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火車站始建於1899年,最初因中東鐵路而設立。1925年,現今的車站正式啟用,融合了俄羅斯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成為城市標誌。抗日戰爭期間,車站經歷戰火,戰後繼續作為重要交通樞紐。
這張哈爾濱城市的俯瞰圖,生動地展現了這座東北重鎮的獨特魅力,一條寬闊的主街道貫穿城市,兩旁矗立着錯落有致的歐式建築,屋頂的瓦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透露出濃厚的歷史韻味。
中央大街,一條充滿歷史韻味與多元文化交融的著名商業街,中央大街位於道裏區,始建於1898年,初名“中國大街”,後逐漸發展成為哈爾濱的標誌性街道。
街道兩旁,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俄羅斯、巴洛克等多種元素,展現了哈爾濱作為國際商貿中心的獨特魅力。中央大街不僅是商業的繁榮之地,更是哈爾濱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萬國洋行建於1922年,位於哈爾濱市二級保護建築,原為中國大街商場,後稱萬國洋行。這座精美的仿巴洛克式建築是中央大街上最早的建築物之一。它被2004年建築部與中國工程科學院評為中國歷史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築之一
幾位異國女子尤為引人注目。她們身着當時流行的時尚服飾,如精緻的連衣裙與優雅的帽子,不僅彰顯了個人品味,也映射出哈爾濱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文化交融與時尚前沿地位。
這些異國女子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存,進一步證明了哈爾濱在20世紀初期的開放與包容。
圖中為哈爾濱市的聖索菲亞教堂,這座東正教教堂由俄羅斯建築師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別洛烏索夫設計,建於1907年,以其洋蔥頭穹頂和拜占庭風格聞名。
它曾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見證了中俄文化的交流。教堂歷經修繕,現為歷史文化遺產,吸引着大量遊客,是了解哈爾濱歷史文化的必訪之地。
該教堂同樣是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別洛烏索夫設計,1899年10月13日奠基,隨着1898年中東鐵路的修建,俄羅斯人進入哈爾濱,東正教也隨之而來。
1900年遭到義和團的干擾,但最後還是以極快的速度,於1900年12月18日竣工。不過該教堂在1966年被毀。
傅家甸街道(也稱馬場甸子),源於清朝小村,是一個位於松花江下游岸邊的小村莊。從一個小手工業者聚集地到照片中呈現出街道人群熙熙攘攘的氣氛再到如今涵蓋商業、交際、娛樂的地區,可謂是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20世紀初,隨着沙俄國內政治動盪,大量東歐人逃往哈爾濱尋求避難,圖中一位剛來到哈爾濱的女子帶着她的孩子正一臉迷茫的坐在街頭。
這張照片濃縮了20世紀哈爾濱城郊的簡樸生活,男子駕馭馬車,步行於土路,背景中簡樸建築映襯晴朗天空,
哈爾濱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照片中一位波蘭人正在院子裡為家畜投餵飼料。
在20世紀初,哈爾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開放的經濟政策,吸引了大量俄羅斯人前來定居。照片中一位俄羅斯婦人正在熱情的售賣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