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空心思來美國,值得嗎? |
送交者: 艾琳 2006年10月04日16:20:02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作者 僑報 艾琳 近日海外的媒體都在連篇累牘地刊載文章,報道有關美國政府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移民的消息。雖然我自己自從來到美國至今,從未嘗到過沒有身份,非法打工度日的滋味,但每當讀到來自中國的非法入境者,在藏身的貨櫃車廂內被悶死、在海上被溺斃、非法打工時被拘捕遣返等新聞時,都難免有物傷其類的傷感。 誰沒有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兒女,為何不惜拋妻棄子、鋌而走險,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過被人欺凌壓榨、東躲西藏,成天提心弔膽的生活呢?我知道,大部分偷渡客都是為了改變自己在國內的經濟現狀,所謂“窮則思變”也。不過,美國是不是真的那麼好?挖空心思來美國,值得嗎? 美國早在立國之初,就公諸天下,“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最基本的人權之一”,與“生命”和“自由”並列齊名。美國人的祖先也是這樣飄洋過海,來到這塊新大陸的。直到現在,美國也仍然是個移民的“大熔爐”。 據美國政府的一項人口普查報告的數字顯示,從2000年至2005年間,美國共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790萬人,其中有近半數為非法移民。國土安全部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05年止,在美的非法移民人數已超過1000萬人。即使是對非法移民,美國也常常是網開一面。隔上若干年,便來一趟大赦,讓非法移民合法化。所以對一些人來說,哪怕是舉債幾萬美元,做幾年牛馬,苦日子總有熬到頭的時候。俗話不是說,“吃得苦中哭,方為人上人”麼? 這些偷渡客的“美國夢”,究竟都是什麼內容?弄到合法居留身份,找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或是自己開業當老闆,掙大把的美鈔;開一輛新車、好車,在高尚住宅區擁有一幢小別墅。還有什麼?家裡有兒有女,想生幾個孩子就生幾個孩子,不受計劃生育的約束。而這一切,都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看過電影《北京人在紐約》、《不見不散》了吧?國內的某些文藝作品,有意無意間給大眾透露一個信息——想成功,要奮鬥,就去新大陸闖一闖吧。 文藝作品是不是“源於生活”是個問號,“高於生活”則是毫無疑問的。現實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這些“海外華人”,有機會回國探親訪友,觀光旅遊的時候,恐怕不會有幾個人願意坦然承認,自己遠不如想像中的那樣舒心愜意。“我曾經豪情萬丈,回來卻是空空的行囊”,不過是歌里唱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嘛。 比爾當年是自費留學生,因為拿不到獎學金,只好在全職讀書之餘,打零工掙錢。號稱是除了抬棺材外,其它髒活苦活全都幹過了。 有一年冬季的一天,雪下得特別大,全城的交通都停頓了,很多商店都關門歇業,只有他一個人冒着嚴寒,在雪地里深一腳淺一腳地沿街去派發報紙。就是這樣賺來的辛苦錢,比爾回國探親時也不能掉底子,尤其是當着年輕女孩子的面,就更不能示弱。他住的是高級賓館,送禮出手豪闊。回國一趟,花光了積蓄,心裡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了。 王先生60多歲了,好不容易在美國熬到了綠卡。在兩個兒子開的餐館幫工的王先生晚年寂寞,不禁起了回國娶老伴的念頭。當然,王先生回去就不能說是給兒子打工了,而是搖身變成了衣錦還鄉的餐館老闆。結果應徵者眾,娶回了一位年齡介於自己女兒和孫女之間的妖嬈大姐。 某男在美國為業主看管房產,職責是代收房租、修修補補、油漆剪草。但對國內的人卻美其名曰,自己是為某房地產公司當經理。其實從字面上來說,也沒有錯。 某女來美國留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只好在超市打工當收銀員,卻對國內的親友說,謀到了一份專門作電腦數據輸入,核算收費的工作,總之是閃爍其辭,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職業多少與“高科技”沾上一點兒邊。 還有就是對自己的工資收入作“大躍進”式的“放衛星”。某人當個家用小電器的推銷員,回國去卻吹噓自己的工作絕對“旱澇保收”,不管銷售的業績如何,每年老闆都給個四五萬美元保底,外加佣金提成。讓人覺得美國佬真大方,你不為公司賺錢,也照樣把你養起來。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好馬不吃回頭草”,哪怕在美國混不下去了,也不能打包回國。事實上很多人出國後,不管活得有多落魄,口頭上也總是個強者。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