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魯迅之後有她 --- 看張
送交者: 劉川鄂 2003年03月26日16:42:57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看  張

 劉川鄂

  張愛玲著文論世自稱為“張看”,讀者和學者評論張愛玲則稱為“看張”。“張看”、“看張”,這都是張愛玲世界的專用語了——

  ○學者看張

  她的文風有一個只屬於她的命名:張愛玲體。

  人性的主題、女人的命運、“犯沖”的色彩、蒼涼的基調、參差的結構、繁複的意象——這,就是“張愛玲體”?

  在她走紅文壇的時候,傅雷稱她的《金鎖記》是“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譚正璧稱她“在技巧上始終下着極深的功夫”。班公預言:“她的散文,她的文體,在中國的文學演進史上,是有她一定的地位的”。胡蘭成贊道:“魯迅之後有她,她是個偉大的尋求者”。

  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笫一次把張愛玲請進了文學史,並予以高度評價:“張愛玲應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曼殊菲爾、安泡特、韋爾蒂、麥克勒斯之流相比,某些地方她恐怕還要高明一籌。《秧歌》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已經是本不朽之作”。夏志清還稱《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70年代初,夏志清又談到:“以‘質’而論,實在可同西洋現代極少數第一流作家相比而毫無愧色。隔百年讀《秧歌》、《赤地之戀》,更使我深信張愛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家。別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的透徹和深刻方面,實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至少在美國,張愛玲即將名列李白、杜甫、吳承恩、曹雪芹之儕,成為一位必讀作家。”

  由於張愛玲作品本身的魅力,也由於夏志清等評論家的推崇,張愛玲在台港海外一直有着很高的聲譽。80年代以後,大陸讀者和學者也紛紛迷上了張愛玲,研究論文和文學史著作中頻頻出現了她的名字。其中既有對她的作品的分析解剖,又有對其文學史地位的嘗試性評價。

  吳福輝充分肯定張愛玲對舊家族在大都會的際遇命運的精細表現,認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國都市文學深入到“現代都市哲理”的層面。

  楊義認為張愛玲具有鮮明的“才子+浪子”的真正藝術家品格,是“海派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嚴家炎認為她達到了新感覺派的作家想達到而沒有達到的高度。

  幾乎所有的評論者都盛讚張愛玲的藝術技巧,凡是讀過她的作品的人都會被她的奇異風格迷住。據粗略統計,自80年代以來,大陸已發表研究張愛玲的論文200餘篇、專著2部、傳記性質的著作7部。

  作為千萬個“張迷”之一的本文作者,堅持認為張愛玲是40年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中國文學史上最出色的女作家之一。筆者深信,在已逐步“經典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是為數不多的經得起時間考驗、並走向“經典”的作家之一。她提供了中國文學走向現代化的“標本”(當然不是唯一的標本)

  英國小說家班乃特(Arnold Bennett)在《經典如何產生》一文中指出,一部作品所以會成為經典,全是因為最初由叄倆智勇之士發現了一部傑作,不但看的準確,而且說得堅決,一口咬定就是此書。一般讀者將信將疑,無可無不可,但經不起時光從旁助陣,終於也就人云亦云,漸成“共識”。

  傅雷是這樣的“智勇之士”,夏志清也是這樣的“智勇之士”。

  張愛玲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智勇之士”。

  ○張迷群像

  她的讀者有一個只屬於她的稱喟:張迷。

  像歌星、舞星、影星和球星,她擁有無數的痴迷的崇拜者。但她不是“星”,它是“家”——作家、藝術家、人性探索家。

  當她成名的時候,每逢與朋友炎櫻上街,就有一群小孩跟在後面大喊:張愛玲、張——愛——玲——

  一個少年這樣看張:“我初次讀到張愛玲的作品是她的散文,在1943年的上海,在幾本雜誌間,15歲的讀者快心的反應是:魯迅之後感覺敏銳表呈精備的是她了。”

  那時候她領一代風騷,好多位青年男女作者,傾心於“張愛玲體”,專門模仿她的風格,形成過一個“張愛玲派”。這些作者大多是中產階級出身大學生,又稱“少爺小姐派”。

  50年代中期,張愛玲飄流海外,她的名字在大陸絕了跡,在台灣也沒有“熱”起來,台灣還一度把她的作品當作禁書。但是,那時就有一群“地下張迷”。

  一位讀者在台北一家中興圖書館“偷藏”的“禁書”中,無意中發現了《流言》,十分欣喜,那年月沒有複印機,他就動手一篇篇抄寫。

  一位中學生“被張愛玲的文字所誘惑”,從學校圖書館裡偷出了“昏黃殘破”的《赤地之戀》,竊喜不已。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作家迷張。

  台灣作家水晶在報上搜尋每一篇關於張愛玲的文字,他可以大段背誦張愛玲作品,並寫有《張愛玲的小說藝術》的專著。

  夏志清的兄長夏濟安先生,1960年前後就在他任教的台大外文系詳盡的介紹過張愛玲,他的學生、《現代文學》社的青年作家陳若曦、白先勇、和台灣鄉土文學的後起之秀王禎和等,莫不是張愛玲的崇拜者。陳若曦認為她是極有才華的女作家,是對台灣女作家影響最大的作家;白先勇受她的影響早得公認;王禎和覺得她什麼都好,什麼都美。

  更晚一輩的作家施淑、施叔青、李昂三姊妹也是張迷。施叔青說《張愛玲小說集》是她的聖經。因為太喜歡她了,又怕受影響太深,故意把她的書藏起來,看到不敢看。直到覺得自己癱瘓了,才敢再看,愈看愈覺得喜歡,愈看愈覺得偉大。“我認為中國作家不管死了或活着,有三個人可以得諾貝爾文學獎,沈從文、張愛玲、老舍,現在三個人都死了。”李昂既喜歡張的作品,又對她的傳奇人生着迷,覺得這個女人替她和許多女人都活過一遍。施淑喜愛張愛玲的詩《中國的日夜》,認為它是中國幾千年的生活,是中國的歷史。

  “全世界有花園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作家迷張,記者編輯也迷張。

  桑品載在軍中服役時的最大精神享受便是讀《傳奇》,當了《中國時報》編輯之後,從報界“首席張迷”朱西寧處得知張愛玲的地址,不顧當時張愛玲作品在台灣是禁書的環境,不顧上方的警告,執意要拉到張愛玲的稿子。

  朱偉貞擔任《聯合報》副刊編輯之後的第一個誓言便是:“哪一天邀到張愛玲的稿,哪一天走人!”

  戴小姐自台北飛到洛杉磯,好不容易得到張愛玲的地址,不顧巨額花費,指定入住張的隔壁,成天研究張愛玲的行蹤,僅見她出來倒垃圾,也不敢驚動。待張愛玲走後,翻揀其垃圾研究其日常起居,造成轟動一時的垃圾事件。

  大學教授也是張迷。

  夏濟安在台大外文系宣講張愛玲,造就了白先勇等張愛玲傳人。

  李昂說,她曾把《傾城之戀》當成聖經一樣講給學生,費盡心機的解釋為什麼范柳原和白流蘇要談這樣一場辛苦的戀愛。

  著名學者李歐梵在洛杉磯加州大學專門開設過研究張愛玲小說的課。

  台灣大學教授張建,帶着6個研究生各寫了一篇研究張愛玲小說的論文,結集為《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出版。

  在台灣和美國的大學教材中,張愛玲的作品紛紛入選。

  演藝界也有很多張迷:

  40年代的歌星兼影星李香蘭欲與張愛玲合作,請她專門為自己寫劇本,被婉拒。

  50年代香港影星李麗畢盛裝打扮來訪張愛玲,也請她專門為自己寫劇本,那時張愛玲的心已飛向了美國,無暇應及。

  香港已拍攝了好幾部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執導,陳沖、葉玉卿主演;許鞍華導演過《傾城之戀》、《半生緣》。

  國際舞蹈大師林懷民一到上海就激動地宣稱:“我來尋找張愛玲的上海!”;林青霞說是張愛玲使他她了解並喜愛了上海。

  1994年11月的一天,台北《中國作家身影》攝製組在上海愛丁堡公寓拍攝年輕的張愛玲身影,一位來自上影廠的女演員,穿着40年代的“張愛玲式”式的服裝,孤傲中帶着憂鬱。

  80年代,三毛以張愛玲愛情故事為原型寫的電影劇本《滾滾紅塵》,公映後歷久不衰,其主題歌至今流行。

  “迷張愛玲的,大都是貼身的迷,貼心的迷”。有多少讀者“遙遙地崇拜張愛玲”,恐怕數也數不清。

  “很少有這樣的一本書,在我的家,我年近70歲的媽媽讀,我常年經商的姊姊讀,我讀,還有我那個小學剛畢業的侄女也讀,我們都讀,都讀‘張愛玲’”。

  迷張的人,往往迷到能信口套用張愛玲語句的地步。一人由港返台,朋友從港來信,內中只有一張影印的兩行鉛字:“我已經不愛你了、而你是早已不愛我了,……即便寫信來,我也是不看的了。”竟然用的是張愛玲訣別胡蘭成的句子。

  不僅在港台,而且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凡是有華人華文的地方,都有‘張迷’”。

  1995年上半年,余秋雨在馬來西亞的一座座城市中漫遊,每到一處,便有報社請他與讀者座談。讀者提問時頻頻問及張愛玲。

  新加坡作家尤今、蔡深江,馬來西亞作家小黑、朵拉,都談到過張愛玲的作品和她的死,表示讀張愛玲“常常會心而折服”。

  廣州《南方周末》特約駐美記者簡妮,曾計劃守候在加州大學張愛玲上班的路上,瞥見她一眼,滿足一下自己的仰慕之際,但怕驚動了她而放棄。

  80年代以來,大陸對外開放,文化交流加強,張愛玲的作品風靡大陸各地,張迷如雨後春筍,漫山遍野生長。如春日的絲雨,飄滿神州。夏志清小說史中譯本的傳入,激發了學界出版界對張愛玲的興趣,柯靈《遙寄張愛民》一文,“搖”出了千萬個張迷。

  柯靈自稱“張愛玲的忠實讀者”,珍藏着所能搜羅落到的張的作品和有關資料,並說:“我自己忝為作家,如果有一位讀者——哪怕只一位,這樣對待我的作品,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在生活中,在作品中,在文學史中,我們註定還會時時遇到她——張愛玲”,女學者艾曉明談到,80年代初,最早讀研究生的同學就有不少人讀過張愛玲。以後更有人以《張愛玲的傳人》為題作博士論文。王曉明也是在夏志清的影響下讀到張愛玲的,驚訝於她“對人性有那樣細緻的體會”。在他執教的華東師大,在全國的大學文科,選張愛玲為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非常非常多,絕對列現代作家的前茅。

  葉兆言是在舊報刊中讀到張愛玲的。“在那些發黃的紙張里,我翻到張愛玲的文章,真是幸運。在印刷品中,劣質文字永遠是在多數。張愛玲的文章屬於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我忘不了當時無論是我,還是那位老同學,只要一看到張愛玲的東西,必定提醒對方不要錯過……”

  “張愛玲帶給我們文學閱讀上的喜悅,她的作品讓我們在寢室的夜晚,不再感到孤獨,她的作品讓我們會想,小說原來還會這麼寫。正是因為張愛玲的作品,我們才會變得貪得無厭,感到她的作品太少了些,不應該這麼少。”

  蘇童也是一位張迷。1994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談話時說,他甚至怕讀張愛玲,——一讀就中了魔,找不到自己。他和葉兆言的舊家族題材小說,受過張愛玲影響,已得公認。

  賈平凹把張愛玲稱作“會說是非的女狐子”,看了她的散文,叫好不迭,又去找她的小說,在香港訪問期間單挑張愛玲的書買。“當看到《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深。明明知道讀她只亂我心,但偏要讀。”

  大陸眾多的女作家如鐵凝、王安憶等,都汲取過張愛玲的營養。

  1994年,北京的一群博士評選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張愛玲名列其中。1999年的多項類似評選中,張愛玲的位置都很靠前,由此可見大陸港台學人研究張愛玲,已基本承認了她的文學價值。

  本文作者迷張已12載,每到一處的講台上宣講張愛玲,鄰近書店的張愛玲作品就會賣空。對此,我自視為比我寫的那些研究張愛玲的文字更有意義。張愛玲把花10年功夫研究《紅樓夢》視為“豪舉”,我的青年時代有張愛玲相伴,則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看張錦句

  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及極度的孤寂。

  就是最豪華的人在張愛玲面前也會感到威脅,看出自己的寒傖。

  ——皇冠版《張愛玲全集》襯頁

  我扳着指頭算來算去,諾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柯靈

  張愛玲是民國時代的臨水照花人。

  ——胡蘭成

  這個女人好像替我及我們許多女人都活過一遍似的。

  ——李昂

  她以強勁的意志力,做了她自己身體的主人。哀矜也好,掩面也好,都是別人的事,真是干卿底事?……張愛玲畢竟是張愛玲,她處處都是一個“異數”,不是常數。

  ——水晶

  時間過去,運動過去,再看張愛玲,必須認可她的優越性。

  ——李渝

  “張愛玲”三個字,當中粉紅駭綠,影響大半世紀。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麼淘,都超越不了。但各個淘古井的人,又都互相看不起,竊笑人家沒自己“真正”領略她的好處,不夠了解。

  ——李碧華

  在這個世界上,能叫一個揚眉女子低頭,挫其銳氣的,只有兩樣——

  1政治。

  2愛情。

  ——李碧華

  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

  ——陳克華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20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着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猶存。

  ——余秋雨

  生長在一個仿佛空洞文化腐蝕的沒落貴族的家庭,張愛玲以詛咒的方式讓一個世代隨她一起死去。

  像一個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許多愛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來再來,在每朵花中尋找它自己。

  仿佛因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

  ——蔣勛

  凡是中國人都應該讀張愛玲。

  ——夏志清

  誰說張愛玲是避世的呢?她難道不是一直藉作品對讀者推心置腹嗎?那麼,我們又怎麼能說斯人已逝?在生活中、在作品中、在文學史中,我們註定還會時時遇到她,談到她——張愛玲。

  ——艾曉明

  她稱得上“活過”“寫過”“愛過”。

  ——木心

  她有足夠的情感能力去抵達深刻,可她沒有勇敢承受這種能力所獲得的結果,這結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這分量的。於是她便覺攫住自己,束縛在一些生活的可愛的細節,拼命去吸吮它的實在之處,以免自己再滑到虛無的邊緣。

  ——王安憶

  如果我們對她多一點了解,將她由“神主牌位”還原成和我們一樣的血肉之軀,她其實並沒有過着我們想象中的“張愛玲式的生活”。她絕對是一個在生活里徹底打滾過的作家。

  ——李昂

  她的大多數讀者恐怕都和我們一樣,或是覺得張應該一心一意寫小說。天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說。

  ——葉兆言

  1943年後,要走進張愛玲的小說世界,不是很困難;1972年以後,要走進張愛玲的生活世界,難如登天。

  ——季季

  迷張愛玲的人,大多是貼身的迷、貼心的迷。

  ——蔡康永

  女人大都不珍惜自己的才華,以男人的喜好為喜好,以男人的價值為價值,張愛玲是一個難得的例外,她頑強地活在她自己的世界裡,處處有她的“此在”。

  ——劉川鄂

  張的天才是發展得最好者之一。……張的書是可以收藏了長讀的。

  ——賈平凹

  嗨,與張愛玲同活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賈平凹

  這個世上女人大都不珍惜自己的才華,為情所累,只有張愛玲是一個難得的例外,她頑強地矜持地活在虛構的想像的世界裡,探尋着“人性和人性的弱點”。

  ——劉川鄂

  (註:本文為拙作《張愛玲傳》之“引言”部分,相關材料在書中皆註明出處。該書由北京十月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的境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花里胡哨大話奧斯卡
2002: 八卦一把:伏明霞嫁港財司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