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獨居:已成美國主流生活方式
送交者: 憤怒的綿羊 2015年03月13日00:22:36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近年來,美國各大城市中年單身人口顯著增長。相比瑣碎忙碌的家庭生活,獨居人士認為,獨居享有更多空間和自由,可以充分實現個人價值,因此吸引不少已婚或中年人士投身其中。

美國社會學家認為,獨居時代降臨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結果。數據顯示,獨居家庭和無子女的丁克家庭已成為美國主流居家生活方式,高於由父母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和幾代同堂的傳統家庭。

有人過得開心

不少人主動選擇獨居,因為視個人自由高於一切,無法接受婚姻或家庭生活中必需的妥協讓步。

來自達拉斯的拉迪卡就是這樣一個“單身狂人”。60歲的她是教育軟件分析師,單身至今並樂在其中。

“我一直自己住,在4個不同的國家生活過,這沒什麼大不了。我有自己的公司,會開飛機,一切事情都自己打理。”她說。

拉迪卡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頗為滿意:“我不憂慮未來,回家後犯不着與人爭執,既不擔心背叛也不會有‘空巢症’。與許多已婚朋友相比,我的生活可謂無憂無慮。”

對於不少家庭剛剛成形、疲於應付工作和家務的中產階級,這樣的生活方式確實令人羨慕:周末睡到自然醒,晚飯愛做不做,留出大把時間發展個人愛好,與好友聊聊電影、音樂和書籍。

即使是沒有孩子的中年夫妻,因為要顧及對方感受,生活也不可能如獨居那樣隨心所欲。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麼美國近年來中年獨居人口顯著增長。

數據顯示,55歲至64歲美國人中,目前有21%獨居,將近2倍於1999年水平。這些獨居人士主要生活在大城市,《紐約時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曼哈頓和華盛頓特區,近半數住戶為獨居者,而在愛達荷州和猶他州等相對偏僻的地方,只有兩成住家為獨居。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埃里克·克利嫩伯格認為,獨居時代降臨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結果。當今的獨居人士相較以前更不容易為孤獨感所折磨,因為社交媒體大行其道,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與人交流。

享受獨居的中年人士以女性為主。與年輕時相比,這些50歲左右的中年女子無論人格和經濟都更獨立,生活能力強,加上多年積累的社交圈,更適應沒有家庭羈絆的生活。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博客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甚至將此現象上升到第二次女性解放運動的高度。

“就像20多歲的時候一樣,我們質疑常理,挑戰現狀,固執堅持波西米亞的生活方式,絕不因循守舊。”該網站文章寫道,嬰兒潮’一代正堅決破除關於衰老的一切典型,重新定義60歲之後的生活。”

有人過得差勁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把一個人的日子過好。

雜誌編輯和電影評論員朱莉安在紐約社交圈小有名氣。過去30多年來,她在曼哈頓的頂層閣樓公寓成為時尚風向標,總有各界潮人出入。在上世紀60年代,穿着喇叭褲、披着長發的嬉皮士是這裡的常客。如今,這些人已年近50歲,還是一副搖滾做派,隔三岔五通宵派對。

這種生活顯得很酷很瀟灑,其實更像在透支未來和健康。由於幾乎夜夜笙歌,朱莉安和她的眾多朋友明顯休息不足,徘徊在酒精和毒品邊緣。據說,少碰可卡因是他們的首要健康準則,至於吸煙、酗酒那是在所難免。

幸運的是,朱莉安一直樂在其中,30歲、40歲到50歲也這麼一路走了下來。然而,有兩件事徹底改變了她的快樂獨居:一是近年來橫掃美國的經濟蕭條,二是她終於跨進了60歲這道檻。

公司倒閉了,朱莉安因為拖欠高額房租被趕出了頂層公寓。一次病毒感染最終擊垮了她,不得不住院一周,卻因為沒繳納過醫保金,負擔不起住院費。這時候,她身邊幾乎沒有指得上的人。雖然她交友眾多,住院期間卻鮮有探訪者,更難找人在經濟上予以支持。

出院後,朱莉安搬到一處廉價的小房子居住。偶有善意的朋友想登門造訪,也遭到她拒絕。“她白天就開始喝酒,不守約,整天穿着浴袍。”朋友喬說,“我非常擔心她。”

儘管有學者認為獨居生活是社會的進步,但也有科學家試圖證明長期獨居有損健康。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斯蒂文·科爾甚至從基因層面予以分析,認為長期的孤獨感和人體基因表達的改變之間相互關聯。一個人越孤獨,體內“好”基因的表達關閉越多,例如更容易發炎而不是產生抗體,這會讓人更加虛弱,更容易患上心臟病甚至癌症。

科爾的調查還發現,單純的社交網絡朋友圈實際無助於減輕孤獨感。在網絡上得到再多個“贊”,也不及在生活中幾個知心朋友和熟人的寥寥數語。

重新定義“孤獨”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埃里克·克利嫩伯格認為,獨居興起是美國社會經歷的最深刻變革。

20世紀50年代,400多萬美國人獨居生活,獨居戶僅占總戶數的的9%。那個年代,人們除非迫不得已,不會選擇獨居。獨居人士常見於西部各州,如阿拉斯加、蒙大拿和內華達等地。這些地方相對偏遠、人口稀少,大量依賴外來勞力。到此打工者多為單身年輕男性,為掙錢遠赴他鄉,不得已獨居生活。一旦攢下些錢或年紀大了,他們就會結束單身,結婚生子,過上傳統的居家日子。

如今情況大不相同。2011年統計結果顯示,有近3300萬美國人獨居生活,獨居戶占總戶數的28%。這一數據意味着,獨居家庭和無子女的丁克家庭已經成為美國主流居家生活方式,高於由父母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和幾代同堂的傳統家庭。

更重要的是,如今罕見“過渡型”獨居者,即成家前短暫獨自生活之人。研究顯示,一旦獨自生活5年以上,這些獨居者極有可能終身維持孤家寡人的生活方式。在美國,除了育有子女的夫妻,獨居者的生活狀態最為穩定。與50多年前的情況不同,他們更常見於城市之中。

當獨居成為主流生活方式,社會學者紛紛試圖重新定義“孤獨”。

克利嫩伯格歡迎獨居時代到來,認為尚無證據顯示獨居生活令美國人更加孤獨。他發表不少學術文章強調,衡量生活是否孤獨,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卡喬波與人合著《孤獨》一書,指出是否獨居生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是否感覺寂寞。

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認為,獨居者更自由地通過社交網絡彼此聯繫,往往能在短時間內一呼百應,走出家門聚到一起。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求關注!我今天終於明白“打狗看主人的
2014: 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21個特徵 你做到了
2013: 美國現實版一妻二夫家庭生活
2012: 第一炮
2012: 十日:奈格拉瀑布:大小瀑布(組圖)
2011: 日本特大地震海嘯給日本經濟政治帶來那
2011: 九級地震若發生在我們身邊——美國佬救
2010: 回國省親(五)百魔天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