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鴻恩
美國大路小路如同蜘蛛網,覆蓋全美,延伸到大多數獨立屋的車庫,或者是公寓的停車車位。美國車子不算貴,低薪打工仔一個月收入2千美元,能買輛二手車;若買新車,比如豐田佳美(Camry),2萬多美元,一年工資也就夠了。長期以來油價不高。所以,開車絕對是美國人的首選,坐公交(包括坐地鐵)的需求不大。
近期汽油很貴,相當於國內97號的無鉛汽油,甚至高達4美元左右1加侖(3.785升),一輛小車,一個月要燒掉一兩百美元。但是,開車的依舊開車,很少改為搭公交。主要原因,恐怕是畢竟汽車方便得多,出門、回家,幾乎不用走路。
美國的公交相當落後。小城市的公交車,就像國內的長途車一般,一兩個小時才有一班。大城市好一些,並有地鐵相配套,坐公交的人多一些。
那麼,在美國,哪些人坐公交呢?
其一,旅行者或旅遊者。最典型的風景線是舊金山的有軌電車,不緊不慢地在鬧市街區蜿蜒穿行,許多遊客擠在車門口,身體一半在車內,一半在車外,“吊兒郎當”地招搖過市。
其二,不會或不能開車的人。比如:新移民、老年人、坐輪椅的殘障人士。大多數的公交車都安裝輪椅升降機(wheelchair lifts),比如紐約市,每輛公交車都安裝。車站若有坐輪椅的殘障者,公交車會慢慢地放下升降機,將殘障者連人帶輪椅送入車子,綁好保險帶,收回升降機,關門開車。下車則反過來做一次。車上的乘客全都耐心等待着。
其三,讀書期間的大學生。美國公立中小學的學生都由校車接送,大學則通常都配備穿梭車(Shuttle),免費提供本校師生搭乘。可是,有些地方離穿梭車車站較遠,就需要乘公交車轉車。
其四,上下班時間的上班族。美國很多年以前跟現在的中國一樣,迅猛發展城市,高樓拔地而起,“看上去很美”,但問題很多,如交通堵塞。後來美國“痛改前非”,已經基本不建高樓了。很多城市設法緩解市區堵塞問題,鼓勵乘公車,在城市四周修建了許多“停車乘車場”(Park & Ride)。住在近郊或衛星城的上班族將車子開到“停車乘車場”,而後再搭乘公交車到市區去上班。下班則反過來。停車是免費的。我以前居住在西雅圖,那兒的市中心區域,甚至連公交車都是免費的,市府減緩堵塞,可謂用心良苦。
其五,低收入或無收入的人群。美國三億人口,兩億汽車。但也有少數人沒有汽車,主要是供不起,汽油費,保養費,每年1千左右的保險費,要比公交費貴得多。
根據美國公交協會(Americ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的統計,搭乘公交者,白人占45%,非裔美國人占31%,西裔(墨西哥)人占18%(White,45%,African-Americans,31%;Hispanic,18%)。非裔美國人約占美國人口總數16%,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公交便利的大城市市中心,是他們最愛聚集的地方。
我回國探親訪友,體驗過幾次地鐵,都在空蕩蕩的時間,不用擔心“三隻手”偷錢包。但是有兒童乞丐在車廂里纏繞着討錢。也有一位戴着金項鍊的“成功人士”,左手放在旁邊女伴的玉腿上,右手握着手機下指令:“你就先從我賬戶上劃一千萬出來”。車廂里其他人好像都見識過“浪頭”,所以看報的還是看報,閉目的依然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