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上午跟隨旅遊團來到這裡,聽了導遊的講解,才知道正定縣的八座寺廟中,最有名的是隆興寺,隆興寺藏有天下六件寶貝,又稱為全國六最,因此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博物館。
隆興寺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古建築之最 :1.摩尼殿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臻極品”;2.摩尼殿中的倒坐觀音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3.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4.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5.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佛像;6.我國古代最精美的明代銅鑄毗盧佛像。
與其他寺廟不同的一點是,隆興寺沒有山門,過了石橋,就到了第一重殿——天王殿。正定人說:“寺大山門遠,山門在河南。”,隆興寺的山門在河南省的山門鄉。
隆興寺的大門——天王殿
天王殿始建於北宋,是寺院現存四座宋代建築中最早的一座。天王殿大門上端的“敕建隆興寺”和“天王殿”匾額均為康熙皇帝手書。
殿內供奉的 “大肚彌勒佛”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殿內兩側是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因舞劍生風,故寓為“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調撥發音,故寓為“調”;
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傘,因傘能遮雨,故寓為“雨”;西方廣目天王手纏一蛇,意為降服歸順,寓為“順”。合稱“風、調、雨、順”,寓意“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第一最,摩尼殿,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大殿布局奇特,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稱這種布局構造除去北京故宮的角樓外,只在宋畫裡見過。便特意將其拍照,編入《中國建築史》。
摩尼殿殿內佛壇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裝佛像,正中是佛祖釋迦牟尼,左右兩側立像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兩位。左側的老者為迦葉,右側的為阿難,兩側蓮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賢二菩薩。這五尊均都為宋代原塑,文殊、普賢在明代曾進行過修補。殿內各壁為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現存面積仍為422平方米。內槽東西扇面牆內壁繪“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四抱廈繪護法“二十四尊天”,其中東抱廈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較好;檐牆內壁生動地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個過程,稱“釋氏源流”;東西扇面牆分別繪“西方勝境”和“東方淨琉璃世界”。
第二最,倒坐觀音,摩尼殿裡的泥塑五彩懸山現存塑像共30餘身,位於正中的是高3.4米的五彩觀音菩薩像,俗稱“倒坐觀音”(倒坐,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觀音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紅色長裙,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眼神微微向下俯視,目光恰好與禮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觀音像原塑於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曾進行過修補。魯迅先生非常欣賞這尊塑像,稱讚她“將神人格化”了,是“東方美神”。
轉輪藏閣
第三最,轉輪藏 ——我國最古老、最大的藏經櫥。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特殊,閣內安放的宋代轉輪藏(俗稱藏經櫥),是一個能夠轉動的收藏經書的大書架,八角形小木製作,直徑7米,經櫥以上作重檐狀,下檐八角,斗拱式樣為八鋪作,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設計十分精巧。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藏經櫥。
牌樓門
第四最,龍藏寺碑 ——被推崇為“隋碑第一”。
龍藏寺碑刻於隋開皇六年(586),碑高164厘米,寬90.5厘米,正面陰刻楷書30行,每行50字,共1446字。全稱為“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文記載了恆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勸獎州內士庶萬餘人修建龍藏寺的情況。龍藏寺碑不僅具有史料價值,還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在南北朝到唐朝的書法藝術發展史上,隋代是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這塊碑的書法方正有致,蒼勁有力,是研究隸向楷書過渡時期書法藝術的重要碑刻,為中華名碑之一。歐陽修在《集古錄》中首錄此碑,近代康有為則稱其為“隋碑第一”,著名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譽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2019年製作的複製碑
戒壇是一座亭台式建築,現存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規模較小的寺院沒有資格設有戒壇,而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建後,宋、元、明、清歷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頗受重視,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設有戒壇。隆興寺戒壇是中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分別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涼寺。
戒台前的龍鳳古槐樹殿脊 甬道兩側各有一株壽齡一千六百餘年的槐樹,一為龍,一為鳳。
慈氏閣
慈氏閣內供奉一尊宋代獨木雕制的彌勒菩薩。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兩側配殿分別為御書樓和集慶閣,三殿均始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1999年重建。
第五最: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像 ——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
走進大悲閣,矗立在正中的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1.3米,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採用屯土的方法,整體分七段接連鑄造而成。
現存觀音像的身體部分和當胸合十的兩隻手臂是宋代銅鑄,其餘兩側40隻全部為民國時期重裝的木質手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擁有42隻手,其中,兩手在胸前合十,左、右兩側各有20隻手側舉。每隻手眼都各有25種法力,40隻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這尊觀音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在側舉的40隻手中,分別拿着日、月、淨瓶、金剛杵、乾坤帶等法器,象徵觀音菩薩擁有極大的法力,可以為廣大眾生解除各種各樣的苦難。所以,自古以來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們,都到這座菩薩像前叩頭禮拜,祈求觀音菩薩保佑他們避免災難,幸福平安。
御書樓門上橫匾為“惠澤廣被”,兩邊的楹聯為:“法潤東土,融儒道同臻教化;經來西天,運悲智共參姻緣”。
集慶閣門上的橫匾為“法雨惠施”。兩旁的楹聯為:“萬法皆空,洞徹有無明佛性;一塵不染,屏卻罣凝證禪心”
彌陀殿建於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殿內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裝阿彌陀佛,西側供石雕十八羅漢。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是佛教重要宗派淨土宗的信奉對象,據說佛教信徒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念誦“阿彌陀佛”的法號,阿彌陀佛就會接引念佛者往生極樂世界。
毗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因寺院殘破,為便於保護將其遷建於隆興寺內。
第六最:明代毗盧佛像 ——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毗盧佛銅像自下而上逐層縮小,象座寶塔。全身分三層,每層均有四尊毗盧佛,頭戴五佛冠,手作毗盧印,結跏趺坐,三層蓮座的一千個蓮瓣上都鑄造有一尊小佛像,共計1072尊佛像,形成千佛繞毗盧佛的格局。該佛像構思奇特,造型優美,人稱“千佛墩”,又稱“千佛繞毗盧”。
毗盧佛:佛名。毗盧舍那的略稱,也譯作毗盧遮那,即密宗的大日如來,又作法身佛的通稱。
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
50年代吳晗、郭沫若聽信蘇聯專家一面之詞,堅持拆除北京古城牆。梁思成林徽因,拼盡全力,也沒有能夠阻擋住拆除北京古城牆。
梁志成曾三次來到正定考察,他與夫人林徽因共同完成的《正定調查紀略》,為正定的文物保護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隆興寺,別名大佛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改名隆興寺。距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北宋時大規模擴建,後雖經金、元、明、清歷代重修,但仍保持了北宋時期的總體布局。寺內匯集着大量的雕塑、壁畫、碑碣等藝術珍品,被梁思成先生稱之為“京外名剎之首”。隆興寺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1961年3月4日,隆興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隆興寺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旨,於寺內鑄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銅質千手觀音-菩薩像,並蓋大悲寶閣,此後,寺內大興土木進行擴建,以大悲閣為主體的宋代建築群便相繼告成。金、元、明各代對寺內建築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曾兩次奉敕大規模重修,寺院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帝王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賜額“隆興寺”。隆興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倍受歷代帝王的青睞,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慈禧曾多次巡幸駐駕,拈香禮佛。清朝末葉至民國年間,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戰爭頻仍,隆興寺也隨之頹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隆興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學保護,使古剎逐漸恢復其風貌。寺院建築南北縱深,中軸線南端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龍泉井亭等十幾座殿閣,主次分明,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是研究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典型實例。
參觀了隆興寺,看到了精美的古代建築。讓人想起: 文物古蹟是歷史的記載體,能夠讓人們知道歷史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根脈。
在清朝、民國時期,外國列強盜走了一大批珍貴精美的文物,現在大英博物館藏有1萬多件盜取的中國精美文物,俄羅斯聖彼得堡東宮藏有2萬多件盜取的中國精美文物,美國法國德國等也有盜取的中國文物。
六七十年代以前不重視文物保護,尤其是文革動亂破四舊給文物古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1976年10月6日粉碎了四人幫後,文物古蹟和紅色文物才得到有效地保護。現在國家制定實施了“文物保護法”,各地都加強了文物古蹟保護,並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把文物古蹟打造成旅遊景點。
一處保存好的文物古蹟可以帶動當地的旅遊經濟。正定古城給正定縣帶來了旅遊的人流,拉動了當地經濟。
整理修改於2024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