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有待重新審視
所謂"封建傳統",是近年以來人們經常在談論的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社會形態是封建制度"這一命題也似乎早已成為一個毋庸置疑人所共知的老生常談了。
但是究竟什麼叫"封建制度"?
"封建"一詞的語源,出自《尚書》和《左傳》。"封",即分封。"建"即建邦國。分裂國土,建立諸侯及封君的小邦國,這是這個語詞的本來語義。中國歷史中典型的宗法封建制度,是在西周。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實行中央集權的第一帝國,它以郡縣制廢除了封建制。漢承秦制。漢初高、文、景三帝時代一度復辟封建親王的采邑制度。但自漢武帝行"推恩制",廢除了各封王子孫對領國的長子繼承制後,"封建"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即不復存在。這種制度在秦漢以後就徹底廢除了。(唐柳宗元著《封建論》,講的就是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秦漢以後的社會政治制度,早已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封建制度"。秦漢以下的中國古代社會,是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是君主制度,但並不是所謂"封建制度"。但在中國史學的主流觀念中,卻存在一個極為令人驚異的現象。中國歷史上真正實行過"封建"制度--即封土建國的商、周時代,人們不稱其為封建制度,卻稱之為"奴隸制"。相反地,已廢除了封建制度的時代--秦、漢到明、清,歷史學家卻概稱之為"封建"制度。
這不僅是概念和術語的嚴重錯亂。然而通行多年,積非成是,竟沒有人意識到這是極其荒唐的。以至人們每談起中國古代歷史,動輒以封建社會、封建文化而貶斥之。當代史學中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令人驚異的現象,就是因為20世紀的主流學派深受歐洲中心論的歷史模式所影響。那裡"封土建領邑"feudalism是發生在希臘、羅馬的奴隸制社會之後。因此,儘管中國的歷史情況與歐洲模式完全不合,歷史學家卻寧可置概念的混亂於不顧,也要把早已不存在"封建制"的中國古代社會定名為"封建制度"--以便使之與西方語言中的"feudalism"(封建主義)一詞相合。
然而中國的歷史情況與歐洲中古的歷史情況極其不同,事實上很難把它們套進同一個社會模式中。如果說這兩個社會體系有什麼相同點的話,那麼只是在這樣的兩點上:都以經營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都存在地主占有土地資源的所有制形式。除此以外,在社會制度、政治、宗教、法律、文化意識等一切方面,古代中國與中世紀歐洲都具有極其巨大的差異,以至很難對它們採用同一個名稱去描述。
因此,我認為對中國古代所謂"封建史",實際上有必要從文化和哲學上重新認識。"反封建"的口號,自"五四"時期在激進主義的政治和文化思潮中被提出,可以說已經成為20世紀文化中一種觸碰不得的偶象。在80年代的文化反思中,人們繼承20世紀初的激進啟蒙思潮,把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也統通都歸罪於中國歷史中所謂"封建主義"的傳統。殊不知,這個敵人是唐·吉訶德矛下的風車騎士,是莫須有的。中國歷史中根本就沒有這樣一種傳統。根據激進主義的歷史觀念,一些人甚至以理想天國作為尺度來衡量中國歷史,指責它缺乏這個、那個(例如自由和民主)。結果,除了幾次農民起義和三大發明,中國歷史變成一部醜惡黑暗的原罪歷史。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帝王不見了,帝王都被塗抹成所謂"封建專制暴君",一部極其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史,中華民族奮鬥與發展的歷史,變成了使激進的知識精英提起來就憤恨、就恥辱、使許多人為之自卑自褻自瀆自虐的所謂"厚黑"政治史,所謂"醬缸"文化史。
然而我認為,現實存在的問題應該還給現實。歷史就是歷史。作為生物的人類不必因自己的先祖曾經是細菌或猴子而煩惱。今天人類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也與歷史上猴子曾經有尾巴無關。
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歷史吧!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光榮。歷史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歷史,是我們民族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