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哥倫布紀念日 |
送交者: 黃楊 2005年10月08日16:05:20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哥倫布紀念日,這是美國聯邦節日,以紀念哥倫布在1492年十月十二日“發現 ”美洲新大陸。關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說法,一直眾說紛紜;至於應不應當把哥倫布當作一個英雄來紀念,更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近年來,尤其是自1992年以來,要求抵製取消更改這個節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現在,哥倫布紀念日又快到了,我們至少應該了解一下這個節日的來龍去脈和它的象徵意義。 在美國聯邦節日中,只有三個以個人名字設立的節日,它們分別是馬丁.路德.金誕辰紀念日,華盛頓誕辰紀念日和哥倫布紀念日。馬丁.路德.金是美國當代史上最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他堅持不懈地在民主制度的體制內以非暴力不服從的方式對不公正的法律和社會制度進行抗爭,為消除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華盛頓就更不用說了,他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父,第一任總統。設立節日紀念他們兩位,從各方面來說,都是無可非議的。 但是,讓哥倫布在美國享受馬丁.路德.金和華盛頓一樣崇高的待遇,就使許多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讓一些人義憤填膺。你小子憑什麼呀?美洲大陸是你發現的嗎?若是你發現的,幹嗎不叫哥倫布洲,卻叫阿美利加州啊?你小子是個什麼東西?整個一帶頭兒侵犯別人地盤,殺人越貨的強盜。把這小子捧上神壇,這天下還有沒有公理呀?您瞧,這麼多人對哥倫布有意見,而且,這意見還很尖銳。得,咱還真得了解一下哥倫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他是個像希特勒一樣的人物,咱這兒還起勁兒地紀念他,不是犯傻嗎?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儘管哥倫布已經死了很多年了,本着對他本人負責的精神,同時,也為了給他的家人和後代一個交待,一大批歷史學家組成的專案組對哥倫布生前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大量細緻的內查外調。咱現在就把專案組調查到的材料公諸於眾,先讓廣大人民群眾對哥倫布其人有所認識和了解。 哥倫布到底是個什麼人 對於哥倫布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世界歷史教科書都說他是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人,偉大的航海家;但是,也有人稱他是和希特勒不相上下的人物。不管怎麼說,他絕不是一個庸庸碌碌默默無聞之輩。 哥倫布的全名叫克里斯托佛.哥倫布(Christoporo Colombo),於1451年出生於意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他的父親叫多明尼克.哥倫布,是個經營紡織品的商人,那他的出身應該定成小業主為宜。哥倫布小時候就不是一個安分的孩子,沒正經上過什麼學,可就是喜歡大海,老想着長大後出海遠航,成為一名水手。 長大後,哥倫布幫着他爹做過紡織品貿易,有些機會坐船參與短途的沿海販運,在這些活動中,他曾到過希臘的希俄斯島(Chios)。當然,短途航行不過癮,也滿足不了哥倫布遠航的願望,最終,他還是擺脫了子承父業的傳統束縛,一門心思搞航海去了,這一搞,還真搞出了名堂。要不說“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呢。 1476年夏天,也就是哥倫布二十五歲那年,他加入一支從熱那亞到英國去的遠洋貿易船隊前往英國,這是他第一次出遠門。但出師不利,船隊中途遭到海盜襲擊,哥倫布乘坐的那條船被擊沉。好在這小子水性不錯,抓住一塊救命的船板,最終飄到葡萄牙海岸。 當時的葡萄牙是一個航海大國,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的領導下,葡萄牙集中了歐洲最先進的航海技術和人才。一看這陣勢,哥倫布二話沒說,就在葡萄牙紮下來了,以圖日後發展。好在當時也沒有非法移民這麼一說,更不存在辦身份的問題,哥倫布就這樣在一個航海技術發達的國家開始圓他要當一名航海家的夢。 在葡萄牙紮下來後,哥倫布從1477年開始,便積極參加各種航海活動,先後到過馬德拉群島、愛爾蘭、冰島和幾內亞。在這些航海活動中,他刻苦學習航海知識,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您甭瞧他沒正經受過什麼教育,人倒是挺聰明的,也好學,還喜歡讀書。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對馬可.波羅描述的神秘的東方充滿好奇和憧憬,一直嚮往着有朝一日能夠開通到亞洲的航線。 儘管十五世紀的歐洲還屬於第三世界,很落後,但是,經過文藝復興運動的洗禮,終於告別了黑暗的中世紀,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人民一樣,許多青年人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憧憬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哥倫布無疑就是這樣一個有志青年。我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出國的中國留學生們,和哥倫布有着差不多相同的經歷,只不過,哥倫布這傢伙更有闖勁兒。 哥倫布不但聰明好學,而且堅忍不拔,非常自信。既然通過《馬可.波羅遊記》和其他一些書籍了解到東方的中國,日本和印度像當今的美國一樣非常富有,那裡無疑成了他魂牽夢繞的地方。想去那裡掘金,怎麼去?就成了他努力的目標。他的這個個人目標和西歐國家剛剛興起的對外擴張活動正好合拍,因此,風雲際會,他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在哥倫布時代,對於有些知識的人來說,地球是圓的這一問題早已不是問題,但是,對於地球的面積到底有多大,海洋和大陸的比例是多少等問題,還沒徹底解決。葡萄牙人在當時擁有最先進的地理知識和航海經驗,認為到亞洲去的捷徑是從大西洋南下,繞過非洲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便可到達亞洲。 但是,哥倫布並不認為這是一條捷徑,他根據馬可•波羅對亞洲東西寬度的過高估計和日本距亞洲大陸有1,500哩的測算,以及托勒密對地球周長的低估,判斷分隔歐洲和日本的海洋寬度不到3,000哩,因此,他認為去亞洲的捷徑是橫渡大西洋。 哥倫布研究了所有能夠找到的地圖,這種使亞洲與歐洲的實際距離大大縮短的計算,還是使哥倫布犯了一個“偉大”的錯誤。正是由於這個錯誤的計算,使哥倫布最終未能實現其航行到亞洲的夙願,但卻把他推上了“發現”美洲新大陸第一人的歷史寶座。這就是歷史的滑稽之處。 雖然哥倫布自認為找到了去亞洲的捷徑,但要使之成為現實,他一個窮小子是無法辦到的。搞這種活動需要錢,需要拉贊助,需要有大量的財政支持。於是,他開始遊說歐洲各國王室,兜售他去亞洲尋寶的偉大計劃。 1484年,哥倫布在做了充分準備之後,向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請求資助,沒承想,熱臉碰上個冷屁股。葡萄牙皇家航海委員會的委員們看了他的報告後,樂了。就您這點兒水平,還想駕船上亞洲啊,玩去吧,您吶。去亞洲的航道我們早就琢磨好了,用不着您跟這兒瞎攪和。看來,想在葡萄牙拉贊助是沒戲了。得,咱走,上鄰國西班牙碰碰運氣去。 1486年,哥倫布又向西班牙王室申請援助,同樣遭到拒絕。痴迷而自信的哥倫布沒有輕言放棄,接茬兒折騰,折騰來折騰去,也折騰出點兒名聲,最後贏得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Queen Isabella)的支持。看這小子這麼折騰,沒準兒還真有兩把刷子,反正我這兒跟穆斯林打仗,正缺軍費,向外擴張擴張領土,好事兒啊!那就讓他試試?女王兩口子一商量,中!就這麼定了。 統治者的喜怒哀樂往往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能改變歷史。1492年4月,女王伊莎貝拉和國王費迪南德(Ferdinand)宣布支持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遠航。同時,和哥倫布簽了個協議。按照這個協議,哥倫布被任命為遠航艦隊總司令,封貴族銜,統領艦隊;所到之處,代表西班牙占有所有領土並行使總督權力,日後還有權瓜分貿易的部分利潤。您瞧,對哥倫布來說,這不是天上掉餡兒餅嗎?! 其實,西班牙王室也早就有從海路向外擴張的企圖,正愁找不着合適的人呢!就這麼着,女王給哥倫布撥款,派船,還給了百十號人供他驅使。告訴他,好生準備,此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否則,王室的一切賞賜係數撤回。您瞧,這女王也是個不吃虧的主兒。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的帕洛斯港(Palos de la Frontera)起航,開始了他的亞洲探寶之旅。他的艦隊一共只有旗艦“聖瑪麗亞”號(約長36米,載重不足100噸)和“尼那”,“平塔”共三艘船,八十八人參加了這次冒險航程。這個規模比起八十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就小多了,鄭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時船隊共有208艘,最大船有125米長,48米寬,吃水8米,載重量1000噸,參加者有兩萬八千之眾。但是,和歐洲其他探險船隊相比,哥倫布的船還是相當有規模的。 經過兩個多月在茫茫無際的大洋上向西航行,一些水手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麼希望,吵着嚷着要返航,再往前走想回家都回不去了。哥倫布連哄帶騙總算穩住了自己的水手,終於在10月11日的夜晚發現一絲光亮,有戲,總算看到陸地了,水手們一片歡呼。 第二天早上,哥倫布率領所有船員上岸,這就是今天的巴哈馬群島中一個叫作瓜納哈尼(Guanahani)的小島。上岸後,哥倫布激動地跪在地上親吻土地,感謝上帝的恩賜。站起來後,立馬宣布這塊土地歸西班牙了,並取名叫聖.薩爾瓦多。躲在一邊偷偷觀看的當地居民感到莫名其妙,甭管怎麼說,客人來了,捧着禮物出來表示歡迎。哥倫布自認為他到了印度,這些當地人當然就該叫作印度人了。(英文叫Indians, 漢譯應為印度人,後來,譯者為了區別亞洲的印度人而譯作印第安人,這種譯法實際上掩蓋了哥倫布的錯誤)。 這就是哥倫布第一次“發現”新大陸的基本過程。也正因為此,哥倫布從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了西班牙在印度群島(The Indies)的總督。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一行返回西班牙帕洛斯港,成了全國矚目的英雄。1493,1498和1502年,哥倫布又先後三次航行到中美洲沿岸島嶼進行探險和殖民活動。最後一次航行歸來後,哥倫布疾病纏身,於1506年五月二十日在西班牙城市韋拉多里德(Valladolid)逝世。 第一個“發現”美洲的說法遭到質疑 人們紀念哥倫布是因為相信他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人。可是,哥倫布並不承認他“發現”的是美洲,他至死不渝一直認為他到的是亞洲。 當然,美洲大陸也不是那個叫阿美利加(Amerigo Vespucci)的意大利人“發現”的,儘管這塊大陸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阿美利加也是哥倫布時代的探險者,去了兩趟中南美洲,覺得那塊地方不像哥倫布所說是亞洲,而是一塊歐洲人以前不知道的大陸。阿美利加的這個說法後來廣為流傳,當一些地理學家在1507年繪製新版地圖的時候,就用阿美利加的名字來標誌他們以前不知道的這塊大陸。就這樣,儘管哥倫布是歐洲向外擴張過程中第一個闖到美洲來的人,這塊大陸並沒有被歐洲人命名為哥倫布洲。 要說外洲人到美洲來,哥倫布可能也不是第一個。最近英國有個退休皇家海軍艦長,長期致力於航海史研究的業餘歷史學家叫伽文.孟西斯(Gavin Menzies)的指出,鄭和早於哥倫布72年前就到過美洲。雖然,主流歷史學界對他的理論表示質疑,但他的研究無疑對現存的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史觀提出了挑戰。 其實,在近代史上,不管是誰先訪問過美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西方人說哥倫布是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人。使用“發現”一詞,至少是不確切的。 首先,哥倫布從未到過北美大陸,他幾次航行,所到之處是中南美洲沿岸及附近的一些島嶼。其次,用“發現”(Discover)一詞來定義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是極不不恰當的。您不能說你最近去了趟北京,回來就吹牛說北京是您發現的吧。當然,即使這麼撒開了吹,也沒人跟您較真,反正吹牛不用上稅。可是,後人非說哥倫布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人就顯然是在罔顧事實篡改歷史了。 遠在哥倫布去美洲之前的史前時期,居住在亞洲大陸北部的屬於蒙古人種的亞洲人通過結冰的白令海峽 進入阿拉斯加,然後散布到美洲大陸各地及附近島嶼上定居。他們才是美洲大陸最早的發現者和開拓者,他們比哥倫布至少要早幾千年就到達了美洲。 到哥倫布“發現”美洲時,美洲的原住民人口有一億左右,而歐洲大陸人口也就七,八千萬。 美洲的原住民不但發現了美洲,並且在那塊土地上生存了若干世紀,創造出燦爛的農業文明。現如今,人們吃的喝的使的用的如玉米,番茄,甘蔗,咖啡,可可,棉花,煙草,哪一樣不是從人家美洲原住民那學來的? 打個比方,您以前沒來過俺村,有一天您迷路了,開着裝甲車撞到俺村來了,進村就宣布您在上帝保佑下發現了要找的地方,這塊地歸您了。俺不服,可又打不過您,您就說這個村子是您發現的,是您的。俺們不聽您的,您就對俺村裡的人大開殺戒,少數剩下的給您做苦力。您胳膊根粗,嗓門大,搶完人殺完人您還有理。您這麼做是不是有點兒像鬼子進村強盜入室啊?您還這麼理直氣壯,這麼張揚,是不是有點兒忒厚顏無恥了吧? 因此,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實際上是掌握話語權的西方殖民主義者歪曲歷史一個手法,只不過,笨拙了點兒,您這麼蒙人,誰信呀?其實,使用“征服”一詞會顯得更貼切一些,也更符合歷史。反正殺人放火的事兒都幹過了,幹嗎還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承認啊?瞧人家朔爺,就敢梗着脖子叫份:“我是流氓我怕誰”?敢做敢當,是條漢子。當然,用打馬虎眼的方法以“發現”代替“征服”一詞,可以避免人們勾起所謂的“危險的記憶”,咱姑且把這看成權勢者改惡從善的一種表現吧。 哥倫布紀念日的象徵意義 美國人舉辦紀念哥倫布的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792年,聖泰瑪尼協會在紐約市為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300周年舉辦了盛大的晚宴。 1892年,美國國會要求總統哈里森發表公告號召全國人民以集會和其他方式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400周年。 1907年,科羅拉多州成為第一個慶祝哥倫布紀念日的州,1909年,紐約州也通過立法,將10月12日定為法定節日,這一天州長查理.休斯(Chalies Evans Hughes)還帶頭參加了在紐約舉行的盛大遊行。 此後,愈來愈多的美國公眾要求將這一天作為法定節日。直到1934年,羅斯福總統才發布總統令,號召全國48個州將10月12日這一天作為全國性節日來慶祝。 1971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立法,將每年10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一作為聯邦法定節日--哥倫布紀念日。 但是,哥倫布這個節日的象徵意義好像和當今國際社會所崇尚的價值觀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它象徵着種族主義,弱肉強食,肆意掠奪和貪得無厭。因此,自1992年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以來,要求抵制這一紀念活動的浪潮此起彼伏。 2003年“哥倫布紀念日”前夕,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先生呼籲拉美各國抵制哥倫布紀念日慶祝活動,指出,“哥倫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侵略和種族大屠殺的急先鋒”。 查維茲先生對哥倫布的指責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非理性的民族主義發泄,他對哥倫布的評價還是十分中肯的。在歐洲國家向外擴張的歷史進程中,哥倫布一馬當先,立下汗馬功勞。他不僅僅是一個探險家,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人,也是一個貪婪的掠奪者和種族大屠殺的急先鋒,在歷史上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美洲原住民在自己家裡日子過得好好的,可自打哥倫布把歐洲人引來之後,便慘遭荼毒,絕大部分人死於非命。在短短的一個世紀裡,人口銳減百分之九十。僥倖活下來的人,也無法逃脫被奴役的命運。您或許會說,這些都是後來的殖民者干的,而且,大部分美洲原住民是死於傳染病,把賬都計在哥倫布頭上,不太公允。實話跟您說,哥倫布本人就是一個殖民主義者,咱仔細看看他在美洲都幹了什麼,就知道他應不應該對這場大屠殺負責了。 哥倫布有寫日記的習慣,在遠航過程中,他寫了大量日記和書信,這些文字為我們了解當時的情況非常有用。咱先看看哥倫布剛剛登陸時在日記中是如何描述美洲原住民的。他寫道,“當地人是世界上最彬彬有禮的最好的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惡,他們從不殺人,不偷東西,他們愛自己的鄰居像愛自己一樣,說起話來非常動聽,總是笑容滿面”。知道人家是好人,突然闖到人家家裡去了,人家不但沒怪罪你,反而熱情招待你。按說,你不表示點兒善意的話,也不應該恩將仇報吧? 您看哥倫布是怎麼做的呢?在他後來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透露了自己當時的陰暗心理,他覺得人家傻,對付這幫????兒,“甭多,給我五十個人,我就能把他們整治得服服帖帖,叫他們幹嘛就得幹嘛”。您說這號人是不是良心叫狗給吃了? 他哥倫布不但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第二年,就是1493年,他帶了大批人馬重返聖薩爾瓦多,並在海地建立殖民據點,成了名副其實的海地總督。他來這兒的目的是搶金子來的,但這幾個海島沒那麼多金子,哥倫布就向西班牙王室提出來,咱先把奴隸貿易做起來吧,這兒有的是土著居民,抓回去賣錢,也跟直接往家裡搶金子差不多。只是由於伊莎貝拉女王當時沒同意,這事就暫時擱下了。在這之後不久興起的奴隸貿易,使西方國家賺了大錢,這無疑應該歸功於哥倫布的創意。 自從第二次來到美洲,哥倫布總督覺着自己這回人多勢眾,對當地原住民就不客氣了。這會咱不走了,先在海地建總督府,一部分人就地找黃金,原住民不老老實實地把黃金交出來,格殺勿論。一部分人繼續探險,在他自認為是“亞洲”這塊地界尋找日本和中國,以便找到更多的黃金。 原住民憑什麼就得老老實實上交黃金服服帖帖當奴隸呀?當然不服了。不服?給我殺!野蠻的大屠殺從此開始。據哥倫布日記的編輯,也曾是早期的殖民者並親眼目睹了大屠殺暴行的卡薩斯(Bartolome de las Casas)牧師揭露,原住民不交夠黃金就把他們的手剁掉,誰想跑就放狗把他咬死,被抓住的逃跑者被點了天燈活活燒死。他的“同胞有時把十幾二十個人多成肉片就是為了試試自己的刀快不快”。 原住民的武器不如他們啊!又不是崇尚暴力的民族,只有挨宰的份兒。有人受不了,趕快自殺,有人趕緊加入基督教,不是說基督徒不殺基督徒嗎?照樣不行,西班牙殖民者壓根兒就沒把原住民當人看。這種赤裸裸的種族主義意識使這些殖民者闖到人家家裡肆意殺戮劫掠,把這種殺人越貨的罪惡活動僅僅看作像打獵一樣輕鬆。卡薩斯牧師說,從1494到1508年,海地有三百多萬原住民死於戰爭,奴役和苦役,到1508年,當地的人口加上殖民者才只剩下六萬人。這不是造孽嗎? 如果您看過卡薩斯牧師寫的他在西班牙殖民地的見聞錄(The Devastation of the Indies: A Brief Account),您就會覺得我們今天紀念哥倫布是非常滑稽的,而且很荒唐。哥倫布這個名字作為種族屠殺,以強凌弱,肆意掠奪的殖民主義象徵和美國《獨立宣言》所揭示的立國精神是水火不容的。在慶祝“哥倫布紀念日”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 重新反省一下歷史呢?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女人的把戲:背後捅刀子 | |
2004: | 阿唐的故事 (京華沉浮) [36] | |
2003: | 加拿大下崗生活(絕對原創)二 | |
2003: | 穿越伊甸園(1) | |
2002: | 高薪為何未能“養廉”? | |
2002: | 北京女人--狗*日*的--有點兒尖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