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年收入六萬的四口之家怎樣活 |
送交者: 憤怒的綿羊 2011年12月05日19:05:58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在美國生活,究竟有多少錢才會生活的很滿足呢?一個年薪百萬的人,要為豪宅付貸款,要為遊艇付碼頭費,要為自己的小飛機付高昂的維護費,他會說在美國活的很辛苦,這是一個美國普通百萬富翁階層的萬般無奈;一個無家可歸者,每月拿七八百的政府救濟,看病開刀不用錢,遞瓶酒給他,他就覺得很快樂;當有人年薪七萬還覺得捉襟見肘時,咱親戚一家四口,年收入六萬就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雖不富足,但也知足。 親戚移民來美,讀完城市學院後,在當地結婚工作生小孩,夫妻倆人都是從事一份普通的工作,愛人年薪三萬多,自己年薪兩萬多,兩人合計六萬,典型的美國四口之家的中產階層平均收入標準。 年收入六萬的四口之家怎樣活,下面咱就用親戚的工資單水電煤氣垃圾電話電視網絡等日常必需用的單據,來曬曬他們每個月的開銷。 親戚每月固定工資兩千多,一個月發兩次工資,下面這張半月一次的工資單顯示:應發工資$1131.21,代扣聯邦及州等稅項11.3%後,實際到手的現金是$1001.80。加上愛人的工資一起,兩人每個月有四千六百多元工資可支配。 1.每月最大的支出是租房,在三藩市內租有一華人屋主的獨立式三室一廳,月租金$2000元,不包水電煤氣等任何費用。 2.其次的大支出就是自家為兩個孩子買醫療保險(夫妻倆本人各有單位包了醫保),現在是小孩每月$238元,一千元之內自己付,超過的部分醫保付。大孩身體還好,買了每月$136的醫保,二千元之內自己付,超過的部分醫保付,是受奧巴馬新醫療保險計劃的優惠。 3.家有一台日本豐田牌小車,一加倫油跑近40哩,上下班來回50哩,按現在每加倫油$3.75算,每天需油錢$7.5元,每月汽油費$225元。親戚則在市區內工作,每天來回乘公車4元,一個月共一百元。 4.汽車保險費每月$45元,維護費(換機油,剎車皮,年檢等)每月平均$50。 5.小孩幼兒園保姆費用$700元,大孩上學免費,學雜費$10。 6.電話基本月費$69.99,每月包700分鐘免費,夫妻相互通話免費,加小孩一條線每月加收$9.99,因使用蘋果手機上網,所以電話費每月平均$125元。 7.有線電視每月$41.95,可看200多個台,其中有三個中文台。 8.二十四小時無限時上網,每月$35.00。 9.一日兩餐在家煮飯,一家4人每日洗熱水澡,每月煤氣費$18.85。 10. 孩子要學習,星期六日才看電視,每月電費$27.16 11. 自來水費每月$26元 12. 垃圾費每月$24元 以上幾個方面的日常必需費用共計$3800多元。剩下還有$800元,每星期平均200元用於購買食物,雜用開銷。美國的食品便宜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再節儉一點還能有多餘的錢看看電影,周末還可去去餐廳。這樣一來,每月的收入就花精光了。看到這裡,大家會認為在美國的中產階層生活真的很艱難。 可每年一到感恩節及聖誕節,為什麼花光了錢的家庭還會瘋狂的購物呢?有些人或是有意或是無知地迴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來年的一月底開始,美國絕大部分的家庭都可獲得聯邦及州政府的退稅。買房買車,租房租車,小孩撫養,這費那費都可用來合法抵稅,所以咱這親戚每年獲得的聯邦及州政府的退稅達四千美金之多,這多餘的美金一部分用於旅遊或是滑雪,一部分存銀行作以後買房的頭款,要是他們一年有七萬的收入,真的會很開心。 在美國,你要是有蘋果股溝臉書微軟CEO的腦袋那樣聰明,你有一天定會成為梨子胸溝面書微硬的CEO,退一步說,成為灣區五年資歷以上的電子技術工程師,年薪起碼都是十萬以上。如果這兩樣都不搭界,那能有六萬的年薪還真可以過知足的生活了,咱親戚明白這道理,因此,他們沒有奢望去享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 “豪華”生活,以傳統的觀念治家,不靠信貸度日,無債務壓力,掙多少花多少,平安過日子,舒服享受生活,對美國也沒什麼抱怨。總覺得,憑自己這麼普普通通的能力,能過上中等水平的生活實在是種幸運,畢竟,你在這兒付出的不多收穫卻不小。要不為什麼那麼多國人都不請自來美國呢。 如果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因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難以達到高收入階層,對此也只是對自己發發牢騷而已,自己知道,在美國生活,還有一筆都被很多人所忽略的財富,那就是你可放心地吃食物而不必擔心有毒素,你可以呼吸純潔的空氣而能延年益壽。 (作者:三Y老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在美國買車麻煩嗎? | |
2010: | 不得不防!紐約最常見的騙術有哪些? | |
2008: | “全國人民不喜歡上海人” | |
2008: | 沒有民族的便沒有世界的 | |
2007: | 真事兒,槍斃女憤青 | |
2007: | ZT加勒比海十二日 | |
2006: | 作為一名過來人,我在溫哥華生活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