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把 390年前,伊麗莎白一世,給萬曆皇帝寫的信,的複印件,送給了中國。
信里熱切地希望,中英能開展貿易。
在此之前,一艘沉船,在大西洋底,被打撈上來,伊麗莎白一世給萬曆皇帝的親筆信,就在這艘船上被找到了!
一、歷史背景
(一)伊麗莎白一世與英國崛起
1558 年,伊麗莎白一世,登上了英國女王的寶座。
在她治理期間,英國可走了狗屎運!
這時候,英國大力支持科技和文藝發展,像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些超厲害的思想家和科學家,都冒出來了。
到了 1588 年,英國把西班牙無敵艦隊給打敗,一下子就坐在國際前排了。
伊麗莎白一世在位的時候,英國談笑間,成為歐洲扛把子。
政治上,她把英國治理得穩穩噹噹,讓國家內部很穩定,還改革了法律和司法制度,讓中央政府能更好地管理國家。
經濟方面,英國的貿易發展得特別好,尤其是海外貿易。
像紅茶、煙草這些東西,出口到國外,給英國賺了好多錢。
女王還鼓勵英國商人,到海外去建貿易口岸,東印度洋的英屬印度公司,就是那時候建起來的。
而且,她推行資本主義政策,讓英國成了歐洲最有錢的國家之一。
文化上呢,伊麗莎白時代,簡直就是英國文化的黃金時期。
詩歌、戲劇、文學作品都特別棒,這就是有名的“文藝復興”。
莎士比亞寫的那些戲劇,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女王還支持英國的藝術和建築,倫敦塔橋就是那時候建的。
這些文化成果,讓英國成了歐洲文化的中心。
在航海方面,伊麗莎白一世統治的時候,也是英國航海的黃金時期。
她鼓勵像弗朗西斯·德雷克、沃特·羅利這些大膽的冒險家,出去找新的航路和貿易機會。
她還大力發展英國海軍,支持造船業,造了好多先進的戰艦和商船。
這些船,為英國的貿易和殖民擴張,幫了大忙。
她還頒布了《航海條例》,讓英國商船在海上更規範,也鼓勵商人,到新大陸、非洲、亞洲等地,去做生意。
英國和其他國家,也簽了好多貿易協議,慢慢地,英國的海外貿易網絡,就擴展到了歐洲大陸和南美洲。
(二)萬曆時期的明朝
在同一時期,另外一個半球,是明朝萬曆時期。
雖然國內有不少麻煩事兒,但在軍事上還是打了一些勝仗,把疆土給鞏固住了。
就說萬曆援朝戰爭吧,明軍和日軍打了好多回,有輸有贏,不過也顯示出了明軍的厲害。
像第二次收復平壤之戰,明軍大勝;
稷山之戰,明軍也打贏了,這可是第二次朝鮮之役,開始後的第一個勝仗,讓明朝聯軍士氣大振。
萬曆時期,明朝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那時候,中國的陶瓷出口可火了。
萬曆年間,海關開放了,英國和荷蘭,都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到中國來做陶瓷生意。
因為這時候,全球貿易越來越興旺,萬曆政府,還專門設了市舶司,來管出口貿易。
中國陶瓷一直就因為好看、製作技術獨特,在國外很受歡迎。
到了明萬曆年間,外國人對陶瓷的喜歡,達到了頂點,國外市場對中國陶瓷的需求,一下子猛增。
陶瓷不光大量賣到歐洲,還開始進入美洲,成了中國海外貿易里,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那時候,做陶瓷外銷的生意可賺錢了。
但是,萬曆時期的明朝,也有不少問題。
皇權越來越弱,萬曆皇帝,有三十多年都不上朝。
國內土地兼併很嚴重,那些皇室貴族占了好多土地,農民沒地種,只能去給他們當佃戶,生活特別苦。
而且,明朝的基礎設施很差,水利工程一直沒人管,糧食收成不好。
朝廷還加稅,好多農民受不了,都跑了。
這些問題,讓明朝在萬曆之後,身子骨越來越不行了。
二、信件的誕生
為啥呢?
因為當時,英國在她的統治下,經濟雖然繁榮,可在和西班牙的貿易戰里,被封鎖了,得找新的貿易路子。
伊麗莎白一世,對中國的了解,大多是從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的遊記里來的。
她覺得中國又大、人又多,經濟還發達,到處都是黃金,還盛產絲綢和陶瓷這些好東西。
早在秦漢時期,就有的海上絲綢之路,到明朝,主要就是出口絲綢和瓷器。
這些東西運到西方,能賺好幾倍的錢。
那時候,中國的貿易,都被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占着,英國看着眼饞,也想插一腳。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伊麗莎白一世,看到了瓷器貿易的大錢景。
她大力造船、發展航海,建了好多海外貿易公司,把英國的呢絨等商品賣到國外。
她想,如果能和明朝通商,英國肯定能得到大好處。
於是,伊麗莎白一世,就親自寫了封信給萬曆皇帝,請求通商,想在兩國間開展貿易,打開大商機。
她在信里說:“這樣做,能把我們有的東西賣出去,買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我們覺得,兩國相互需要,得互相幫忙。”
三、送信之旅
約翰·紐伯萊就坐船出發了,這一路可不容易。
他得沿着非洲西海岸往南走,繞過好望角,再穿過印度洋,才能到中國。
這路線又長又危險,到處都是挑戰。
不過約翰·紐伯萊,帶着女王的囑託和期望,還是勇敢地出發了。
可惜的是,在半路上遇到了海上風暴。
狂風巨浪不停地打船,船根本控制不住。
最後,船和信都沉到了大西洋底,約翰·紐伯萊的任務也失敗了。
這樣一來,伊麗莎白一世和萬曆皇帝之間,就聯繫不上了,她想通商的願望也暫時落空了。
但這封信的故事還沒完,它在海底睡了好幾百年,等着有一天,能再被發現。
四、信件的重現
1978 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了一艘古代沉船。
後來知道這是宋代的“南海一號”,船保存得還挺好。
在打撈這個船的過程中,發現了好多複雜又艱難的事兒。
1986 年,阿姆斯特朗主持的,佳士得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會,開幕了。
邁哈徹,在中國南海找到的 ,20 多萬件文物,要拍賣。
這事兒,可把中國政府驚動了,馬上就開始組建,中國水下考古隊。
第二年,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成立了。
在陽江市附近,中英兩國一起打撈東印度公司沉船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南海一號”。
當時中國的水下考古才剛開始,沒能力自己打撈,而且為了不讓莫高窟那樣的文物被搶悲劇再發生,中方堅決不同意英方用機械抓斗挖。
之後的十幾年,中國水下考古隊一邊培養人才,一邊找船的位置。
2001 年,考古隊員終於在兩米厚的淤泥里,找到了“南海一號”。
為了讓船完好,打撈隊決定整體打撈,2007 年,成功把船撈上來了。
根據船上的商品發現,我國從宋朝開始,海外貿易還是相當發達的。
(二)1986 年的訪問
1986 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到中國進行了 6 天的國事訪問。
這次訪問對中英關係來說,可太重要了,是個大里程碑。
女王把 400 多年前,伊麗莎白一世給萬曆皇帝寫的信的複印件,送給了中國,信里還是希望,中英能開展貿易。
在此之前,一艘沉船,在大西洋底被打撈上來,伊麗莎白一世給萬曆皇帝的信,就在這艘船上被找到了!後來這封信就被放在了英國國家博物館。
女王訪問的時候,有好多精彩瞬間。
在西安參觀兵馬俑的時候,她還專門下到坑裡面,近距離看兵馬俑,還很有禮貌地親了一個兵馬俑,表示對中國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尊敬。
在國賓館的時候,女王最喜歡四季館,裡面滿滿的春天的感覺,大窗戶能直接看到外面漂亮的湖。
女王剛到國賓館不久,就收到鄧小平的國宴邀請,地點在釣魚臺南面的養源齋。
他們見面聊得很開心,鄧小平很幽默,讓女王夫婦很驚訝,他們聊了好多話題,重點說了中英合作對兩國和兩國人民都有好處。
女王還去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旅遊,登上長城覺得長城特別雄偉漂亮,看到兵馬俑也直夸厲害。
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霍英東送給女王一輛古董“勞斯萊斯”。
女王對這車很感興趣,為了感謝,還專門請白天鵝賓館的兩位司機,到她的遊輪上吃午飯。
女王在廣州吃的飯,也讓廚師費了不少心思,每道菜名,都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還很浪漫。
女王這次訪華,算是完成了先輩的願望,把這封遲到 390 年的信,送給中國。
就好像跨越了歷史,帶着伊麗莎白一世和萬曆皇帝以前的願望,也預示着兩國以後有新的方向。
五、假設與思考
這是個令人深思的事兒。
從明朝當時的情況看,萬曆時期雖然有內部矛盾,但海外貿易還是挺活躍的。
明朝海關開着,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都在中國做陶瓷生意,資本主義萌芽也有了,全球貿易很興旺。
而且明朝的陶瓷出口特別火,在海外市場需求很大,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再看英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經濟繁榮,海外貿易發展快。
英國特別想找新的貿易渠道,對和中國貿易滿懷期待。
英國可以把先進的武器、工業設備,賣給中國。
伊麗莎白一世在信里表達得很誠懇,覺得兩邊通商能互利共贏。
不過,明朝和英國通商,也有不少不確定的地方。
明朝這邊,皇權越來越弱,萬曆皇帝長時間不上朝,國內政治不穩定。
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大,基礎設施差,水利工程沒人管,糧食收成受影響,朝廷加稅還讓很多農民跑了。
這些情況,可能會影響明朝對外通商的決定和能力。
英國那邊呢,和其他國家的貿易競爭也很激烈,和西班牙的貿易戰,可能也會影響和明朝的貿易。
但要是萬曆皇帝收到信後,想到貿易能帶來的經濟好處,也有可能同意通商。
通商可能會讓明朝經濟更好,帶來新的工業技術、先進武器和文化。
對英國來說,和明朝通商也能賺大錢,有新的發展機會。
總之,如果萬曆皇帝收到伊麗莎白一世的信,明朝和英國通不通商有很多可能。
這不僅要看政治方面,像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還有兩國的政治穩不穩定、對外政策咋樣,都會影響通商。
經濟方面也是關鍵,明朝農業為主,但手工業和商業也發達,英國當時處於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兩邊的貿易需求、商品種類、貿易規模、貨幣體系等都會影響通商的結果。
文化方面也不能小看,明朝的儒家文化,和英國的基督教文化,差別很大,這種文化差異,在貿易交流中會體現出來,也會影響通商的決定。
所以,親愛的友友們,您猜猜看,如果萬曆真的收到伊麗莎白的親筆信,明朝和英國,會立刻、馬上、直接通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