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健康與生命保險 |
送交者: 趙煜堃 2003年09月22日23:00:27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為健康與生命保險 作者的話:一個人存在於社會,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對於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正因為如此,人對於健康的渴望和需求與日俱增;也正因為如此,醫療保險、人壽保險對於社區民眾而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事情。那種“健康的時候我們拼命掙錢,生病的時候我們又花完所有的錢來買回健康”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而需要改進的。特別是如果沒有醫療保險,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往往只夠交一天的住院費,更不用說使用昂貴的新藥。如果沒有選好合適的醫療保險,一旦大病纏身,醫療賬單也會使人傾家蕩產。本報近期刊登的關於保險的系列文章主旨即在與此:希望通過加強華人移民對於社區醫療與健康保險的了解和善用,促進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進而達到對自身生命和家人生命的珍視。
牛津“隨身卡”的功效 家住紐約皇后區的朱太太,2002年不幸在馬路上跌倒,在她倒地的瞬間,62歲的她根本來不及想任何事情,鎖骨骨折的劇痛令她很快失去知覺。而此刻,她正在上班的子女也根本無法知道一下子發生了這麼嚴重的事情。等朱太太逐步恢復知覺甦醒過來的時候,睜開眼睛,看到的是自己兒女們圍在病床邊關切的目光。她的確驚呆了: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進的醫院、而自己的家人又是如何迅速趕來陪在自己身邊的。 是牛津醫療保險的“隨身卡”發揮了作用。過路的行人根據朱太太身上帶着的“隨身卡”上提供的資料和信息,一邊迅速將她送到附近醫院救治,一邊隨即通知了她的家人,這才有了她甦醒過來所看到的這一幕。 “牛津醫療保險的特別服務‘隨身卡’,能讓那些不懂英文、緊急情況無法與人溝通、無法聯繫家人的華人,迅速得到妥善的幫助和救治。這項獨特的服務我們牛津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年”,牛津醫療保險亞裔市場副總裁羅光甸介紹:“邀請老人家來牛津,拍照,把個人資料、應急聯絡家人的資料及所屬醫療保險機構等等資料匯總,做成“隨身卡”是牛津保險亞裔服務部的創新舉措。活動開始的第一年就有3000人參加,現在累計超過6000人了,公司為此還特別添置了新的電腦系統來配合這項工作。從辦卡的人員構成來分析,現在已經不只是老人來辦理了,很多年輕的新移民也逐漸知道了牛津的這項服務而紛紛前來申辦。” 牛津醫療保險亞裔辦事處,成立於1994年。九年來,牛津保險亞裔辦事處已經發展到有50多位專業代表在為整個亞裔社區服務,在華人集中的曼哈頓唐人街和法拉盛都開設了辦事處。 “有時候就算華人買了醫療保險,但因為語言的隔閡,並不清楚有什麼福利與服務是應該和可以享有的。這倒還在其次,最大的問題是真的生病了或遇到什麼意外,有急迫的醫療需要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羅光甸說,“針對這些華人社區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就開動腦筋想了很多的辦法,‘隨身卡’就是其中之一,目的是讓語言有困難或行動有困難的老人更加具有健康醫療的安全感,也讓他們的家人更放心。” 醫療保險現況 近年來,美國醫療保險的一大特徵就是費用增漲迅速:2001年升幅大約在18%,2002年大約是17%,變成了民眾很大的負擔。具體表現在:一,處方藥非常昂貴。主要是因為FDA對新藥的研發有極其嚴格的審核制度,差不多每種新藥的研製費用平均都要在10億美金左右,這導致處方藥成本上升。二,高科技器材和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比如一個闌尾炎手術,現代醫學所能提供的條件和過去傳統手術有天壤之別,但同時也造成了費用的增加。三,誤診保險越來越貴。例如婦產科醫生一年的誤診保險高達十多萬之巨,這些費用必然有一部分轉嫁到民眾頭上。 羅光甸指出:因此,牛津醫療保險這些年一直不懈地努力,儘量控制保險費用的增加,起碼盡力做到不增長得這麼快,同時也加強為社區民眾的服務質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健康教育方面努力,也就是把健康的新觀念落實在對社區的服務當中,這個觀念就是保持良好的健康教育環境,使社區民眾儘可能地保持健康,這也是發揮健康保險積極意義的一種管理績效。大家不生病或少生病了,對民眾對醫療保險機構是互利的雙贏局面。 牛津特惠老人醫療保險 “在美國,65歲以上、滿40個工作累積點的老人家,都可以享受政府醫療保險Medicare。但政府的醫療保險計劃會有些限制,比如醫療費等等,政府出百分之八十、自付百分之二十。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而牛津特惠老人醫療保險和聯邦政府有合約,可以彌補某些方面的不足。提供四項不同的計劃以滿足老人家的不同需求,其中最受華裔耆老歡迎的‘實惠計劃’,看主治醫生和住院是免費的。” 羅光甸副總裁強調說。 “醫生說什麼不知道,醫生的處方看不懂,這是很多新移民遇到的實際困難,也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亞裔市場部成立九年來,在這方面做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有些時候,我們還要兼職擔任‘方言’的翻譯”,會員關係部的經理林初照小姐補充道:“在牛津特惠老人醫療保險服務中,有一項非常好的幫助,就是承擔老人在國外旅行時突然生病的急診治療費。我因為會說一些浙江話,就曾經替一位溫州籍的林老先生當翻譯,幫他報銷了他回家探親途中生病在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所花費的急診費用。”象林小姐這樣,會說普通話、廣東話、上海話或台語、閩南語的業務代表還不少。這或許也正是那麼多的社區民眾加入牛津醫療保險的原因之一吧。 “前兩天,一個老人拄着拐杖帶着餅乾來六樓,問他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他說這次不是為看病也不是看不懂處方,而是特地來這裡想對大家說聲謝謝的。問他為什麼?他說前一段時間身體不好住院了,從醫院回來,打開信箱,第一封信是牛津寄給他的生日卡。” 團體醫療保險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醫療保險是‘開銷’,而真正有遠見的雇主應該看到,從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角度看,醫療保險應該算是一種對於員工和公司都有很多好處的‘投資’。保障員工的良好工作狀態、降低員工流失率、減少登招聘廣告和訓練新雇員的開支,使員工沒有後顧之憂,更加勤力為公司效力,這都是團體醫療保險的潛在收益。為此,牛津醫療保險2002年特別成立了新的部門:公司團體服務。” 羅先生說的是牛津醫療保險針對越來越多的小型企業,所提供的集體保險計劃。在這個計劃中,一個公司只需有兩名員工就可加入。“這個部門的成立,主要是為雇主提供更完備和便捷的特別服務,例如加減福利、增加員工、減少員工、員工生孩子這些不熟悉醫療保險的人做起來比較繁瑣的工作,由牛津的專業服務代表來處理作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方便了廣大的會員。” “中國的新移民比較缺乏醫療保險方面的知識和新觀念。我們見到或聽到身邊很多中國的病人,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想起來要去看醫生。牛津的宗旨是:希望我們的社區民眾都能保持健康。我們和醫生有密切的合作,通過這些合作,普及社區的健康常識和健康意識,特別是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有更多的認識。比如中國人裡面比例比較高的B 型肝炎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在中國人的族群裡面,B型肝炎的帶原者很多,我們就針對這一情況加強服務,在社區舉辦了一系列的教育講座和篩檢,共有3000多人接受了檢查。再比如糖尿病,很大比例的常見病,就到老人中心和其他機構去辦教育講座。”羅光甸副總裁的話令人鼓舞:“現在在紐約大約有500位中國醫生為牛津的醫療網絡服務,每個季度公司都會和醫生們一起開會,探討社區醫療服務網的完善,討論社區有什麼需要和牛津能提供哪些服務給社區。正因為如此,牛津才有別於一般醫療保險機構和醫生可能對立的普遍現象,這方面牛津處理得非常好。” 牛津醫療保險(Oxford Health Plans)是美國東部極為成功的公司。在1996年美國《財富》雜誌列出的全美成長最快的公司中,排在第五位。該公司網絡內醫生有3萬多人,有會員150萬,其中三萬名左右為近年發展起來的華人會員。 看得出,無論是牛津老人特惠醫療保險,還是團體醫療保險服務,牛津亞裔辦事處始終圍繞民眾的健康需要開展工作。牛津會員服務使得任何人一旦進入牛津,即會全面了解醫療保險計劃;並得到牛津的工作人員詳細講解醫療保險的福利,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享用這些計劃;同時,還能夠參加各種各樣的健康推廣活動。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