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的歷史沿革 zt |
送交者: monkeytowns 2003年11月03日17:29:53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箏,通常又被人們叫做古箏,和琴之被稱為古琴一樣。這恐怕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致的情趣有關。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秦箏、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 一、箏的淵流和形制的沿革 1、分瑟為箏說 二人爭瑟,由爭奪而產生了“箏”,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只是傳說而已,不說把爭的人說的多麼無情無義,單就一種樂器來說,都是由無數個部件組成的,缺一不可,爭一而破為二,必然破碎或殘缺不全,怎末會成為兩件單獨的樂器呢。 2、箏築同源說 我國的樂器發展史是現有打擊樂器,後有彈撥樂器的。築的右手奏法,以竹尺擊之,沿用了打擊樂器的奏法,這與箏相比用指彈奏簡單的多。綜上所述,箏與築有着不可分割的淵源關西,箏是由築發展而來的,築之源即箏之源,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姜,箏築是同源的。 3、蒙恬造箏說 至於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朝著名的訓詁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為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從歷史材料看,早期箏與築更為類似:都是築身,都是竹製,棒狀、細頸、都是五弦。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箏、築、瑟的關係,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弦竹製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二、箏(弦)及彈奏方式和演奏技巧的沿革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出現了十四弦和十五弦箏。明末清初,南方各地開始使用銅和鋼的金屬弦,如粵、閩兩省首先使用銅弦。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出了繼續使用傳統絲弦外,又開始使用鋼弦。鋼弦銀色清越、明亮,餘音長,最適合表現音韻典雅纏綿的樂曲。這一時期的演奏技巧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據明代《敦煌實錄》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彈箏,悲歌能使喜者墮淚;改調易謳,能使戚者起舞,時人號曰:雍門周。”由此略見一斑。 清代的箏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重視的是,清代十四弦箏已用了七聲音階的定弦。在《律呂正義合編》中記載有:“箏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宮調設柱和弦以諧律呂,通體用桐木金漆,四邊繪金夔龍,梁及尾邊用紫檀,弦孔用象牙為飾.....今箏十四弦則五聲二變為七,倍之為十四也”。這裡說的“五聲二變為七,倍之為十四也”,即指七聲音階定弦。另據記載,清康熙年間,曾有人用箏等四種樂器在宮廷合奏了康熙根據琴曲改編的“平沙落雁”。當時還有人用箏獨奏了變調“月風兒”。十六弦箏的出現,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國初年前後。 從建國後到現在,箏弦的增加很快,箏的演奏藝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箏的改革也進行了多種實驗,製作了多種優質精美的箏(如四川箏、上海箏、蘇州箏);箏的轉調也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已經改革了幾種轉調箏(如營口二十五弦腳踏張力轉調箏,瀋陽音樂學院移碼轉調箏,蘇州四十四弦腳踏轉調箏,上海音樂學院蝶式箏),這些轉調箏擴大了箏的表現力,使箏更便於參加合奏和伴奏。近年來,古箏的弦又出現了尼龍弦。這種弦是以金屬弦為內質,外加以尼龍絲纏繞而成。尼龍弦在一定程度上,既有金屬弦那種清脆、明朗的特點,又有絲弦委婉質樸的韻味,他的餘音長短適中,音韻較為清雅含蓄,最適於表達現代雙手技巧複雜的樂曲。 2、彈奏方式及演奏技巧的沿革 溯其本源,既然有“代指”與“去假還真”只說,可見最初彈箏乃是用肉甲來演奏的。後來由於假甲音量大、使用方便、不易損壞等原因,逐漸取代了肉甲,一直流傳到今天。今年來,隨着箏演奏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演奏力度的加強,以及箏弦的加粗,使假甲更加普遍的推廣開來。 傳統的箏曲,右手彈奏旋律,左手施以顫、按、滑、揉等技巧,這是從古流傳至今的演奏方法,也叫傳統奏法。致於左手何時開始移到箏碼右邊和右手同時演奏的,無從考究,但在敦煌壁畫中已看到雙手彈箏的形象,還有在陝西藍田水陸庵佛寺群雕中也有生動的雙手奏箏的樂人形象。 1935年,杭州國樂研究社用鉛字印製的合奏曲《將軍令》的古箏分譜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雙手抓箏”手法的運用。我們還可以在王巽之先生傳譜的《月兒高》、《四合如意》等曲中看到左手簡單的伴奏音型和劃奏技法。 1955年,趙玉齋教授創作箏曲《慶豐年》,使左手的技巧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這首曲子中有了琶音、和音、三和弦,左手能和右手交替彈奏旋律,左右手大、食、中指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發展,《慶豐年》一曲開創了古箏雙手演奏技巧的新篇章。 1965年,原上海民族樂團古箏演奏員王昌元創作的箏獨奏曲《戰颱風》,在傳統“四點一”指法基礎上創出“掃搖四點”奏法,在傳統食指抹弦奏法的基礎上,創出“雙手食指點奏”奏法,把古箏演奏技術推向了新的階段。 繼《戰颱風》之後,《幸福水渠到俺村》、《草原英雄小姐妹》、《東海漁歌》等曲的出現,使古箏雙手演奏技巧繼續發展,更趨完善。80年代以後,現代箏曲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如《山魅》、《黔中賦》等曲,突破了傳統的五聲音階的定弦法。 隨着新的雙手演奏技巧不斷湧現,不斷革新,古箏的表現力也會不斷的提高,也必將不斷推動古箏事業的發展。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