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考古隊在山東威海打撈起了一塊重18.7噸的鐵塊,這鏽跡斑斑的鐵塊不是別的,正是北洋海軍定遠艦的防護甲!
定遠艦耗資140萬兩白銀,當時的人稱之為“亞洲第一巨艦”,也被人譽為“永不沉沒的戰艦”。
在這次打撈中,專家還發現了緊握船舵的士兵骸骨。
那麼,這艘永不沉沒的戰艦究竟為何沉了海底?
得知消息以後,德國伏爾造船廠邀請了當時的駐德公使李鳳苞,帶他參觀了“薩克森”鐵甲艦中的“威爾登白”號。
在參觀過程中,德國人始終彬彬有禮,再加上“薩克森”幾乎滿足了朝廷對鐵甲艦的所有要求,價格又十分的優惠,李鳳苞幾乎是立刻就想跟工廠簽訂造船合同。
1881年,這艘即將成為北洋水師旗艦的戰艦被正式命名為“定遠”。
同年12月28日,定遠艦在德國斯德丁港下水,那天,港口沸騰了,數千人聚集在岸邊,見證這艘巨艦的誕生。
直到1885年,《中法新約》簽訂,定遠艦才終於可以起航回國,當它駛入香港港口時,整個港口都沸騰了,人們爭相一睹這艘巨艦的風采。
定遠艦的到來,也讓清朝海軍士氣大振,他們相信,有了這樣的戰艦,中國海軍將無堅不摧。
與同期的日本軍艦相比,定遠艦無論在噸位還是火力上都占據絕對優勢,它的出現,讓整個亞洲海軍界為之震動。
然而,再先進的武器裝備,如果不能有效運用,也終將成為一堆廢鐵。
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那天,定遠艦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了激烈交戰。
艦長劉步蟾站在艦橋上,冷靜地下達着一道道命令,炮聲隆隆,硝煙瀰漫,定遠艦的主炮不斷向敵艦傾瀉着火力。
當天傍晚,帶着滿身傷痕的定遠艦艱難地駛回了港口。
隨着戰事的推進,北洋水師被迫退守威海衛,1895年1月30日,日軍發起了威海衛海戰。
1895年2月9日,眼看大勢已去,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做出了悲壯的決定——自爆沉船。
他們要用這種方式,確保戰艦不落入敵手,劉步蟾最後一次環視了艦橋,目光在每一個忠誠的士兵臉上停留,他知道,這個決定意味着什麼。
定遠艦的沉沒,成為了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縮影,124年過去了,人們幾乎要遺忘這段歷史。
直到2013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甲午沉艦水下考古項目,定遠艦才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考古隊在劉公島東南海域發現了疑似定遠艦的遺址,當聲吶設備顯示出一個巨大的艦體輪廓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難道,他們真的找到了消失124年的定遠艦?
這是一件重達18.7噸的龐然大物,打撈難度可想而知,考古隊花費了數月時間,精心設計了打撈方案。
終於,在2020年9月17日,也就是黃海海戰爆發126周年的日子,考古隊成功將鐵甲打撈出水。
然而,真正令人震撼的發現還在後面,在對艦橋殘骸進行探查時,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具仍然緊握船舵的骸骨。
這名無名士兵,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北洋水師將士的忠誠與勇氣,他們即便面對必死的結局,仍然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
定遠艦遺址的發現,對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實物證據,驗證了歷史記載的準確性,還補充了許多關於北洋水師裝備的細節信息。
那些沉默的鐵證,訴說着124年前發生在這片海域的慘烈戰鬥,定遠艦的沉沒過程,也因此變得清晰可辨。
定遠艦的故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縮影,它提醒我們要正視歷史,吸取教訓,不斷前進。
如今,中國已經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但我們依舊會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盛世,共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資料
甲午海戰丨130年前日本報紙 定遠艦殘骸去了哪裡 看看新聞Knews
考古隊員憶定遠艦水下考古:既是使命 也是心願 看看新聞Knews
回望歷史:北洋定遠號沉艦打撈紀實 中國路面機械網
滄海尋遺定遠艦 中國新聞網
永不沉沒的戰艦!央視紀錄片《發掘記 5》帶你直擊水下考古“定遠艦” 威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18.7噸鐵甲出水!與那場曠世海戰有關……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