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行善積德,眾福之源
送交者: 圓融 2006年01月27日15:53:50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zt 行善積德 眾福之源

在中華民族的數千年歷史中,“行善積德”做為做人應遵循的傳統美德一直延續至今。富貴、長壽、平安等一切福源皆從德中來,所以我們怎能不行善積德呢?

《尚書》有云:“惟德動天。”意思是說,惟有崇高的道德能夠感動上天。《漢書》曰:“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種好因,結好果”是學習如何做人的第一步。清代時的孩童啟蒙經典《小學詩》教導說:“積德終昌盛,欺心越困窮。”意思是說,多做好事多積德,家道終歸會昌盛起來;作違背良心的事,只會越來越窮困。

很多的先賢祖輩不但用現身說法的方式教導子孫“善有善報”這一因果循環的真實不虛,而且更是不厭其煩的遵囑子孫後代行善積德的重要。以三國時期的易學家姚信為例,他曾以《戒子》一文訓誡自己的孩子如何行善,以及行善的種種妙處。文中這樣寫道:

(譯文)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並不是為了謀求好的名聲,也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是發自內心的意願,認為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無論處境困厄或通達,都不會減損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終都是一樣。向前合乎神意,退後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眾人尊敬他,他的名聲自然顯揚,光榮利祿自然來到,這是情勢必然會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卻內藏心機;談吐聽似忠厚,其實心懷詭詐。聽到人家對他的讚美,就十分驚喜而且更加自我矯飾;一旦被人怨責了,就立即喪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聲或地位時,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責怪一個人,眾人就厭惡他;他陷害一個善人,眾人就怨恨他。這時,即使他想陷害別人而求取晉升,也不可能,只不過敗壞自己罷了。而真與假是無法掩飾的,褒揚及貶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捨棄虛飾做作,遵循善道,拋卻主觀專斷,多觀察別人的長處,就可以通達,無所蒙蔽;若能夠去除專斷及私心,多方為他人設想,遠離滯礙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廣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麼平民的兒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兒子,也會成為平民。這是善德善報的結果。

心理的病態 星雲

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身體有病,就要醫生給看。我們的心理也會害病,心理的病就是貪婪、嗔恨、愚痴、嫉妒、邪見……等等。心理上有病時,也應該設法加以治療;身體骯髒時要用水來洗,心理上有骯髒,則要用真理的法水來洗淨。

  心理上到底有些什麼病?什麼是心理的病態呢?

  一、損人不利己的心理病態
   
  有些人做事,從不考慮清楚,對他人有利的事情他不做,甚至對他人有害、對自己也有害的事,他卻糊裡糊塗地做,因而造成損人又不利己的後果,自己也有污道德、操守。

  二、信壞不信好的心理病態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的人,你跟他介紹一個好人,說一件好事,他不相信。但說那個人偷竊,那個人是強盜,那個人家有姦情,他就信以為真,這就是信壞不信好的心理病態。

三、畏果不畏因的心理病態

有些人做壞事的時候,心中總是抱着僥倖的心理,等到果報來了,才開始後悔,才感到驚慌畏懼,這就是畏果不畏因的心理病態。

四、信假不信真的心理病態

一般人都喜聽好聽的話,乃至褒獎自己的話,因此真話他不相信,寧可相信假話,這是劣根性。

以上這些心理的病態如果不除,好的善法便不能灌注到自己的身心裡,反而這世間上的罪惡、憂慮長住心中,造成病態心理。因此,我們應該經常自我觀照,自我療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熱點討論: 夾在父母和LG之間我該如何是
2005: 怎樣有效地抗議侮辱華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