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 (圖文)以色列會被哈馬斯打敗嗎?看這裡! |
送交者: 范學德2 2023年10月10日12:47:16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以色列會被哈馬斯打敗嗎?看這裡! 范學德 馬薩達絕不會再陷落——聖地紀行6 直到今天,一想到馬薩達(Masada,又譯為瑪撒大,馬撒大),我還會想起那句誓言:“馬薩達將永不再淪陷”( Masada shall not fall again),這種馬薩達精神已成為以色列軍人的靈魂,新兵接受訓練時,必須從當年羅馬軍團堆出的砂石道登山,而後宣誓:馬撒大永不再淪陷。這不僅是以色列三軍將士的誓言,也表明了一個民族的信心和勇氣:用生命來捍衛自由。 “不自由,毋寧死!” 3月10那天,我們“聖地學習團”來到了以色列馬薩達國家公園,它已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1838年,美國考古學家Robinson和Smith首先確認了這一地點就是歷史上的馬薩達,而當時阿拉伯人則叫它al-Sabba。 我們要坐纜車上山,不是步行。上山的小路很難,被稱為“蛇道”,通向這一座猶地亞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岩石山頂,馬薩達西側的懸崖約一百米高,東側四百五十來米,最高處幾乎垂直而立。“蛇道”就像一個之字,拐來拐去,愈上愈陡,越走越難。 當我在纜車裡看眼底的少年人正走在“蛇道”(Snake Path)上,又羨慕又慚愧,他們還是孩子啊,就這樣背着書包,在烈日下爬上猶太人心中的聖地。他們的父母肯定不缺孩子坐纜車這點錢,但還是讓子女選擇步行,莫非是為了讓孩子體會,自由,從來都不是免費的。 十來分鐘後到達山頂,迎面一個巨大的廢墟,岩石裸露,斷壁殘牆,一片紅褐色在烈日下乾渴,裂出泥土的塊塊碎片。資料上說,這個略微平整的菱形山頂南北長約六百米,東西寬約三百米,我不辨南北,只看到了兩棵樹,一棵的綠葉遮滿了灰塵,另一棵,還沒長出一片綠色,但樹幹上的皮卻已片片脫落。 風是干的。 走到城牆邊遠眺,它孤獨地聳立在曠野,死海是視線的盡頭,死沉沉的氣息,在死海上空瀰漫。灰褐色的沙漠裡,看不到一塊綠洲,荒沙涌到山腳,灰褐色就變成了黃褐色。西望猶大曠野,茫茫無際,一堆堆荒土,猶如枯墳。走到背後的城牆,昔日羅馬大軍攻城的營地,如今不過是山寨版,不見一個將士吶喊,也看不到一面旌旗飄揚,大山沉默,長天無語,只有兩隻烏鴉哇哇兩聲,在半空留下黑影翻轉。 從1963年到1965年,在以色列著名將軍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伊果亞丁(Yigal Yadin) 的帶領下,考古隊從一堆堆塵土中挖掘出了馬薩達古堡。古堡內的遺蹟主要是猶太希律王宮殿城堡,其中有古羅馬浴池、蒸氣室、儲水庫、墓碑、劇場、還有拜占庭時代的基督教堂,以及猶太教徒祈禱的經典殘卷等,這一切,留下的只是考古價值。希律王在哪裡?劇場裡又有哪一齣戲劇在演出? 公元前一世紀,哈斯蒙尼統治者曾將這片突兀的高原,作為藏身之地。後來,從公元前40年起,希律王把它建成了堡壘,行宮,雖然過去了兩千年,它已成為廢墟,但就從那些沉默的石頭上,還能看出當年的奢華。室外空地上斷了的,是希臘式圓柱;室內牆壁上殘缺的,是羅馬人的繪畫。用馬賽克拼成的地板很美,但遮上了一層灰。 最人驚奇的是洗浴的場所,有更衣室、冷浴室、溫浴室以及最重要的蒸氣室。浴室又大又寬,牆壁上有畫。蒸氣室地面上有許多短石柱,是用來加溫的,它有三扇窗戶,讓外面的光線透進來。當滾燙的地面潑上冷水後,室內充滿了蒸氣,洗浴的人就穿着木屐在室內漫步,而此時,我們正站在樓板上看干透了的室內。張實賢牧師解釋,說這個浴室是供客人使用的,那個為希律王所有。哪個是哪個,我沒弄明白。 兩隻鴿子,分別站在牆頭上下。當年,這行宮養了許多鴿子,在半空起舞,供王公貴胄開心。而今,希律王踩過的石頭還在,但鴿子大都不在了,他也成為一個詞,暴君成為別名。 這裡還有一間猶太人的會堂,它朝向東方的耶路撒冷,是當年的起義者改建的,是他們聚會,禱告及讀書的地方。考古隊在這個房間後面的小室地下,發現了兩卷經典──《申命記》和《以西結書》,它成了在以色列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會堂。今天,許多十三歲的猶太男孩,在這間擁有一千九百年歷史的會堂舉行成人禮的莊重儀式。 我在廢墟間穿梭,斷壁,一個接一個的房間,沒有一個依舊覆蓋着華麗的屋宇。一個深坑,不知道是不是儲水坑,但它留下的,只是我們一行人在日光下的影子,這影子也轉眼即逝。這個空空的長方形房間,是貯藏室嗎?據報道,挖掘遺址期間,考古隊曾在貯藏室發現了數百個破碎的容器,估計一間倉庫貯藏一種糧食。但如今,沒有一粒糧食留下,也沒有一滴橄欖油,一粒大棗。當年,為了避免糧食落入羅馬軍人手中,起義者將貯藏室燒毀;容器也被一一打碎。 希律王最宏大的工程,是在馬薩達設計了一個供水系統,它利用干河谷建築水庫,儲藏洪水,並把水引到在絕壁上鑿出的十二個山洞裡,再利用吊桶和毛驢把水運到山頂。山頂,也挖了許多貯水池。但這珍貴的水,只供希律王一人享用。在我眼底,山頂和山洞中的儲水池,全都乾涸了,沒見一滴水。 到處看見的是石頭,壘在一起的石頭,躺在地上的石頭,裸露出地面的石頭,希律王和他行宮的絢麗奢華都成為一陣風,一縷煙雲,一片黃褐色的土,風過,塵起,塵落。 一群猶太男孩走過來,看我拿着照相機,讓我給他們拍照,他們笑着,擺着姿勢,弄鬼臉。他們大概都十三四歲。十三,正是猶太男孩子舉行成人禮的年齡,當這些孩子成為成年男人時,他們想到了什麼。我想到耶穌十二歲那年,隨父母去耶路撒冷,就在聖殿裡他告訴大家,他要以天父的事為念,住在天父的家中。 正是這樣吧,十三歲,成年人,自由了。但惟有在天父的家中,才有真正的自由。 這些猶太孩子在這裡,一定會想起他們的先祖,那些為自由而戰的大丈夫。故事發生在公元70年。 羅馬提多將軍圍困耶路撒冷達4個月25天攻陷聖城後屠城,大約110萬猶太人喪生,九萬七千人被俘,第二聖殿被毀。被羅馬大軍追捕的一些猶太人陸續來到馬薩達,它成為起義的最後堡壘。公元72年,羅馬總督Flavious Silva率領羅馬第十軍團包圍了馬薩達,在西側修築高台,於73年完成築城,並攻破馬薩達。但他們看到的,僅僅是960具屍體。 據公元一世紀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斯•約瑟夫(Flavious Josephus)在其《猶太戰記》一書中的記載: 羅馬大軍攻破馬薩達城牆的前一天,公元73年4月15日,正好是猶太教逾越節,起義者決定集體殉難。 殉難前起義領導人以利亞撒(Elazar Ben Yair)發表演說:“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也是最後堅持到此時的人們。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不論敵人多麼希望我們做活俘虜,但他們沒有辦法阻止我們。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打敗他們,但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與所愛的人一起去死。讓我們的妻子沒有受到蹂躪而死,孩子沒有做過奴隸而死吧!……我們寧願為自由而死,也不願作為奴隸而生!” 猶太傳統是不容自殺的。於是,起義者推出十名勇士作為殉難的執行人,所有的人都緊抱着妻子兒女,平靜地躺在地上,自願接受親密戰友的致命一劍。然後,在十名勇士中又推出一人,送過自己的戰友最後一程後,自刎身亡。 從此後,猶太人的足跡從迦南之地上消失。期間,羅馬軍團曾短暫地駐防在馬薩達,但不久就因水土不服而放棄。第五世紀時,拜占庭的一些修行者曾一度在這裡修道,但不久後被迫撤離,從而成為最後居住於馬薩達的人。直到一千四百年後,1948年以色列復國,馬薩達才進入猶太人心目中,成為自由的標誌。 我們乘纜車下山,一些少年步行在蛇道上。我想起了當年起義的猶太人被稱為“奮銳黨”,又稱為 Sicarii,意思是“匕首者”(dagger)。當年,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中,有一位就叫做“奮銳黨的西門”。耶穌升天后,他接受了耶穌賜給的大使命就出發了。他走到了哪裡,殉道在何處,有許多的傳說。一個傳說是,他在去埃及傳教後,和另一個叫猶大的門徒會合,一同前往波斯傳福音,主後65年,一同為主殉道,尤斯圖斯·利普修斯說,奮銳黨的西門被人鋸成了兩半而身亡。
2015.3.14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