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伊斯蘭為什麼干不過西方文明? |
送交者: 龍天和 2016年10月29日15:54:03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伊斯蘭為什麼干不過西方文明?13 條評論 默認排序按時間排序 157 個回答答案基本全糾結於細節,有的更是直言只是因為綠教運氣差,基教有高達等等。將一個傳播了一千多年擁有十六億教徒的宗教在近代的長時期大範圍全面性落後,歸結為幾個小細節、只是運氣差,可信乎? 綠教文明之所以近代落後於西方文明,有其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在神-人關係——這個宗教的根本問題上,伊斯蘭與西方文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從而導致了兩者迥然不同的歷史命運,也註定了伊斯蘭教永無回頭路。 簡言之,伊斯蘭教在近代之落後,乃其“純粹”的教義所先天決定;伊斯蘭教之未來,也因此永遠失去了改革的可能。 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包括亞伯拉罕一神教系),神-人關繫上,伊斯蘭教對人的貶損是最徹底的。 在主要一神教中,都有一個最根本的難題,或曰最大的悖論:人的自由意志。 在一神教教義里,唯一的真神是萬能的,他創造一切,決定一切,於是乎,最大的問題就來了:他能不能決定人的意志呢? 這個難題,讓無數一神教的先知們頭疼不已。 如果真神能夠決定人的意志,那麼,人信不信神,也是真神所預定的,那麼,神又憑什麼在生前或死後懲罰他們呢? 那我們就設定,神並不能決定人的意志,如何? 然而,這樣的話,不管先知們找多少藉口,實質上,這都暗示了:神其實並不是萬能的,而人就算此時此刻跪拜在強大的神面前,但他在本質上是和神平等的,因為他有對自己意志的最終決定權——雖然反叛神的結果可能是無盡的苦難。 正是在這個一神教的根本問題——神-人關繫上,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徹底分道揚鑣,最終越走越遠。 基督教文明,雖有猶疑,但最後還是選擇承認人的自由意志。其實,早在創世記中就有這個影子。亞當與夏娃的意志,顯然是上帝所不能控制的,他們違背上帝的囑咐,偷吃了智慧果,從而失去無盡的快樂,上帝詛咒人類:“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雖然行為看上去有些中二,結果看上去極為嚴重,但在這當中,卻有着人的尊嚴:我能不聽話。就像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一般,哪怕顯得可笑但卻正是成長之標誌。 所以,基督教的聖經,名曰:舊約、新約,在這當中,上帝與人動輒“立約”。而很顯然,你是不會與一個奴隸去定契約的,因為他只是你的工具。 甚至於,有時,上帝狂怒,要發大飆時,先知們還會利用這些約來“擠兌”上帝。 例如,當猶太人出埃及後,千辛萬苦走近了上帝應許的“流着奶與蜜之地”的時候,卻發現上帝並沒有事先清掃乾淨場地,那裡竟然早住下了一堆強敵,於是大肆抱怨。耶老爺聞之龍顏大怒,對摩西曰:“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我在他們中間行了這一切神跡,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我要用瘟疫擊殺他們,使他們不得承受那地,叫你的後裔成為大國,比他們強勝。” 但摩西卻沒有承受這份好意,而是卑微又巧妙地提醒耶老爺:“如今你若把這百姓殺了,如殺一人,那些聽見你名聲的列邦必議論說,耶和華因為不能把這百姓領進他向他們起誓應許之地,所以在曠野把他們殺了。現在求主大顯能力,照你所說過的話說”。 這裡的耶和華活脫脫像個被熊孩子惹惱的小學老師,正要尅人了,卻被班長摩西委婉提醒,咱們開學時可是訂過班規的。 而小學生總會長大的。到了近代社會,隨着人的覺醒,這種獨立性越來越被強調。到了彌爾頓的《失樂園》裡,撒旦這個從大天使淪為惡魔之首的反叛者,竟然被作者寫出了“令人驚心動魄的惡”出來。 而幾次工業革命後,在上帝面前,人的脊梁也越來堅挺。 但是,另一邊,伊斯蘭教,則不然,大大地不然。 古蘭經大段大段地抄襲聖經,並將此解釋為:舊約、新約都含有真神的啟示,只不過是有些地方被人篡改了(所以,我這不是抄,而是必然的“雷同”)。但是,恰恰是在神-人關係這個根本點上,綠教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它徹徹底底地走向了“神決定一切”的道路。”信前定“,與“信安拉,信使者,信經典,信天使,信末日”並列,載入《古蘭經》,成為伊斯蘭教最基礎的“六大信仰”。 這個根子一改,幾乎所有的一切,都會跟着改變。 因為,人在神面前,喪失了一切。 神可以決定一個人信不信他,然後再毀滅他。對於被毀滅者,這個神是毫無道理可講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已不再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不過是神的奴隸與玩物而已,神自然不再需要和人講道理、立約定。一句話:你也配? 正是源於這個根本思想的顛覆,所以,安拉要比上帝(雖然據綠教徒說,他們是同一位)顯得威嚴的多,霸氣的多。安拉絕不會如上帝那樣動不動就下來“手把手”教育人類,像個瑣碎的家教。在古蘭經的自有世界裡,也不會像聖經里那樣出現數百次的“約”,真主到了古蘭經里後,不愛約了,而是愛忙着發布命令,消滅這個,絕罰那個。 至此,人完全匍匐在神的面前,連人腳下的螻蟻都不如了,因為,人雖能踩死螻蟻,卻也決定不了螻蟻的意志。 而這樣,人的成長就被徹底鎖死了。 但必須承認,在傳統農業社會,這樣的鎖死,不僅害處不大,甚至好處不少。 在傳統社會,這樣的鎖死,不僅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而且,在冷兵器時代,奴隸型的軍隊,因為整齊劃一,戰鬥力反而往往更強,常能夠武功昌盛,一往無前,創造出自己的黃金時代、世界帝國。 但是,一旦進入近代,一切就都大不同了。因為,人的創造性,開始在國力競爭、文明競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於是乎,我們偉大的伊斯蘭漸漸就榮光不再了。【但現在聖母思潮的全球化,卻使得他們又找到了制勝法寶:內部滲透,榮光再現,也許為時不遠。】 有人可能要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伊斯蘭教不學着搞宗教改革呢? 這個問題之幼稚,就好比問:雞鴨活的那麼慘,為什麼不生出個鳳凰呢? 你把雞蛋加溫到38度,出來的是小雞仔,你把雞蛋加溫到100度,出來的是煮雞蛋。 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而內因是根本。 基督教,在原初的神-人關係中,人就包含着叛逆的種子,人是能自主的,他跪拜神,這件事,也是自己選擇的。所以,他能改變。 但是,在伊斯蘭教中,這顆種子被徹底挖斷了。伊斯蘭教自詡,相比於基督教,伊斯蘭是“純粹的宗教”。可以說,這確實是說到了點子上。從揚神貶人這個基本點上看,伊斯蘭教確實已經達到了純粹的頂點。神不可能再高貴了,人不可能再卑微了。 伊斯蘭教在細節上大量抄襲基督教,卻能在基督教已傳播五百多年後獨闢蹊徑,獨成一宗,甚至差點後來居上,超越之、蹂躪之,歸化之,依靠的就是它的這個根本性的“純粹化”特質。否則,基督教之外,再來個山寨版的伊斯蘭教又有何意義?所以,這個”最純粹“的特質正是伊斯蘭教生命力之所在。 正因為此,古蘭經里最強調的就是認主獨一,最痛恨的就是以物配主,就算是對自己本人,穆罕默德大爺也是始終如一貫徹這個原則,他不斷地強調自己只是個凡人,“我只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的凡人。我奉的啟示是:你們所應當崇拜的,只是一個主宰,故誰希望與他的主相會,就叫誰力行善功,叫誰不要以任何物與他的主受同樣的崇拜。””我跟你們一樣,只是一個凡人。我奉到的啟示:你們所應當崇拜的,只是獨一的主宰。所以你們應當遵正道而趨向他,應當向他求饒。傷哉以物配主者。“……而穆大爺對基督教的主攻點就是:耶穌是先知,但只是個凡人,他傳播的也是認主獨一,後來人卻把他尊崇的太過了,以物配主了,所以基督教不純粹了。所以,今天的原教旨主義者要挖了穆大爺的墳,阻止人們去跪拜,也是完全能夠理解的,因為這完全合乎穆大爺自己的原初教義。 正是這種始終如一、一以貫之的內在精神邏輯,讓伊斯蘭教獲得了強勁的生命力,在某種意義上,它比基督教更能給人安慰與安心,因為神已決定人的一切,人在某種意義上徹底解脫了。 但是,凡事有代價,那就是:人也由此被神全面壓制,徹底淪為神的奴隸,於是乎,也失去了日後改變的可能。 當然,有人想的再深一點:那我們能不能抓住根本,直搗中心,先在這一點上做改變,賦予人自主性呢? 但問題是,這樣的話,伊斯蘭就不再是伊斯蘭。這就好比勸一個腦袋長毒瘡的割掉腦袋來治療。病是治好了,但人也不是那個人了,而是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死屍。 但我們的小清新們,總是不願放棄一種自覺不自覺的想當然幻想:基督教能改革變溫和,伊斯蘭教怎麼就不可以,它只是缺個機會少些條件罷了。 但試問,基督教在十六世紀啟動宗教改革,到現在已經五百年了,都五百年了,給伊斯蘭教的時間還不夠嗎? 一說基督教宗教改革的原因,就扯出生產力發展、政治因素、科學技術、文化思想等等,但試問,五百年後的當今世界,無論生產、科技、政治、文化等等,都進步了何止十倍、百倍,有了這麼多優厚條件,有了那麼大的外在壓力,我們高貴的伊斯蘭教怎麼還沒有改革起來?難道還要再等幾百年,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改? 但是,這絕非是說,綠教很蠢,不知圖強,相反,這樣的做法,對它來說,恰恰是很聰明,最有利的。 因為,只有堅持自己的特質,才能求得生存的機會。相反,如果聽從那些“蠱惑”,真去搞什麼改革,取消自己的“純粹性”,不搞“阿拉胡阿克巴“(真主至大),那麼,相比於擁有強大硬實力後盾的基督教文明,失去個性與內核的伊斯蘭教將迅速淪落為可有可無的二流乃至三流宗教,那才會真正地落後,那才是真的萬劫不復。 相反,只要堅持自己、也只有堅持自己,保住特質,守住核心,最終才能有翻盤的機會。而今天綠教在全球重新攻城略地,也正是這種做法之所以為正確的最好明證。 鬥爭大師斯大林同志曾在《君主論》的扉頁上寫下:“軟弱、懶惰與愚蠢是惡德,除這三者外,其他一切都是美德”。 綠教,穩穩占據並充分發揮了後兩種惡德,但卻因為最頑強地抵禦住第一惡德,最終依然贏來了反攻的機會,現在勢若破竹,今後勝利在望。 相反,我們中占絕大多數的自覺不自覺的小清新呢……伊斯蘭的落後,只是近代運氣不好……只是缺乏一個改革的機會,我們要耐心等待他們改革自新……不要表現敵意,而更要用和諧友愛去關懷團結那些民族同胞……將心比心,充分尊重…… 無論是真聖母、不了解、裝逼犯,抑或心怯懦…… 總而言之一句話:面對“最純粹”的宗教,千萬不要心存不必要的幻想,那樣等來的,最終絕對只能是失望與毀滅;面對連最“英勇”的綠綠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最惡惡德,我們千萬不要去沾染,因為,有此之後,其他一切美德都將無能為力。 現在高票答案完全是在扯淡:伊斯蘭為什麼干不過西方文明? - 寶來王的回答 這個答案的意思就是說“家裡再窮也不能讓女性去上班,女性上學的意義就在於回家看孩子能看得更好”,竟然有那麼多人贊同。 真不知道是你們瘋了,還是我瘋了。 這個答案更荒謬的地方在於,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低跟題目里問的“伊斯蘭為什麼干不過西方文明”,根本沒有半毛錢關係。 從1683年伊斯蘭文明的霸主奧斯曼帝國簽訂《卡爾洛夫奇條約》之後,整個伊斯蘭文明對歐洲就已經處於劣勢了,只能轉攻為守。之後整個18世紀,奧斯曼帝國都處於迷茫的滯止期。到18世紀後期時,就連俄羅斯這種後起國家都能吊打奧斯曼帝國了。 但在這一時期,歐洲女權根本就沒有萌芽,女性仍處於被父權夫權壓迫的狀態。除了少數貴族女性之外,女性即使上學,也是在修道院接受宗教神學教育。全歐洲最有知識的女性群體,正是那些不能結婚也不能生孩子的修女。 換句話說,這個答案描述的現象即使存在,也根本回答不了問題。 最後,這個答主 @寶來王就是個朋友圈寫手,一直在知乎上不斷發表反智言論,反覆複製粘貼同樣的答案: 為什麼中醫黑們多是全盤否定的態度看待中醫的? - 寶來王的回答 年輕人如何看待中醫? - 寶來王的回答 中醫理論建構所使用的邏輯方法是什麼? - 寶來王的回答 之前他還曾經寫過一篇新加坡穆斯林為什麼不亂? - 寶來王的回答,裡面充滿胡說八道,被好幾個來自新加坡的答主打臉,最後才被舉報封了答案。 以下是正文: 在15世紀之後的幾百年裡,落後的不僅是伊斯蘭世界。可以說當時世界上各個文明,無一例外都被歐洲甩開了一大截。 與其討論清朝、奧斯曼、莫臥兒、愷加等國家做錯了什麼。不如討論當時的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做對了什麼。 這個問題涉及的領域極其龐大,我不能解決。也不是知乎答案所能解決的。 但我可以推薦一些書目,代表着各個學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見解。 (不代表答主力挺這些書的觀點。) 《從黎明到衰落》(雅克·巴爾贊) 《西方的遺產》(唐納德·卡根)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 《德國農民戰爭》(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思·韋伯) 《槍炮病菌與鋼鐵》(賈雷德·戴蒙德) 《新全球史》(傑里·本特利、郝伯特·齊格勒) 一個高票答案認為,造成這一現象根本原因是基督教的教義比伊斯蘭教義優越。 呵呵,強烈反對。 不可否認現在的基督教教義,經過歷代神學家的修修補補,比一千年前的穆斯林教義優越一點。 但是一千年以前,基督教教義真的更差啊,其玄幻的三位一體、神人二性、童女生子的核心教義,比穆斯林樸素的一神論教義差十條街。 公元十世紀,有羅馬帝國底子加持的基督教勢力,與白手起家的穆斯林勢力,在十字軍東征的數次戰役中打個平手,你說誰的教義更優越? 既然基督教教義更差,何以逆襲的呢? 答,基督教沒有逆襲,逆襲的是反神權的人本主義。由於在歐洲,教皇與皇帝的權利鬥爭,宗教改革得以成功,其後科學、民主、法制等現代化理念破冰而出,歐洲才開始崛起。 而穆斯林世界受限於政教一體,現在還處於愚昧狀態。 總結,從宗教角度,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為一丘之貉,沒有明顯優劣之分。穆斯林世界的停滯不前,受限於其政教合一的傳統。 引用:看是否文明,看三件事:一看他們怎樣對待小孩,二看他們怎樣對女人,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閒暇時間 ------------------------------------------------------------------------------------------------------------------------------------------- @安迪斯晨風微認證 「那時候我們住在沙漠裡,為了不被太陽烤成人干,我教給他們穿長長的袍子,帶頭巾;為了抗拒風沙侵襲,也不被突然出現的沙漠馬匪看中引來殺身之禍,我教給女人們把全身包裹起來;那時候我們還不會消毒,更不懂怎麼弄乾淨動物腸子裡的寄生蟲,所以我讓他們只能吃那些比較乾淨的食草動物;因為食物總是不夠吃,所以我禁止他們飲酒,並且讓他們每年有一個月嘗試着忍飢挨餓;那時候我們既沒有紙也沒有又大又軟的葉子,所以我教給他們大便用手擦了以後一定要用水沖洗。」 那個西裝革履的大鬍子頓了一頓,似乎想起了很多以前的事,又接着說「現在不同了嘛,我們住在可以遮風擋雨的房子裡,為什麼還要戴頭巾裹黑袍呢?我們有着可靠的衛生檢疫系統,為什麼還要放棄鮮美的肉類呢?我們有了再也吃不完的食物,為什麼還要一個月不吃呢?我們有了乾淨柔軟的衛生紙,為什麼還要堅持用手呢?」 大鬍子灌了一口朗姆酒,嘆息說:「我勸他們改變生活方式,活得更開心一點,可是他們卻說自己這種可怕的生活方式是我告訴他們的,永遠不能變。末了還說我不尊重他們!唉……」 -- 中國有句話,一世無好妻,十世無好子。 原因很簡單,孩子都是跟着媽媽長大的,受媽媽的教育最多,如果媽媽受教育低,後代沒文化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沒文化,混得不好,自然找不到好妻子,然後惡性循環。 我在歐洲見到的穆斯林家庭什麼樣呢?一個戴着頭巾,矮矮胖胖的穆斯林大嬸,帶着幾個傻乎乎,兇巴巴的小孩,一個個兩眼目光呆滯空洞,毫無神采。 相反猶太人呢?二戰時期猶太難民剛到美國,幾乎就是身無分文,父親出去打工賺錢,即使困難到這種程度,母親也不上班,在家教育孩子,20年後,美國名牌大學充斥着猶太人,不得已,美國的大學出台各種限制猶太人入學的措施,就象現在限制亞裔一樣。 塔木德有句話,即使花盡家產,也要娶到學者的女兒。 而穆斯林世界普遍把女性當成性奴和保姆,隨意毆打蹂躪侮辱。一半的生產力被廢了,前途也被廢了。 信這種這種宗教的民族,不被揍才奇怪。 伊斯蘭不僅干不過西方,連北朝鮮,越南這種不入流的角色都干不過,只要撕破臉,分分鐘教伊斯蘭重新做人。 ======================================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古蘭經」中的女性地位是怎樣的? - 匿名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古蘭經》第2章第223節說:“你的女人就像你的農田一樣,你可以隨時耕種。”《布哈里聖訓》中,甚至於規定,伊斯蘭女性在性行為上,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 你說穆斯林男性尊重女性?那麼他不是真正的穆斯林。 反對自問自答的雲石的答案。 首先要明確的是西方崛起主要是靠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和科技崛起(前者根源在英法兩國,後兩者崛起主要是在新教國家),這三大法寶。這三者分別代表了國家體制、經濟體制和技術工具的全面革命。通過上述領域的革命,西方文明才逐漸完成近代化並表現出代差優勢,從而能夠在全球吊打包括伊斯蘭文明在內的其他各類文明。 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概念有一定普遍性(其實中國明末也有類似表述),我認為即使西方沒有其他國家也會產生,所以可以撇去一邊不談。關鍵還是在於資本主義和科技革命起到了更關鍵的作用(民族主義甚至可以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產物之一)。 但是就資本主義和科技革命這二者而言到底是哪個孕育和刺激了哪個,其實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目前看是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暫時誰也說服不了誰。馬克思主義者肯定認為是生產力(科技)是根本,但是韋伯等人卻更看重觀念的先行作用。我們姑且不去糾纏於所謂的根源問題,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西方崛起的兩大法寶恰恰就在於此二者。至於殖民地貿易則不是關鍵原因,而是結果(比如說沒有科技進步也就沒有地理大發現和殖民運動)。至於說軍事地理那幫子,有個根本的邏輯悖論沒法回答的就是地中海一樣阻礙了歐洲人反過來攻打穆斯林,把雙方隔開的地中海對大家是公平的,一千年時間搞下來一邊強一邊弱,那怎麼能賴地中海呢?而且同樣地理障礙(帕米爾高原和中亞乾旱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伊斯蘭和中華文明的互相征服,但是中華文明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歐洲那種資本主義和科技革命呢?這個問題現在沒有答案,但是顯然也不能簡單的用所謂“軍事地理”來解釋。 另外一些答主提到了西方科技革命的根源是希臘的理性和人文精神,我們也要認識到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尤其孕育過程的,文藝復興以後的科技革命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而是歐洲文明發展的結果。中世紀歐洲可能總體上落後於中東和希臘地區,但絕非可以簡單的視之為野蠻和封閉。相反中世紀教會具有相當的包容性(其實新教要更原教旨一些)和理性精神,中世紀經院哲學就非常重視理性精神和對神學的抽象與論證(上帝的存在需要證明,而非不證自明,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而這恰恰和科學精神是一致的。相反我們在伊斯蘭神學的發展中看不到這種現象。與基督教神學走向理性和形而上學的道路相反,伊斯蘭神學越發偏執於對感官和現象的迷戀。這裡面最典型的是對天堂的描述的區別,基督教傾向於把天堂解釋成抽象的靈體存在(可以參見《神曲》),而對地獄的描述卻更為直觀和形象。伊斯蘭教的天堂從來都是感官和物慾的,比如說流有蜜和奶的噴泉,72個處女等。相比之下綠教雖然更容易打動我這種自甘墮落的底層民眾,但顯然不利於鼓勵科學理性的精神。 其實進一步研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神學差異,我們可以發現其崛起根源不同對其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基督教是藉助羅馬帝國而興盛的。對君士坦丁而言,基督教滿足了他塑造羅馬帝國統一意識形態的需求,對基督教而言羅馬帝國則提供一個普世的機會。所以基督教對羅馬境內的多神教和人文傳統是無法徹底否定的,只能加以涵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大量吸收了異教的神祗為聖徒,並將其思想和習俗改頭換面加入到自己的體系之中,從而造就了基督教包容性的傳統(天主教在美洲甚至吸收了很多印第安人對死亡的觀念與迷信)。雖然後來分裂出的新教更偏重於對聖經原本的解讀,但是卻又形成了與地方文化之間更密切的聯繫(沒有教廷這種普世教會)。相反伊斯蘭教的崛起伴隨着武力征服,所以靠火與劍來傳教綠教更容易否定被征服地區的文化而非吸納之,這就是綠教缺乏包容性的根源。其實我們看基督教非常熱衷於向異教徒和異民族傳教,這也是地理大發現的一個動力之一(連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都有傳教士涉足),基督教士非常喜歡異教徒拜訪教堂,並藉機推銷信仰(中世紀天主教堂就允許異教徒在迴廊內觀摩禮拜儀式,並藉此向異教徒傳教)。而綠教表現的卻非常排斥異教徒和異民族,對卡菲樂登臨清真寺表現出各種敵意和限制(比如說禁止異教徒進入禮拜大殿,禁止女性進入清真寺等),綠教規模的擴大主要依靠自身教眾無節制的生育。 最後,科技和資本主義崛起的核心區域其實非常小,就是英格蘭和荷蘭地區。西班牙這些殖民帝國封建性很強,雖然占有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帝國政治在本質上和奧斯曼並無區別,也沒有孕育出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的源生地區)。這也是韋伯把新教倫理作為資本主義的根源的論據。韋伯之說問題很多,反論者也不在少數,暫時也沒有定論,這種沒有答案的學術爭論暫且不提。但是我們也要承認英荷作為歐洲邊緣地區,王權和教權形態地區的確與大陸有很多區別,市民的權力較大,獨立性較高,這些困難是存在利於創新的因素的根源。 至於所謂地緣問題,雲石認為歐洲條件更好,這個也就未必如此了。其實就農業社會的標準來看,英荷恰恰不是傳統的農業發達區域,相反地中海地區才是傳統的農業產區,埃及近代以前一直都是歐洲的糧倉(看看現在慘到什麼程度),新月沃地是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不說,小亞和希臘地區也是傳統上物產豐富的地區,再加上貿易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繁榮富裕與地緣環境的優越是相聯繫的(可以說這一區域已經發展到農業文明所能達到的上限)。而且小亞、北非和中東還有殖民非洲和東南亞的地緣便利,沒有成功恰恰是因為阿拉伯也好,奧斯曼也好,在技術上都無法對這些區域取得碾壓的優勢。所以所謂的地緣優勢,如果沒有和文明的發展相結合,也不過是空守寶山而已。歐洲人可以遠渡重洋去開拓與殖民全世界,中國卻不能搞定近在咫尺的東南亞各國,甚至還要被迫放棄交趾等已經占有地區。這些表象背後的體制和技術差距是不能忽視的。 有些人看了一點地理決定論的皮毛(其實呆萌德專門聲明自己並非地理決定論),就把地理環境當成各文明發展與衰落的主要因素,但是這恰恰解釋不了地中海東岸在文明歷史中先發了幾千年以後突然後發的現象。因為最近這一千年的地理恰恰沒有發生什麼本質性的變化,那麼何以解釋這一文明發展的更替現象呢?我看這種機械唯物論其實和“風水輪流轉”、“古蘭經念的不好,安拉生氣了”等理論也就半斤八兩而已。 頭一次雲石沒有答到點子上! 伊斯蘭文明干不過西方文明的原因是信仰! 伊斯蘭教橫掃了整個中東加北非,摧毀了燦爛的古文明。反對以物配主反對多神教甚至反對科學!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安拉賜予的,尼瑪你讓科學家們情何以堪啊!穆斯林發動聖戰摧毀其他所有不信教的國家,殺光所有咖啡樂和不同派別的穆斯林。 愚昧的程度難以想象,這樣的國家's反對世俗化反對科學甚至反對一切不一樣的聲音。 這樣的國家能進步? 信伊斯蘭教的國家有幾個穩定繁榮? 世俗派的代表國家土耳其政變頻頻,宗教化的國家代表沙特連座清真寺都修不了! 對!我就是咖啡樂!我就是穆黑! 歡迎穆斯林舉報!【手動滑稽】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單純分析文化方面的問題,我覺得答案就是:雖然是同宗同源的亞伯拉罕一神教體系,但是西方基督教文明進行了宗教改革,而伊斯蘭教沒有。 阿拉伯文明原本處於東西方文明交匯處,穆罕穆德建立了統一的國家,阿拉伯商人穿梭於歐亞大陸,把中國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傳到歐洲,把印度發明的阿拉伯數字傳往各地,收集翻譯了希臘羅馬的文稿,在天文、數學、醫學、文學等很多方面都有造詣,而那時歐洲還在中世紀的黑暗中,阿拉伯伊斯蘭文明比歐洲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西方的十字軍對伊斯蘭文明發動9次東征,打了二百多年都沒有打敗穆斯林,反而讓穆斯林轉入了對歐洲的進攻。 但是到了16世紀,歐洲經濟社會的發展催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從文化的角度解放了宗教對人的束縛,也就是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社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動搖了封建制度,這個是符合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進步的趨勢的,因此歐洲率先進入了現代文明。 然而與伊斯蘭教不同,伊斯蘭教的教義《古蘭經》跟iOS系統一樣,不是開源的,穆罕穆德規定《古蘭經》一個字不能改,還最好得用阿拉伯語去讀寫,那麼伊斯蘭教的教義就非常固化,不能修改,不能與時俱進,這就造成原本非常利於沙漠游牧民族社會國家建設的伊斯蘭教文化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僵化封閉,逐漸使得阿拉伯文明從一個先進文明落後為愚昧文明。 以上都是中學歷史的內容,並沒有什麼新鮮的,但是對當今社會的思想文化還是有着很強的借鑑意義,這就是任何一種文化、制度、思想都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為什麼習主席說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因為馬克思主義揭露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古蘭經》那樣一成不變的約束性教義,走馬克思主義道路也必須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就沒有教條的執行馬克思主義,而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搞工農聯盟,搞農村包圍城市,而今天卻有一些人教條的奉行毛澤東思想,這種原教旨馬克思主義跟伊斯蘭教如出一轍。 這個問題是有嚴重誤導性的,暗示了現代化和宗教信仰、特別是伊斯蘭信仰存在關係。但問題是不僅伊斯蘭文明沒有完成現代化,中國、日本、印度這些信仰世界完全不同的文明也統統沒有完成現代化。 而在廣義的基督教世界裡,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要到16世紀之後才慢慢開始發展,而且如果純粹以結果論英雄,俄羅斯現代化道路看上去永遠是在走歪路,東正教相對密集的東南歐發展水平也一直不怎麼樣,直到現在都是個爛攤子。 如果刨去東正教只看天主教,天主教信仰最堅定,堅持搞宗教裁判的西班牙雖然趕上了大航海時代的第一波浪潮,但來自美洲的巨量財富和查理五世擁有的龐大疆域都沒有促成西班牙的現代化,西班牙16世紀末開始經濟發展就停滯了。天主教信仰並不怎麼堅定,更熱愛吃喝玩樂和人文主義的意大利,在中世紀晚期是最富庶的地區,但是在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之後,經濟發展同樣停滯了。而且在經濟衰落前,意大利就始終受困於混亂分裂的政治環境,一直到19世紀才統一。另一個天主教大國是法國,法國的國內政治和經濟形勢從路易十四統治的後期開始不斷惡化,而且各種政治經濟改革方案陸續失敗,直到法國大革命殺的人頭滾滾。 那麼搞宗教改革,具有傳說中“資本主義精神”的新教國家就一定好麼?德國最早開始宗教改革,結果引發劇烈的宗教衝突,加上分裂的政治環境,所以一直到19世紀才實現統一。德國是學習工業革命的後發國家,而不是推動工業革命的發動機。而且德國的現代化發展伴隨着頻繁的高烈度戰爭,似乎也不是什麼好榜樣。而加爾文宗大本營在瑞士,另一個大本營在蘇格蘭,經濟發展水平同樣一般。 那麼什麼教都不信,堅持宗教寬容又如何呢?荷蘭是最早實踐宗教寬容的國家,在17世紀一度成為全球商業、金融和海運的領頭羊,但荷蘭的貿易份額在18世紀因為各種原因大幅滑坡,拿破崙戰爭時期索性就被滅國了。同樣倒在現代化的大門前。 所謂西方世界包含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政治體,從來不是鐵板一塊,現代化和工業化並不是一個西方世界各個國家齊頭並進的歷史進程,而是少數國家推動其他國家實現的。再講得直白點,工業革命是英國首先完成,再拽着其他國家陸續實現的。 但是反過來說,促成英格蘭成功的要素是上天賜予的麼?有些確實是天賦的,比如英格蘭是個島國所以不需要維持龐大的陸軍(法國抹淚);比如英格蘭恰好有大量易開採的煤炭資源(荷蘭抹淚);比如英格蘭爆發了嚴重的黑死病,爆發黑死病時貴族對平民的束縛又恰好較薄弱(東歐抹淚)。但是更多促成英格蘭成功的要素其實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中慢慢積累起來的。英格蘭的普通法制度乍看起來是原創的,其實不僅有本土盎格魯撒克遜的制度,這些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七八百年,也有西歐大陸在中世紀逐漸發展起來的土地封建制度;西歐大陸從12、13世紀開始持續不斷對羅馬法的發掘、整理和研究的成果;布萊克斯通和邊沁從不同角度改革了普通法制度,這二位雖然觀念差異懸殊,但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在哲學思想領域,古希臘哲學在中世紀是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到中世紀晚期再由意大利人翻譯介紹回歐洲。個人主義與中世紀後期唯名論的興起存在內在的聯繫(順便說一句,不要胡亂用奧卡姆的剃刀攻擊基督教,奧卡姆的威廉是一個基督教修士)。人文主義精神則是最早在意大利發展起來的。霍布斯的思想可以明確的追溯到法國人笛卡爾,牛頓的科學思想可以追溯到波蘭人哥白尼和意大利人伽利略。按現在的眼光看,笛卡爾、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都是最傑出的科學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思想中有不少部分受到神秘主義的顯著影響和啟發。英格蘭的行政制度是征服者威廉從諾曼帶去,並且慢慢完善的;金融制度是意大利和荷蘭創造的;遠洋航海技術是西班牙人最早探索的;印刷術是德國人發明的等等等等。而隱藏在之下的物質基礎,比如玉米、土豆、蔗糖、香料、黃金則是來自於世界各地。 不考慮這麼複雜的歷史,而盯着某一兩個點不放,並且試圖從這一兩個點中總結出一套足以解釋整個歷史的規律,是一件註定會失敗的事情。 這是個很複雜的話題。 我過去自以為找到的解答,都有反例去證偽它。 1.比如伊斯蘭“不尊重女性”,已經有答案證明與其無關。我就不多嘴了。 2.比如“封印使者”阻礙後代變法,那根本就不是個事兒,大不了另起爐灶,比如什葉派,形式上承認你買買提,實質上否定你,信的是一個沒有先知之名卻有先知待遇的阿里,真想變辦法多得很吶。基督教就大破大立了無數次,經文幾乎違反了個遍,耶穌像都不掛了,他們還是能恬着臉說自己是基督教,還發明了“聖經可以不按字面意思解釋”的神奇說法。 3.比如伊斯蘭未能宗教改革。請注意,宗教改革不一定是往好的地方改,也可能是往更加殘暴的地方改。想想新教的加爾文。 千萬別說伊斯蘭教不改革,瓦哈比和恐怖主義都是伊斯蘭近代宗教改革的成果,你看看改出了個什麼好東西。 宗教改良的基礎是文藝復興,請問伊斯蘭怎麼復興文藝?伊斯蘭崛起前的阿拉伯人是沙漠蠻子,你越“復古”豈不是越野蠻? 下面是我的思考: 一神教是一種組織形式,它會被動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結構。基督教流行的背景是羅馬崩潰時期,基督教通過提供基本保障而擁有了大批信眾,隨着歐洲封建化又與歐洲各路地頭蛇達成了權力-信仰二元結構,俗話說,能幹掉的才是敵人,干不掉的,大家就是好朋友。而伊斯蘭呢,它誕生的地方是一個部落軍事化社會,有敵人就結夥搶敵人,沒敵人就自己搶自己,一神教在這裡天然演化成一個巨型武裝教團,所以,西方和伊斯蘭的不同,就是一神教的適應當地社會深層結構的不同模式。西方能在近代崛起而伊斯蘭沒能崛起,也要從社會深層結構來探究。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兩者社會深層結構的不同?這不是一篇答案能回答的。不過我提供一個思路,這個可能跟地理有關。阿拉伯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匱乏社會,極度依賴商貿,各個綠洲如同海洋上的小島,靠駱駝完成交易(別想歪),至於這種環境差異具體是怎麼起作用的,我還要研究研究,想到了再來補充。 中世紀時,伊斯蘭可謂威震歐亞,當時的它,消滅了古波斯文明,擊退了天主教的十字軍、在西域和中亞抵禦了華夏文明的西進,甚至,連作為西方文明嫡脈傳人的東羅馬帝國,都被伊斯蘭文明占據,君士坦丁堡這個歐亞大陸最重要的地緣樞紐,也被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囊中物。而在文明發展水平上,伊斯蘭世界幾乎站在了中世紀人類世界的頂峰,非但遠超基督教、印度文明,就連號稱古典時代冠絕全球的華夏文明,和它相比也未必超出很多。 不過近代以後,伊斯蘭文明開始走下坡路,被基督教文明逐步碾壓。現在,在華夏等其它曾被西方壓倒的主要文明體系已穩住陣腳,逐步復興之際,中東伊斯蘭世界卻仍舊深陷泥潭,復興遙遙無期。 為什麼近代以後的伊斯蘭會輸給西方? 一般的看法,隨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開闢新航路,打破了中東這個亞歐大陸中樞,在東西方貿易中的壟斷地位。而歐洲對美洲新大陸的占領與開發,也收穫了大量的利益。 憑着殖民貿易體系,西方物質基礎不斷增長,在逼近臨界點後,爆發工業革命,由此確立了對伊斯蘭的巨大優勢。 這種說法符合邏輯,不過也有問題: 靠海外貿易發家的,並不只是西方。早在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阿拉伯人等,就已經通過貿易大發橫財,當時的伊斯蘭世界,文明的規模和質量都遠在西方之上。就算後來因為新大陸的發現,西方文明的生存空間大幅拓寬。但至少在工業革命爆發前,鑑於新大陸開發程度有限,且物資轉運回歐洲的成本和耗費過高,所以對亞歐大陸政治格局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伊斯蘭文明,仍有反超之機。 再者,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地緣關係非常緊密,特別是中世紀末期的伊斯蘭領袖——奧斯曼土耳其,地處近東,歐洲的變化很快便會傳導到它那裡。所以,就算伊斯蘭文明起步階段慢了一點,但這種程度絕不會太大。憑着伊斯蘭世界在中世紀的豐厚積累,至少在工業化的中前期,追上西方並非不能做到。 但是,這只是想象罷了。事實是,伊斯蘭沒有反超,而是眼睜睜的看着西方一起絕塵,將自己遙遙甩在身後? 為什麼會這樣?是伊斯蘭世界的思想保守,或者其內部戰亂嚴重,制約了轉型? 的確,當時的伊斯蘭文明相對封閉,奧斯曼土耳其與伊朗薩法維帝國也常年攻伐。不過,中世紀的歐洲更保守,內部矛盾也不比伊斯蘭世界遜色,可西方卻能夠突破這些桎梏,實現轉型? 那麼,究竟什麼阻礙了伊斯蘭世界的工業化轉型?在雲石君看來,答案是:利益驅使模式的天然局限。而這種局限性背後,又折射出中東地緣條件上的先天缺陷。 無論是中世紀的伊斯蘭,抑或大航海時代的西方,他們的資本積累,都高度依賴海外商業貿易。當然,歐洲移民同時也在新大陸大搞殖民開發,不過,這些創造出的增量財富,依然得靠貿易的方式回流歐洲。 財富創造渠道一樣,但在財富使用方面,歐洲與伊斯蘭卻有天壤之別: 所謂財富使用,途徑無非兩類:一是消費,二是投資。 消費這方面,所有人都一樣,甭管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賺了錢都要享受;但在投資方面,歐洲跟伊斯蘭的想法卻迥異:歐洲更多的是將財富投入到本土的工農業生產中,通過推動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來博取未來的財富增長;而伊斯蘭世界,則是擴充軍備,通過武力擴張,來謀求更多利益。 為何西方和伊斯蘭會出現這種不同?這與二者的地理條件有很大相關 首先是氣候:歐洲降雨豐沛,氣候相對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儘管古代,西方文明主要分布在氣候更加的南歐,但實際上,西歐、東歐、中歐甚至北歐,也一樣有相當開發潛力——只不過古代歐洲生產力落後,暫時不具備開發的能力而已。不過大航海時代到來時,歐洲經過千年積累,已具備了大規模開發地區的能力,而海上貿易帶來的財富,也為本開發提供了物質保證。故而,本土開發跟海外貿易一起,成為歐洲資本積累,進而促成文明形態質變的重要途徑。 但伊斯蘭不一樣。作為伊斯蘭文明核心區的中東,乾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嚴重,開發潛力受限——歐洲只是冷點,但水是不缺的,隨着人類技術水平的逐步提升,北溫帶。甚至亞寒帶,都可以開發。可中東沒有淡水,這就要命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水,生產技術再怎麼提升也是白搭。 當然,並非所有地方都沒淡水,比如奧斯曼土耳其的核心區——小亞細亞和巴爾幹,降水還是足夠的。不過此二地多為山地高原,就算能開發,但其開發價值也比低地平原大打折扣。 地理氣候條件的缺陷,從源頭上,遏制了伊斯蘭文明工業化轉型的空間。直白點說,儘管伊斯蘭文明通過海外貿易,賺取了大量財富,不過卻不能將其投入本土生產,而只能用於軍事,通過對外擴張與掠奪,來推動收益增長。 但是,軍事擴張是有極限的。隨着征服對象與本部核心區地緣距離的拉長,軍事開支與難度逐步提升,收益卻逐漸下降,當這種此消彼長到達一定程度,伊斯蘭的擴張也就到了勁頭。 而反觀歐洲,在本土開發與海外貿易的共同促進下,文明的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當這種提升到達臨界點,質變就會產生——這就是工業革命。由此,歐洲率先完成從傳統農耕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跨越。 而回過頭來看伊斯蘭,以前的海外貿易收入已經觸頂,甚至因為歐洲對新航路的開發而日漸萎縮,而本土又沒有大範圍開發的紫檀條件,文明質量無法進一步提升,最終被歐洲趕上,並在工業革命後被反超。 這下,輪到西方收拾伊斯蘭了。鑑於中東地理和氣候環境並未出現根本改變,人類文明發展水平,也還沒有到達能夠大規模海水淡化的地步,所以中東的地緣潛力無法提升,而棲身於此的伊斯蘭文明,被西方文明壓制的局面,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觀。 只是,這有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然西方文明的實力,已經遠超伊斯蘭文明N個量級,那她為什麼沒有一鼓作氣,將這個千年死敵給徹底消滅呢? 這並不是西方文明不想,而是它們無力做到。而這無力的原因,雲石君會在下一節的《地緣看世界73:伊斯蘭為何衰而不倒》一文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72章——解碼伊斯蘭之第5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可關注作者雲石的微信公眾號:yunshi911 (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個人利害相關:回族。 伊斯蘭教今日的困境源於兩點: 其一,在創教之初天然缺乏宗教的自我更新機制,教義中沒有update的程序。具體表現為教義規定過細,又沒有如天主教教會那種可以引導自上而下的變革的機構(當然教會反而不是宗教改革的急先鋒,但卻是對全球教徒發布“新旨意”的所在)。 其二,當今的現代社會是以歐美的社會形態為核心的,自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到政治的革命再到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確認,如韋伯所言,新教倫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換言之,新教倫理已經在今日世界範圍漸成普世價值。若將宗教之爭比做球賽,那麼伊斯蘭教就是在今日世界的賽場上以上古的蹴鞠之技作為指導然後客場作戰規則的制定者,焉有不輸之理。 歡迎理性探討,拒絕胡攪蠻纏。 嗯,這個話題,應該這麼理解就沒問題了, 一個國家是先有了政治,還是先有了一神教的宗教, 這個問題很關鍵, 中國是先有了政治,而後佛教才傳入,但是佛教不是一神教,道教也被佛教的影響下出現了,但是道教的神太多了,畢竟中國有句老話,一樣米養百種人,百種人信多種神還是可能的,儒生們對於鬼神的態度,大多都是江信江疑,不會真的篤信,古代的中國人,恐怕泛信徒很多,虔誠的信徒,真心少, 歐洲也一樣,希臘先有了城邦文明,也就是先有政治,而後出現了多神教,羅馬可以算得上繼承了希臘,早期也是多神教,後期才是一神教,也就說歐洲也是先有了政治才有了宗教,就算後來基督教整個占領了歐洲,但是封建領主們,依然有自己的特權,而且教皇想要干涉領主們的封建領地內的事物,恐怕也沒那麼容易, 伊斯蘭帝國,整個就是一誕生在宗教裡面的國家,就默罕默德來說,他不但是教皇,而且還是皇帝,標準的政教合一,對領地內的所有一切,有着最終解釋權,和同樣是一神教的歐洲不一樣,歐洲的教皇,雖然有巨大的影響力,但是他畢竟只是神權的代表,而封建主們,雖然也是教徒,但是私底下恐怕對教皇也是不太尊敬的,畢竟,年年都要被送禮,換了誰也不會太高興,伊斯蘭的哈里發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不但是人間的皇帝,同時也是神權的繼承者,可以說,除了沒有穆罕默德的先知身份以外,恐怕權力還真的不必穆罕默德少多少, 建議把問題簡化成為什麼地球上公元1500年之後人類的經濟中心由中東北非東亞地區轉移到了歐洲地區,這樣就會屏蔽掉很多拿着“民族性”“教宗”“信仰”“文化”“制度”招搖撞騙的文科民科 簡而言之吧,不同地域的人類文明在不同時間內的先進程度本質上是一個人類社會經濟中心轉移的問題。而經濟中心的轉移又是由於不同的空間適於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而空間本身也是變化的,氣候,水文地形都在變化,而在這過程中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氣候。北美大陸並不適合古代人類文明的發展,而嫁接上中古文明之後便走向了騰飛,甚至實現了反超。人類農業起源在兩河流域,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兩河流域一直是人類文明的老大,人類的流動與遷徙首先便推翻了這一點。在這過程中,後發地區追趕與先發地區的差距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因為只有科技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實現對處女地的開發,中國實現工業化也不過是幾十年的事情,美洲更是直接跳過了封建社會,直接發展出了現代文明。假如有一天,人類文明將首都建到了了火星上,這難道是火星人採用了某種制度而地球人不思進取的結果嗎? 回到這個問題上,歐洲由於氣候原因,開發時間比較晚,但是在1500的時間節點上,發展程度已經不次於中東和東亞,在1500年舊大陸人口相對飽和,在生產力水平暫時無法實現質的飛躍的情況下,舊大陸在當前的生產力水平下已經開發完畢,尋找海外土地已經是大勢所趨,守着比較狹窄的大西洋的歐洲大陸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此,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用於新舊大陸物質交流的大西洋沿岸。 貼一個我之前的回答,以供參考。中國古代為什麼沒能發展出蒸汽機? - 都博洋的回答 2.殖民擴張的社會矛盾緩和作用 從思想史方面來講,綠教因為有封頂使者的存在,就把科學技術的發展給限制住了。當科學對經典上的內容證偽,那為了悍衛宗教,勢必會放棄科學。 基督沒有封頂使者,給了後來突破的空間。後來的二分法把理性與信仰分離,由此產生了現代意義的科學。 儒學雖稱儒教,但一來是經少,而且多數內容是治國和治家,對天地的解釋很少。二來儒學也沒有先知這類概念,也很容易突破。因為地理影響,東亞近代科學落後,但在發現科技之後,很快就會去學,去研究,很快都能追上。有意思的是,東亞幾個純粹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都在一個文化圈裡。 綠教就算了,棄教或保持落後,只能二選一 人類文明史發展經歷了五個理性階段。 1,古代,最初的理性階段。代表,古埃及,商朝,古美索不達米亞。 2,古典時代。代表,古希臘,春秋之後的中國。 3,自由,平等,博愛的時代。英國革命,法國大革命。 4,人本主義時代。1917年俄國革命。 5,超階級的時代。1950年美國民權運動。 歐洲從13世紀之後開始進入第三歷史理性階段(文藝復興),19世紀進入第四理性階段,20世紀進入第五理性階段。 ysl 世界現在還處於人類文明史的第二階段。因為那個 經 的哲學是以古希臘哲學為基礎的。 讓第二階段的文明去挑戰、戰勝第五階段的文明,這個不可能。 那為什麼西方不幫助ysl 世界向前發展呢?幫助別人?你想多了。有一個天朝就夠西方受的了,現在天朝都開始挑戰國際秩序了。讓其他人再發展,莫非是瘋了。 沒有發現非洲和中東和18,19世紀一樣依舊是西方的原料來源地和商品傾銷地嗎?你不會願意失去原料來源地和商品傾銷地的。 除非你能自己改變,不然別人永遠希望你落後。 具體的歷史5個階段的劃分,引用《歷史的邊際與坐標》一書,北清復交,國圖 等都有。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我為什麼嫁給了老中? | |
2013: | 洛杉磯5個萬聖節免費鬼屋 | |
2012: | 依山流影:驚見家家戶戶降半旗 | |
2012: | 美國的家庭醫生都做些什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