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格律詩的賦比興例說】
去年夏天,特地去看了蘇東坡當年流放海南的故地。發現院內西牆上嵌立着許多石碑,從漢朝伏波將軍開拓海南的紀事起,直到刻着共和國朱德陳毅元帥的詩的碑。
話說毛大帝真是偉人,除了雄才偉略,還握有雄兵百萬、良將千員,他不打下這天下,誰還能打下。他手下的十大帥十大將,個個了得。其中有好幾位儒將。比如後人在東坡院裡立了詩碑的陳毅就是格律詩的姣姣者。來看他的一首詩:《梅嶺三章·其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這是首可千古流唱的七絕。格律上完美無缺無瘕可擊。現在從賦比興的角度來評說一下。
華夏詩歌,自古以來,就是帝王了解民情的一種重要舉措,【尙書·舜典】中,舜帝就提出因為詩言志,歌永言,要求制訂一定的規範。採風,是上古先秦各代了解民情的必修課,象《詩經》中,風雅頌就有十六國採風。因為詩言志,採風采的是詩,得到的卻是表達民意的志。所以志就是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訴求、願望等等主觀意願。
那麼 ,賦比興與詩言志有什麼關係呢?興就是表達那個志。沒有志的詩就是沒有靈魂的詩,而興就是用來表達那個詩的靈魂。我們知道,比就是比喻、借代、想象、誇張,它主要用來做1)轉折 2)為興作進一步的鋪墊和烘托。賦就是平鋪直敘,用來引導並托出詩歌的場面意境和背景。
陳毅的這首詩,前面二句直言了當時的場面和背景,第三句是比,把當時的戰場連繫並想象到在黃泉地獄的戰場,這句既起到了轉折過度的作用,也起到了為興,作出鋪墊和烘托的作用。第四句是詩眼,即所謂的畫龍點睛,有許許多多的格律名詩,之所以為名詩,就是在詩眼上點石成金,使整首詩產生深刻強烈雋永的意薀。這首詩的尾句,表達內容是志,表現形式是興。這句詩強烈地表達了陳毅心中堅定的信念和決心,無論遇到怎麼樣的挫折或失敗,他將率領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風捲殘雲,把沒落反動世界的主宰力量一舉消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