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1972年的人間煙火
送交者: 弓長貝占郎 2024年07月15日18:53:25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2024-06-22 18:26·歷史圖館

70年代是那麼的遙遠,又那麼的熟悉。

那麼,上世紀70年代,人們都在幹什麼?是不是過着和我們不一樣的生活呢?

在此收集了32張老照片,都是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這些帶着膠片顆粒感的老照片,坐在父親自行車後座上的畫面,讓很多70後潸然淚下,更飽含了幾代人的深切回憶。


1972年,北京八達嶺長城上,站滿了遊客。當時的人們,穿時裝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穿的都是一身帥氣的56式軍裝,還有成熟穩重的藍色中山裝。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不到長城非好漢。70年代的人們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能登上長城為榮。

1971年,北京市百貨大樓前景象。六層高的百貨大樓,位於王府井大街,規模宏大。大樓前停着很多汽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1955年,北京市百貨大樓開業。它是北京第一座大型百貨零售商店,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以經營日用百貨為主。1970年,又擴建附屬業務樓和倉庫樓。

這是當時的百貨大樓內部商場,一個賣鞋子的櫃檯前景象。貨架上擺着各種款式的皮鞋、布鞋和棉鞋。牌子上寫着“便鞋”字樣。兩名身穿工裝的男售貨員,站在玻璃櫃檯後面。他們服務熱情,為顧客挑選稱心如意的鞋子。

1971年,一個外國代表團訪問中國。在此期間,他們專程到達延安。三名年輕的導遊站在延河邊合影留念。遠處,是延河大橋和寶塔山上的寶塔。延安,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一座城市。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中國革命的聖地。這片熱土地上,流傳着感天動地的紅色故事。

1971年,一位全國勞動模範,在大寨大隊部前,為社員們講述先進事跡。發自內心的言語,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60年代,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大寨成為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樣板。如今的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

1971年,南京市。幾十名民兵訓練之餘,坐在操場上休息。他們身上背着子彈帶和步槍。

民兵,是不脫離生產的、人民群眾的武裝組織。他們帶頭完成生產和其他各項任務。擔負戰備勤務、保衛邊疆、維護社會治安。隨時準備參軍參戰,抵抗侵略,保衛祖國。

1972年,上海鳳凰工人村。一戶姓鮑的工人家庭,兩個女兒正坐餐桌前吃飯。桌上擺了四個碗,每個碗裡盛着一樣菜。配着香噴噴的米飯,這樣的伙食在當時還是不錯的。

鳳凰工人村,建造於50年代。有2000幢房屋,可供2萬戶家庭居住。每幢房有兩個公用廚房和兩個公用廁所,上下兩層各5間房,住10戶人家。能住在鳳凰工人村,讓很多人羨慕。

1972年,唐山工人文化宮前景象。大門口的廣場上,人們正排着隊進場。廣場上,一名女子正推着小車賣小吃。

道路兩側立有紅色的標語牌子,文化宮大樓上“唐山市工人文化宮”幾個大字十分醒目。工人文化宮是唐山市民們工作之餘休閒學習的地方。

1972年,農閒季節,勞動動員令一下,十里八鄉的社員們聚集到大堤上,積極投入到築堤勞動中去。大堤上幾千名群眾勞動場面,令人震撼。人雖然很多,但分工明確,工作起來有條不紊。工地邊上,矗立着巨大的標語口號牌子。

1971年,河北遵化。一群女學生,正在排練節目。她們頭上戴着柳條編織的帽子,身上穿着顯眼的的確良襯衫,充滿了青春的活力。一招一式,給人以鬥志昂揚的精神狀態,這樣的表演,能起到很好的鼓舞和激勵作用。

1972年,在江蘇無錫。有一支外國代表團前來參觀,吸引了當地很多人圍觀。

現場有工作人員維持秩序,讓人們保持距離。人群聚集在街道上,以至於一輛路過的公共汽車,也被堵在了當場。

1972年,北京東風市場大門前景象。上年紀的人都記得,東風市場是1966年至1988年的產物。東風市場在王府井大街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帶動了王府井大街的興建和繁榮。照片裡,東風市場大門前十分熱鬧。

1972年,河北沙石峪村。一名村幹部急匆匆喊來一名女青年。她立即背上小藥箱趕往田間地頭。原來,她是當地的一名“赤腳醫生”。在過去六七十年代,赤腳醫生指的是,鄉村中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

1971年,碼頭上兩名搬運工,正扛着沉重的貨物往船上運。他們身強力壯,按搬運貨物的數量或重量獲得一定的報酬。這項工作非常辛苦,他們的生活真是不容易。如今,在一些碼頭上,還能看到搬運工的身影。

1971年,在北京郊區一個紡織廠里,就是幾個保育員正在照看一群小朋友。原來,這是紡織廠里的日托班。帶孩子的女工上班前,將孩子託管在這裡。下班後再領回家。不得不說,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1971年,在中國北方一個農村,村民們正在修建一條水利工程。當時,已經用上了機械化的推土機,節省了人力物力,工作效率大為提升。

1971年,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課間休息時間,學生們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當時的學生們,並沒有統一的校服,大部分是白襯衣深藍褲子。幾名女生胳膊上還戴着紅袖章。畫面很有年代感。

1972年,山東濟南趵突泉公園裡,遊客一家人坐在石頭台階上合影。而拿着相機拍照的,是公園裡的專職攝影師。從照片上看,當時的趵突泉公園,和現在不太一樣。

1972年,在北京一個公園裡。一位老奶奶推着竹製的車嬰兒車,車上坐着她的小孫子。北京的風沙多,孩子的臉上戴着透明的紗巾。祖孫兩代人的快樂,溢出畫面。

1971年,在南方一個農村公社豬圈前,社員們看到新出生的一群小豬,都覺得很開心。這座大型豬圈,修建得很專業。豬圈外面,是大片的農田。

1972年,北大的操場上,學生們正在上體育課。學生們都穿着56式軍服,看上去英姿颯爽。體育老師正在教授他們打排球。在他們身後有排球網和籃球架。當時的北大校園,看上古樸、乾淨、整潔。

1972年,中國北方一戶人家,全家人站在房前拍合影照。照片裡,人們穿着深藍色的棉衣和棉褲。兩個孩子活潑可愛。這樣的全家福照片,很有年代感。

1972年,在北京郊區一個十字路口。一位老大爺正在賣冰棍。他推着的四輪車,其實是一個木製的保溫箱。白色的箱子上寫着“為人民服務”和“冰棍”等字樣。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是否想起了自己小時候,花兩分錢就能買一塊冰棍。

1972年,在北京明十三陵。一對情侶正坐在景區休息區的椅子上休息。男友穿着藍色中山裝,脖子上掛着一台相機。女子長得活潑可愛,手裡拿着一瓶汽水。這在當時時最時髦的飲料了。

1972年,一所中學課間時間,女生們在操場上跳皮筋。還有的在做廣播操、跳繩。這樣的畫面,很以後年代感。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一些學校,還能看到學生們跳皮筋的場面。操場邊上。矗立着巨大的紅色標語牌。

1971年,一位農業技術員深入到農田,檢查公社玉米作物的生長狀況。當他剝開玉米穗,看到玉米籽粒飽滿,生長狀況良好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過去,農業技術員很吃香。

1972年,在一處打穀場上,鋪滿了豐收的糧食,社員們正拿着木杴,將穀物推開方便晾曬。從農村出生的70後,這樣的畫面,你是否還記得呢。

1972年,一所中學的課堂上,正在上英語課。老師將兩名女生叫起來,朗讀課文里的對話部分。從照片上看,當時學生上課,是兩個人一張課桌,坐的都是木板凳。黑板也是在牆上刷的黑漆。在那樣的條件下,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一點也不差。

1972年,北京十三陵,古樹參天,環境幽靜。一隊父子兵站在廣場上合影。父親是一名老兵,兒子也是一個兵。當時的十三陵,是人們主要的休閒之地,遊客也不少。1960年左右,十三陵對外開放,一開始是免費的,後來才開始收費。

1972年,河北沙石峪村,社員們集體組織起來,為村裡的學校開闢和建造新的操場。人們將石頭、樹根等挖出,將操場修葺平整。給孩子們一個舒適平坦的活動場所。從照片看,沙石峪村的村民幾乎都到場參加了勞動。

1972年,在一座火車站上,乘客們正在進入火車站。鐵路線上,建有寬大的風雨棚。在70年代,綠皮火車是人們長途出遠門乘坐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