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9月的上海外灘和南京路 |
送交者: 弓長貝占郎 2024年09月27日17:45:29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以下珍貴的圖片由風吹草語網友提供 無論是從晚清還是民國,十里洋場上海灘留下的老照片並不少,然而在這些老照片中,全景拍攝的並不多,尤其是沒有經過拼接的寬幅照片更難見到。 這一組照片出自於清末時期的一本攝影集《中國攝影快照》,其中有數張在上海外灘和南京路所拍攝的寬幅照片,拍攝時間為1905年9月,可以使我們更加直觀準確地了解一百多年前舊上海的昔日景象。 1905年9月的黃浦江邊馬路風景,道路寬敞,路邊種着兩排樹木。在街道上最常見的是來往的載人的人力車和推貨的獨輪車。 獨輪車是中國傳統的運輸工具,而車前帶着兩根轅杆的人力車卻是舶來品,大約在1874年,由日本商人傳入中國。這種車子在北方叫洋車,在南方叫黃包車,比起傳統的轎子和馬車來說,這種車子更為廉價和方便,很快風靡全國。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自19世紀四十年代上海開埠之後,就成為西方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外國的銀行、商行雲集於此, 眾多經典建築交匯在這裡,成為上海一道獨特的風景。上圖為黃浦江邊外灘公園的音樂亭,下圖是當時的外灘建築。 禮查飯店是現在浦江飯店的前身,圖中的禮查飯店已經是第二代了。1846年,外國商人阿斯托豪夫•禮查在靠近上海縣城的洋涇浜南岸修建一座旅館,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禮查飯店”。這家飯店是上海乃至全國的第一家西商飯店。 不久後,禮查買下了花園橋橋北的一塊荒地,修建了一座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作為禮查飯店新址。1882年7月26日,上海首次試燃15盞電燈,其中一地便是在禮查飯店內。1907年,禮查飯店擴建,成為當時上海最豪華的西商飯店,也是中國及遠東最著名的飯店之一。 這是當年南京路上的景象,道路兩旁是帶有馬頭牆的中式兩層商鋪樓,店鋪前招牌成排,馬路中間有捕快在執勤。 這一段道路兩旁的建築都是西式的,多為三層樓房,但門前掛着的依舊是中國傳統樣式的招牌。馬路上人來人往,一個挎着籃子的男孩正向鏡頭走來。 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上海街頭,總是能看到這種人的身影,皮膚黝黑,留着大鬍子,穿着制服,腦袋上纏着頭巾。據說因為這些人都是一根筋,所以頗受英國主子的青睞。 臨江馬路上的一輛獨輪車,乘車人坐在輪子兩邊的木架子上,其中一名男子托舉着摺扇,不知是為了阻擋陽光還是為了逃避鏡頭。獨輪車後面是一輛人力車,車夫弓背奮力拉車的樣子和悠閒撓着痒痒的洋人乘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有專家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其實就是獨輪車。後人在漢代的墓葬中,便發現過畫有獨輪手推車的壁畫。這種看似簡陋笨重的傳統運輸工具,在中國大地上馳騁了近兩千年。 上圖是外灘黃浦江邊碼頭,防波堤上有遊人行走的便道和供休息的椅子 。下圖是站在江對岸看到的德國領事館以及花園橋的樣子。 水面上各種滿載貨物的木船來回穿行,可見當時上海貿易之繁盛。花園橋再次出現在鏡頭中,這已經是第二代花園橋了,依舊為木結構的。兩年後的1907年,這座橋才改建為鋼架結構的,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外白渡橋。 這張照片的原注為“物資運送的方式”,照片有點模糊,但依舊可以辨別出這些挑着籮筐的人是一些女子,她們戴着斗笠,人人一雙大腳。小編推測應該是來上海謀生的客家人。 航行在黃浦江上的大帆船,船上以及船身的兩側裝載的大量木材。注意看船頭位置畫着一隻眼睛,直到今天,東南沿海以及台灣地區依舊保留着這個風俗。 一條非常精緻的小木船,船艙內僅可以容下兩三人,卻也扯起一葉風帆,乘風破浪而行。舊時上海灘的小型船隻多是搖槳的小舢板,這種掛着風帆的小船並不多見 傍晚的黃浦江上波光粼粼,寬闊的江面上航行着各種船隻,有外國的大客輪、小炮艇,也有中國的小舢板和大帆船。遠岸的工廠有煙囪正冒着滾滾濃煙。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1226 (圖文)還不懸崖勒馬,找死啊! | |
2023: | 1227 (圖文)這必須讓更多人親眼看到 | |
2021: | 擬一此成功的遠程會議談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