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美國是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送交者: 林慈信 2005年11月27日19:27:43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很多人錯誤地以為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可是又不能解釋,為什麼這個所謂基督教的國家,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離婚率沒有什麼差別?為什麼大部份福音派的教會裡的青少年 (teenagers) 在中學畢業之前已經有過性行為?大部份都曾經在學業上作弊?為什麼福音派的教會裡的青少年,91% 不相信宇宙有絕對真理的存在?美國若是一個基督教的國家,為什麼道德越來越不象樣?為什麼不顧一切侵略回教國家,重複了十字軍在中東引的仇恨?

美國﹕一個敵視基督教的國家

不是的。美國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美國目前,不論從憲法來看,或者從文化的價值觀取向來看,都是一個「敵視基督教的國家」 (an anti-Christian nation)。聽起來好像非常刺耳,可是確是事實。我們必需補充﹕這個「敵視基督教的國家」里,有很多非常愛主,行為表現非常出色的基督徒,也有很多非常信仰純正的教會。他們很多人士都為美國禱告,求神挽回這個國家,不只完全的沉淪(好像羅馬帝國一樣)。美國有38% 人口認為自己是經常參加宗教崇拜的。

我們必需澄清一件事﹕什麼算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有兩個可能﹕(一)國家的憲法規定基督教是國教 (national religion);或者(二)該國家的社會風俗、文化所反映的世界觀 (worldview)、人民的價值觀 (value system),絕大多數的成分來自基督教信仰。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美國都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美國憲法﹕「政教分離」的意義?

首先讓我們看美國的憲法。很多人會打「政教分離」 (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這口號, 可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事情的真相是﹕美國的憲法禁止國會設立國教﹕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 states that Congress shall not establish religion。意思是﹕國家裡不可有一個特別受優惠的教會。美國的國父們包括信奉兩種信仰的人士﹕(一)純正信仰的基督徒 (evangelical Protestants), 例如﹕革命期間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的校長 ,同時是長老會的牧師 ,John Witherspoon。(二)自然神論者 (Deists),如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和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自然神論 (Deism) 相信創造宇宙的神存在;可是神創造宇宙之後,就任憑宇宙、人類按照自然律 (natural law) 運作。換言之,沒有罪、沒有墮落、沒有神跡,沒有救恩。除了基督教和自然神論以外,可能有些國父參與了「洪門」(The Masonic Lodge), 一個敬拜撒但(魔鬼)的秘密團體(美國各大小城市都有 Masonic Center 或Masonic Lodge。)當然,在美國獨立革命的時期,基督教徒和自然神論者都同意﹕(一)宇宙有創造者,一位上帝;(二)宇宙有絕對的道德準則;(三)每一個人有與生俱來的尊嚴,因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三)政府存在的目的,是要以公義治理、服務人民。不過至於這個絕對道德準則的內容,則沒有確定的定義。這方面說明,美國從頭開始就不是完全以聖經真理治國的國家。不錯,她有基督教信仰的影響,但憲法規定,沒有一個宗教或宗派有「國教」的優惠地位。

十九世紀﹕基督教曾作為主流,又失去主流地位

現在我們從文化價值觀的取向來看。十九世紀是美國建立國家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基督教信仰的確影響了美國的社會與文化,甚至可以說,就是美國文化的主流 (mainstream culture)。我們都可能看過一些舊的電視劇集,如 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 The Waltons 等,描述農村的美國家庭如何的勤勞、忠實、守信用;小孩子怎樣懂事,夫妻如何忠貞到底,學校的老師和圖書館的管理員如何無微不至地照顧社區的孩子們。這些的確是十九世紀的普遍情況。我們甚至可以說,美國的改革宗信仰和長老會的領袖們,占了十九世紀美國社會領袖的相當成分。(很多參議員和大學校長都是長老會會員。)

可是,十九世紀末,歐美經歷了工業革命,美國社會都市化,從東歐、南歐的移民劇增,美國大城市裡的文化與價值觀已不像南北戰爭 (1861-65) 以前那麼單純了。而同時美國基督徒(指白人中產階級)紛紛移到郊外;大城市裡(特別是紐約市)福音派教會寥寥可數。這樣一來,教會在社會上的見證越來越顯得無效;取代純正信仰教會的,是大城市裡的自由派神學 (Liberal Theology) 的教會與神學院。自由派神學分很多學派,總的來說,都否認神跡,否認基督教信仰中超自然的成份,否認罪與贖罪的真理。在政府和社會前代表基督教的,往往是全國基督教教協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SA)。福音派到近年才重新進入政治圈,組織自己的壓力團體,如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 Christian Coalition 等。

我們先作一個小結﹕社會的都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和教會離開正統信仰,接受自由派神學同步前進。以致到了1960年代,美國主流的文化已經不是正統的基督教信仰了。1960年代抗衡文化運動 (Counter-Culture Movement),即嬉皮士運動 (Hippies),表面上是倡導性開放,吸毒,支持環保,反越南戰爭等,骨子裡其至終目標,是全盤推翻聖經(猶太教和基督教)信仰 (the Judaeo-Christian tradition)在西方文化上的地位。 到了1993年克林頓總統進白宮的時候,這夢想已經完全實現了。今天,在工作場所作見證,擺放聖經,甚至提出反對同性戀,都可能被視為政治上不正確 (politically incorrect),和不容忍 (intolerant)。美國和古巴一樣,禁止聖經在公立學校里使用;反而俄國明白十誡對社會的正面影響,1990年代邀請成千上萬的美國老師去俄國教道德課程!

今天美國的文化取向﹕現代性 + 後現代性

今天美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什麼?是現代性 (modernity) 和後現代性 (post-modernity) 的混合品。現代性是指極端的個人自由,加上對理性和科學的信任(可以說﹕迷信)。後現代性是指反對人的理性,科學能找到真理;否定宇宙有任何的絕對真理與準則;語言沒有意義;倫理沒有是非;歷史沒有事實。今天美國文化的主流價值觀,是後現代性。後現代性是怎樣看待宗教信仰的?對傳統的宗教,特別是篤信聖經、信仰純正的基督教,認為是古老的神話。可是對古代希臘、埃及、印度等的異教,則加以當代的包裝,以新紀元運動 (New Age Movement) 的面貌出現。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充滿着靈命的追求 (quest for spirituality),可是同時敵視傳統的聖經信仰。

Josh MacDowell (《鐵證待判》的作者)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今天美國福音派教會裡的青少年 (teenagers) 中,91% 不相信宇宙有絕對的真理。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們!不要以為我們是東方人就不一樣。我們的孩子與白人,黑人,西班牙裔的青少年,在他們的後現代性方面完全沒有兩樣。(附註﹕這也是今天中國大陸大城市裡青少年的狀況,雖然歷史背景不同)。

兩黨政治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福音派的教會領袖,紛紛接受共和黨的宣傳,支持那些支持傳統道德觀念、反對同性戀,反對墮胎的議員和總統候選人。我們必需承認;支持傳統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在基督教信仰失去社會上的影響力之後,共和黨過分相信人的自由,特別是資本家的自由,忽略正視人的罪性,也不懂分辨(一)毫無限制的自由,和(二)聖經的自由觀。民主黨過分強調政府的責任,扶持窮人,少數民族,被壓迫的人士,卻沒有看見,其實政府所能作的往往是皮毛工夫,人心若不改變,政府的功能只是暫時的約束和援助而已。共和黨過分強調自由,民主黨過分強調法律和政府。美國真正的需要,是恢復傳統的信念﹕宇宙有一位創造主,宇宙有絕對道德準則,我們都要服在這絕對真理的權威之下。

實際行動

討論「美國是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不只是一個理性上的問題。我們不能袖手旁觀!身為基督徒,我們要認清時代,儆醒禱告,求天父給我們足夠的力量,在世界作鹽,作光;這時逆水行舟,我們必須作中流砥柱,站立得穩,在這個時代中持續我們的信仰,並向世界發出挑戰。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你真的相信嗎?

正統的基督教信仰相信﹕
(一) 宇宙里有絕對的真理,就是有位格,完全無限的上帝 (an infinite, personal God),祂創造了宇宙,也不斷的掌管宇宙的一切事。
(二) 人有尊嚴,因為是上帝所創造的。
(三) 人墮落了,需要上帝的救贖。

美國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是一個後基督教國家。中國也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是一個前基督教國家﹕中國的文化主流從來救沒有被基督教徹底的影響過。我們的責任是什麼?活出恩典的福音,讓教會真的像教會,信徒在社會作鹽,作光。

2005年10月23日
寫於羅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請 別 這 麼 愛 我 (一 )
2003: 請 別 這 麼 愛 我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