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 一個不同的模式 (1/2) |
送交者: labrang2 2002年04月19日15:35:02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上個星期聽了一個哥倫比亞市長關於第三世界城市發展的演講, 覺得挺有感觸. 我在這裡把他的演講摘要翻譯一下. 不知道是否有人有興趣討論. --------------------------------------
過去40年裡, 自然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一個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但奇怪的是, 一個類似的對人類生活環境的關注卻還沒有形成. 我們可能更清楚什麼是黑猩猩或鯨魚的理想環境, 但是卻不是很清楚什麼是一個8歲孩子的理想環境. 我們離一個關於人類理想生活環境的共識還很遠, 對於這樣環境中的交通系統就更無所適從了. 但是, 我們必須關心城市交通問題. 第一, 與衛生, 教育等其他問題不同, 交通問題不會隨着經濟發展而好轉, 卻會變得更糟. 第二, 交通問題也處在一種不同的, 或許更好的城市發展模式的核心. 我以為這種模式更合適第三世界的城市. 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對於汽車使用的一個強硬的限制, 以及相應的對公共交通, 行人綠地的建設. 首先, 在每天上下班的5~6個小時內, 我們要限制私人和商用汽車的使用. 早晚的3個小時內, 所有的市民都應該使用公共交通, 自行車, 或者步行. 這樣簡單的限制, 會對噪聲, 空氣污染, 能源消耗, 土地使用產生重大的影響. 而且從社會角度看, 它會解放出大量的資源. 這些資源現在被用於維護主要被上層收入階層所使用的公路, 卻可以被用來投入到窮人的需要里來. 在公共場所, 公共交通, 自行車道上, 不管你的收入和社會階層, 所有的市民都可以是平等的. 另一個新的城市規劃的重要元素是足夠的高質量的行人公共場地. 公共的行人場地至少應該和公眾的道路一樣多. 防護隔離的自行車道, 寬敞的行人專用的道路和綠化帶, 應該在市區的每個方向都星羅棋布. 公共花園應該在每個孩子住的地方的三條街以內. 城市周圍的大片土地應該成為公園; 穿過鄉間的行人和自行車道應該讓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到大自然. 行人公共場地的重要性是無法測量的. 我們沒法數學證明更寬的街邊道, 行人街, 更多更好的公園能讓人更快樂, 更不要說能讓人快樂多少了. 但是, 如果我們仔細想想, 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事物都是無法測量的: 比如友情, 美麗, 愛情, 忠誠… 公園和行人的空間對於一個快樂的都市生活是至關重要的. 當第三世界的城市還有許多其他問題時, 興建公園綠地是不是太浪費了呢? 我們認為, 這其實是提高公眾生活品質的更有效的辦法. 當社會分化, 上層社會擁有各種各樣的消費品時, 公共設施是窮人唯一的娛樂場所, 比如學校, 圖書館, 街道, 公園等等. 如果沒有這些的話, 窮人還有什麼呢? 說到城市交通, 我們必須先考慮我們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而這個問題又取決於我們要什麼樣的社會. 我們是不是要建設一個平等的, 公正的, 民主的社會呢. 這樣的社會必須給它的大多數人民提供足夠的衣食住行, 以及普遍的, 良好的自然, 文化環境. 城市交通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 它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問題的關鍵是誰會從中受益. 我們的交通系統是應該滿足貧窮的大多數人呢, 還是要滿足少數有車階級? 我們是在找出一種乾淨舒適, 有效經濟的方式來移動一個城市的大多數人口呢, 還是爭取減少少數人的交通堵塞? 同時, 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有一定的人口密度. 有了較高的人口密度, 我們才能有低價高效的交通系統, 才能有足夠的人在公共場所保證繁華, 才能更有效的使用土地和其他資源. 因此, 我們必須限制汽車的使用. 如果我們不對汽車做限制的話, 城市就會空心化, 郊區化. 郊區化帶來汽車堵塞, 汽車堵塞要求公路建設, 公路建設又帶來新的郊區化. 而且, 當大多數人沒錢買車的時候, 發展公路等於從窮人的公共交通中拿錢去幫助有車的階級. 同時, 汽車交通所帶來的噪音, 污染等問題, 往往是落在社會中下層頭上. 如果一個城市去更加適應汽車, 它就會變得更不人性, 有產者和無產者的生活品質也會變得更加懸殊.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