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個群體在每個特定時期,都有自己的“五子登科”,內容不盡相同。現在來嘆嘆我們留美新移民的苦經,不為別的,就為緊張之餘舒緩一下神經,打個哈欠,捶捶背,接着再奮鬥。
一、票子。這還用得着說嗎?除非是富翁,只要是打工族,誰也不敢誇口“錢不是萬能的”。錢要是沒用,分點給我好了,我保證讓它有用!
美國人普遍認為華人富裕,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我們教育程度高,收入高,另一方面其實是因為華人愛儲蓄、節儉、沒有多少高消費的娛樂活動。如果華人也像老美那樣周末去划船、開遊艇,中午一頓飯都去下館子,我們也會live paycheck to paycheck的。一句話,我們是以犧牲生活樂趣的代價,換來了所謂的安頓(security)。
二、房子。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所有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有了房子還想大房子,有了大房子還想出租房子,有了出租房子還想變成大地主。
殊不知地產越多牽累越多,在美國楊白勞比黃世仁橫,喜兒轉身母老虎,黃世仁反而是吃滷水的主兒。網上到處是小地主當掏糞工的故事,小兩口快樂並痛着。
三、拚子。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兒,老張家閨女學了跳舞,老周家閨女還得加個體操。老陳家兒子上了伯克利,老徐家兒子一定要試一下哈佛。
但水滿則溢,孩子在應該玩耍的年齡卻要完成高強度的學習,從長遠來講並不見得有利。現在已經有研究發現華裔子弟儘管在學校里很拔尖,在職場並不突出。這並不是一個“種族歧視”或“玻璃天花板”就能解釋得了的,畢竟職場不是教室,光會讀書還不行。
四、胃子。沒辦法,與生俱來的。“我有一個中國胃”遠比“我有一個中國心”來得撕心裂骨。問題不僅僅是吃喝那麼簡單,它影響到方方面面。
我們獨特的胃、我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往往讓我們感到與主流社會有距離感。有的人一輩子都有這種游離的感覺,所謂“遊子”“赤子”就是這樣的描述。可惜游不得歸,兩邊都找不到附着。
五、位子。這讓我們很糾結。在IT行業,烙印混得比我們好。在社會上,華人並不強勢。
改革開放後,移民美國的華人得有一兩百萬了吧,但奇怪的是全美國沒有出現一個代表中國大陸新移民利益的政治團體,也沒有出現一個較有聲望的代言人。只能這麼安慰自己:時間長了,也許就有了。
吐完槽了,我心情好過了許多。希望你讀了也有同感。
我得去上班了,去討生活,去“苦”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