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內城牆始建於洪武三年(1370年),歷經三代,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竣工。而照片中的主體東南古角樓,則建造於1437-1439年間,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北京城角樓,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角樓。
朝陽門元朝時稱齊化門,明清兩代為京城運糧之門,京城百姓的口糧基本均來源於此。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完畢;1958年,箭樓拆除完畢。
城牆高大而厚重,磚石間流露出歲月的滄桑。與城牆相依相偎的,是那條蜿蜒曲折的護城河。河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映照着城牆的倒影。河岸邊,楊柳依依,隨風搖曳,仿佛在訴說着古老的故事。
正陽門,俗稱前門,在明清時是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最南端。前門西站為京漢鐵路的起點,1905年啟用,1958年拆除。
廣安門車站是京張鐵路的起始站,照片中可以看到正立面上方題有“廣安門車站”“KUANGANMEN”字樣。1956年,由於年久失修、阻礙交通被拆除。
當您坐着2號線,在北京城下穿行時,一定不會想到百年前,在這條路線上,曾有火車呼嘯而過,那就是京師環城鐵路。
當時由駱駝從京西門頭溝煤窯運進北京城裡的煤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前門附近的煤市堆放銷售。
當時的日本照相業競爭已經十分激烈,山本注意到清國蘊藏着巨大的商機,遂於1897年遷往北京,在霞公府(今貴賓樓飯店後)開設了照相館——山本寫真館。
從空中俯瞰,城牆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蜿蜒盤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不僅是城市的一道堅固防線,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着千年的滄桑與記憶。
老北京的外城曾設七座城門,永定門是外城最大的城門。其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當時只修建了城門樓,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補建了瓮城。
1951年為改善永定門交通,拆除了瓮城和東西兩側的城牆。城門及箭樓於1957年被拆除。2003年在原址重建了永定門城樓。
1921年,瑞典人喜龍仁爬上了崇文門瓮城,記錄下了火車穿過崇文門城樓的這一幕。這是喜龍仁第二次到訪中國,他為此放棄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收入豐厚教師工作。曾先後六次來訪中國,短則停留一個多月,多則兩年有餘。
從照片中不難看出,這兩名女性應該是滿族女性,她們身着傳統的服飾邊走邊聊。
這張照片記載了崇文門的全貌,包括城樓、閘樓、翁城、箭樓、護城河。隨着歲月的流逝,崇文門已經消失,在檔案中,卻留存有“古代天下第一稅關”——崇文門稅關的記憶。
北京的三伏天是十分炎熱的,當時人力車、馬車的車夫們在這裡洗車之餘,多半也會和照片片裡的兒童一樣,在這裡游游泳、洗洗澡,以達到消暑降溫的目的。
城牆下,一條寬闊的護城河靜靜地流淌,水面上泛着淡淡的金光;兩岸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樹木和花草,它們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遠處的角樓巍峨肅穆,在夕陽下更顯大氣。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讓人沉醉在這美麗的畫卷中。
廣安門,又稱彰儀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當時作為外城七門之一而建立。
五十年代,因為年久失修成為危險建築等原因,曾經聯通外省和北京城的廣安門被徹底拆除。
西直門原址為元大都和義門,明永樂十七年改為現名;清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門城樓、箭樓。照片中可以看到城樓上寫有標語:“鞏固統一,保障和平”。六十年代末期瓮城、箭樓、城樓均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