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也瘋狂:美國各類無厘頭的大學排名 |
送交者: 輕不狂 2009年09月21日19:31:52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美國的私立名校的錄取標準是:學術1/3、課外活動1/3、個性修養1/3。判定高中生的學術能力是包括高中四年的平均成績、修課難易、SAT(類似高考成績)、SAT主題考試、AP考試(高中修的大學課程的全國統考)、學術競賽、科研活動;課外活動如音體美特長、慈善義工、學生組織領導,等等;最後一個三分之一是個性修養,是通過三封老師推薦信,大學申請作文和面談決定的。 學術方面:在申請表上要填上SAT考分、SAT專題考分(只有好的私校要求)、AP考分、學業排名(在全校多少畢業生中排第幾名)、課程平均累積分 GPA。SAT成績是大學董事會的考試中心按申請人要求直接送給各大學。高中會隨申請表送一份成績單給大學,包括GPA和該生學術排名。美國高中平時是沒有排名的,可是名校要求申請人填寫並經過高中認證的該生在該校的整個畢業年級的學術排名,分子是名次,分母是畢業生總數;譬如我是到女兒申請大學時才知道她的成績是全校400名畢業生中排第一,就填1/400。哪怕你有全校第一的學術成績(每年申請哈佛的各高中學術第一名有三千人,多半被拒絕),哪怕你 SAT和SAT II是滿分(申請哈佛的SAT滿分也是幾千,多數被鋸),哪怕你AP課程如微積分、大學生物、大學化學、大學寫作等全拿五分(ETS統考,每次考一門),你也只拿到錄取標準得分的1/3,因為成績對頂尖大學來講只是基本要求或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沒有好成績根本不考慮你,有了還遠遠不夠。所以,進入頂尖本科學院就要拼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包括科研、文學、美術、音樂、社區服務、領導才能、競賽得獎。譬如我女兒的同學艾米,小提琴拿了年齡組全國第三名;我女兒拿了倫塞勒數學及科學獎、在美國有名的弗里德漢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做了一個暑假的艾滋病研究、在“女生之邦”中當選為州教育部長以及華盛頓州少女選美中獲前五名才讓沒有讓她課外活動黯淡失色。社區服務非常重要。好的本科學院不僅是培養學術專才,而且要培養影響、領導社會的人才。大學想看申請人對社會的奉獻精神。麻省理工甚至把新生在上大學前做的義工換算成工資,提供基於義工計酬的財務資助。象艾米,我女兒,、從初中開始,在圖書館做義工、就在施粥站為流浪人做飯、從高中開始,她就在聖彼得醫院做義務護士,每周日工作半天,做了四年。給施粥站工作時,下午三點去,做飯,服務,收拾清洗,回到家已經是晚上九點,這時才開始吃晚飯。在醫院做義務護士,會開車前需要父母接送,回到家吃飯時是晚上八點以後了。無論學習多忙,無論是聖誕夜或是新年夜,都得去。這些義工不是學校組織的,施粥站的服務是幾個女同學組織的,義務護士是自己到醫院聯繫的。孩子堅持長期做義工,是她的幾個好朋友互相鼓勵的。我們鼓勵她,當時沒想到對申請大學有用,只是希望她漸漸培養起對他人,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之心。如果只是為了上大學而做義工的人,很難默默堅持長年志願服務。因為去當個學生領導也許更出風頭又利於上好大學呀。譬如從高中開始,女兒宣布不要聖誕禮物,要父母把給她買禮物錢捐給窮人。她每捐一元錢,父母再加一元。雖然這樣的奉獻不填進申請表,但由此而產生的品質一定能為社會所欣賞。當然嘍,要進好大學還得有些文體活動。女兒參加過繪畫、鋼琴、小提琴,我們不管她練琴練畫,有這個修養就可以了,沒考級沒得獎,成不了申請大學風景線。想想看,哪個華裔子弟沒有學過鋼琴昵? 看着女兒的大學申請表上的課外活動,我直為她搖頭。沒有當過任何級別的學生領導,沒有入圍英特爾科技獎,沒有小提琴名次,沒有數學競賽獎,不是任何體育隊成員,連體操方隊都不是。她也就是成績好和志願勞動好,整個兒就是一個書呆子式的勞動人民。 這還沒完,最後一個1/3是申請人的個性修養,是你寫的申請短文、三封老師推薦信、一封同學推薦信、最後是大學的面試。填寫大學申請表最重要的是寫一篇短文,通過短文,大學想了解申請人的修養、思維和表達能力。當然,短文也是申請人打動招生官員的一個重要武器。在條件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怎麼樣能讓招生官員動心呢?短文。女兒的數學班有個高一屆的男同學,SAT考了1 590(幾年前滿分1 600分),最後被所有的名校拒絕。我問該生的學生顧問,顧問說,如果你看了他寫的短文,就不會奇怪好學校為什麼會拒絕他了。所以,短文如果是杆破槍,你打不暈招生官員,反而射穿自己的腳板。短文一般要求不超過500單詞。寫作訣竅就是要打動招生官員。誇耀自己如何得獎,抒發如何胸懷大志,當然挺好,只可惜這類話題被高中生寫得太多,不僅不新鮮,而且令人厭惡。當然你不必為了標新立異,寫什麼大戰盧旺達叛軍救出野生動物的天方夜譚,或者一隻愛狗仙逝而感嘆生命脆弱之無病呻呤。要寫自己有感動的東西,從自己心裡來,才能到別人心中去。寫得越具體,事情越小,就越有故事。有本書叫《如何寫一篇制勝的大學短文》,告訴你下面主題被濫用了,寫它們包你被拒: 1. 旅行 2. 我最喜歡的事情 3. 美國小姐(像世界和平一樣,是最大的主題) 4. 運動生涯(校隊足球隊,當選全美足球運動員) 5. 我的房間 6. 我成功的故事 7. 寵物之死 8. 兜售和吹噓――自傳 大學需要知道你的修養和個性。面談(interview)和老師推薦信都是通過第三者的觀察,來綜合評價一個學生修養和能力。推薦信是每個大學都要求的,面談只有好的私立大學要求。我看了很多朋友和朋友的孩子申請美國大學和研究生院的推薦信,都寫成空洞的表揚信了,沒有故事、用詞死板、千篇一律。最好請老師發自內心寫一篇中文,請人翻譯成中文都好,不要在網上去套用現成推薦信,除非你打定主意採取自殺性申請。推薦信是保密的,老師直接送給了大學。女兒被錄取後老師們給我看了他們的推薦信,我摘幾句供你做參考例子:生物老師拜賽先生在信中寫道:“我從未在這個高中發現有另一個像Kate一樣綜合了天分、努力、智慧和工作道德的學生”,“她在九年級就修了我在大學才開始學的數學內容”,“Kate是我們學校的最大驕傲”,“她激勵我的教學追求”。歷史老師薩福先生吹噓Kate更是了得,“Kate為AP歷史班奠定了學習基礎,提高了全班的學習要求。她為全班樹立榜樣,不,她就是第二老師”,“我從她那裡學會了做一名更好的老師。我為曾幫助她認識自己擁有的巨大潛力而榮幸”。學生顧問溫茲先生寫道:“Kate是關心他人疾苦的人,她一直努力在發現回饋社會的最好職業”,“她珍惜享有的自由和對社會的責任,極願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貢獻”。我知道,即便我能厚顏無恥在此引用這些誇張之詞,你讀到時也需要勇氣。我引證的目的是讓你看到老師們在寫推薦信時如何毫無保留,如何具有創造性。美國文化本來就有誇人的習慣,正如《聖經》所說,管好你的舌頭,多說造就人的話。 面談是名校基本要做的,你會說花這麼多錢來招本科生嗎?是的,每年哈佛大學在兩萬多人選取1600新生,平均每個新生的錄取成本在兩萬美元以上。大學還希望有機會直接觀察申請人,判斷此人的學識、修養和性格。這些大學在各地都有校友,從中選些有觀察能力的校友,經過訓練,長期替母校擔任面談工作。面談完以後,就在標準的表格給申請人的各種能力打分,並寫出推薦語。面談是大家都害怕的。我女兒天生喜歡面談。“我無條件地熱愛面談,你會不會覺得我的大腦進了水?我津津有味地品嘗面談,把它們當做鬆軟的紅豆包,每咬一口都越來越愉快。所以,你可以想像,當一位哈佛校友打電話讓我在學校安排第一次面試的時候,我多麼欣喜若狂。oh,高興死了!我花了很長時間來計劃裝扮、化妝品、談吐。爸爸和我討論了所有能讓我精神飽滿、閃亮登場的細節,就像諸葛亮的戰略――無懈可擊,必勝無疑。”記住,當你充滿熱情、飽含自信去面試時,結果會非常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女兒被所有面試的名校一致錄取。我有個朋友的孩子,什麼都好,還是全校學生會主席(all student body),沒有一個名校錄了他。因為你必須讓哈佛面試人看起來,You behave like a Harvard man。 面談不是別人考你什麼問題,就是談人生、家庭、文化、藝術,不會問你學習如何、得獎幾個。就是通過聊天,別人可以看出你的性格、修養、器宇和學識。由一個經驗老道的校友來判斷你是不是學校要的那種人。面談重要嗎?當然。有個朋友的小孩申請常春藤盟校,自費飛到在東部的那個大學訪問,系主任就親自出來面談。知道申請人的父親是畫家,談話之中系主任就談到一個歐洲繪畫史問題,申請人說,我對這些沒興趣。結果,系主任很快結束談話,當然沒有錄取該生。如果你只對學習有興趣,那麼常春藤大學對你就沒興趣。它們希望招收全面發展的學生,而不是一技之長的專才。你可以對藝術沒興趣,但是得容許大學對你沒有興趣。 面談結束,你就可以躺在家裡等通知了。你說這他媽的是申請大學嗎?這簡直是一場戰爭!親愛的,是的。美國人把申請名校的艱難過程稱為“college war"(大學戰爭)。名校如此,普通大學類似,只是標準低得多。美國大學的錄取方式有三種,早決定(Early Eecision)、早行動(Early Action)、常規申請(Regular Action)。前兩種方式的申請表是11月1日前交表,發榜為12月15日;常規申請表截止期在12月或者1月,發榜在3月底或4月1日。早決定被錄取後就必須註冊,早行動被錄取後可去可不去。4月30日晚上12點前必須回答去不去,因為大家都有幾個大學錄取書,有點象中國的民國時期,我父親就是 1937年把其它大學鋸了去了當時工程第一的交大。感謝您堅持看完了這篇冗文,書評HYP的錄取秘史算是附送的餐後desert,至於下面的排名,是送你的desert wine。 從今天開始,我的休假就結束了,我計劃周二回到中國。請關注本人周三參加的新浪教育頻道的視頻討論會“麥可思2008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調查報告發布會——關注金融海嘯中的大學生就業”。出席討論會的其他嘉賓還有査建中教授、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理事會主席、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博士學位,吳垠博士、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副總裁、研究總監、畢業於北京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博士。 看一個幾年前的排名,放鬆一下 美國之學生累得像條狗的大學排名 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 Harvey Mudd College 4 Reed College 5 Harvard College 6 University of Chicago 7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8 Marlboro College 9 Swarthmore College 10 Grinnell College 11 Davidson College 12 Bryn Mawr College 13 Princeton University 14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 15 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Academy 16 Rice University 17 Wellesley College 18 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19 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 20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美國之大學生心情最愉快的大學排名 1 Brown University 2 Princeton University 3 Whitman College 4 Clemson University 5 Stanford University 6 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 7 Tufts University 8 The University of Tulsa 9 Franklin W.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10 Yale University 11 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 12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13 Amherst College 14 Dartmouth College 15 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San Luis Obispo 16 Haverford College 17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UT) 18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19 William Jewell College 20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美國大學生除了看球還是看球的學校排名 1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2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3 University of Florida 4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5 University of Georgia 6 Penn State--University Park 7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8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9 Gonzaga University 10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 11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2 Clemson University 13 Auburn University 14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15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16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17 University of Miami 18 Boston College 19 Ohio State University - Columbus 20 University of Alabama--Tuscaloosa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8: | 奧運回國探親感想 | |
2008: | 什麼是愛國 | |
2006: | 上帝難道不才是雙手沾滿鮮血嗎 | |
2006: | 提醒中國同胞:請你說話小聲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