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最後七天(ZT) |
送交者: 機要秘書 2004年01月06日17:56:00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孔子的最後七天 snail 無意之間,孔子可能成了自己民族的大叛徒,當他最後明白了這一點,痛哭流涕而死。孔子臨死前靈魂中這場慘痛的悲劇,千百年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這是說,孔子死前七天,哭着對學生子貢說:夏族人死後,在未葬之前,靈柩要停放東面的台階上,周族人的靈柩要停放在西面的台階上,殷族人的靈柩要停放在中門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落祭奠在兩柱之間,我的祖先是殷人呀! 孔子的夢是真是假,為什麼孔子如此確信呢?為什麼他臨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就是“予始殷人也!”(我的祖先是殷人呀!),為什麼他臨死前痛哭流涕? 《史記;孔子世家》開篇即寫到: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這是說,孔子生於魯國,他祖爺爺是宋國人,叫孔防叔。祖先來自宋國,這與孔子殷人出身關係密切,因為宋國是西周初年由殷遺民為主建立的。我們多少費點時間來了解一下有關歷史背景。 公元前1600年前後,居住在今天山東曹縣和河南商丘一帶的商人打敗以河南洛陽為中心居住的夏人,建立商朝。公元前1300年前後,殷王盤庚率殷人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以後商人又被稱為殷人。河南安陽作為殷人的首都,共有273年的歷史。公元前1066年(范文瀾《中國通史》),居住在陝西渭水一帶的周人東下,在牧野(今河南汲縣)打敗殷人,在“流血漂杵”的基礎上建立西周王朝。周人本臣屬於殷人,打敗殷人後成為殷人和殷人其它臣屬國的統治者。由於周人人數遠遠少於殷人,經濟、文化也不如殷人發達,所以西周初期,周人統治權力的逐步建立頗費了一番功夫。為懷柔殷人,周武王最初仍將殷遺民留在其舊時都城河南安陽一帶。但是殷人亡國,內心並不順服。公元前1062年前後(范文瀾),周武王在征服殷人後四年去世,殷人隨後起義。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兩次東征,率軍鎮壓,戰爭持續了三年之久,殷人起義最後被鎮壓,殷人舊都被周公徹底摧毀。殷人起義失敗後,周公將殷人各部族強行分散到各地,分別由周族諸侯國控制,殷人最後成了亡國奴。殷人起義的組織和參與者(殷頑民)淪為周人奴隸。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周武王滅殷後,為懷柔殷人,將殷人的親周貴族之一箕子分封到朝鮮,不以臣子待之。後來箕子從朝鮮來朝見周天子,經過殷人故都(殷,河南安陽),見原本壯麗的商朝宮室被毀,首都城市成了農田,感慨傷懷,詠嘆了《麥秀》之歌。歌詞為:“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箕子哀怨“狡童”(狡賴的小子,指商紂王)不聽自己的話,造成商朝宮廷變農田、殷人被屠殺而亡國的後果。《史記》中寫道:“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殷遺民聽到箕子的歌,都痛哭流涕。 周王朝的統治並不太平,國內有心懷亡國恨的殷遺民,國外有敵視周人的原殷人盟友淮夷和楚人等。周公的兒子分封到魯,被徐夷、淮夷圍困,成王派軍隊才得以解困。周穆王時期(前976年 —前992年),徐夷與淮夷聯合九夷伐周,周穆王只好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後來楚人從長江進入淮河,統一了淮夷和徐夷,勢力直抵山東南部,與周人對抗。周昭王時期(前995年 —前997年),周人征伐楚人,全軍覆沒,周昭王君臣都被淹死在漢水裡。郭沫若在《殷契粹編》中寫到:“殷代文化為我國文化之淵源,中國北部開發於殷人,南部長江流域之徐、楚文化,實亦殷之嫡系。蓋徐、楚乃殷之同盟而周之敵國,亘周代數百年間積不能相能者也。” 到西周后期,周朝朝廷和諸侯國中的原殷遺民後代勢力逐漸成長,公元前841年,以殷人為主的百工和商人因反抗過度勒索而起義,周厲王出奔,周召二公當政。從此周人對殷人的控制更為無力了。為了繼續懷柔殷人,周王朝任用了不少原殷人貴族的後代在朝為官。從事工商業的殷人後遺勢力也日增,殷遺民士卿干政,分享政權,成為周人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詩經》之中,有不少詩篇表達了一些周人對此的憂慮和悲嘆。王叔鄭恆公知道西周力量已衰敗,與商人訂立互助盟約,請商人幫助他建立新的鄭國。而正是依靠商人支持建立的鄭國,在公元前707年敢於與周天子軍隊對抗並打敗周天子,這是中原諸國中的第一個。鄭國也是中原諸國中第一個放棄周朝禮制,推行變法的國家(公元前543年子產執政前後)。春秋時期周王室權威下降,這是周人衰敗的表現。而周王朝亂臣賊子層出不窮,與殷遺民後代勢力的重新抬頭極有關係。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商紂王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兄弟叫微子,他曾勸商紂王要提防周人,但商紂王不聽。周武王打敗殷軍,攻入都城時,微子帶着商王室的祭器,光着上身,把自己的雙手反捆起來,左手中牽着一支羊,右手捏着一把茅草,脆着向前走,到周武王軍門前告罪投降,周武王釋放了微子,仍保留了他的貴族爵位(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周公鎮壓殷人起義後,將微子封到河南商丘,其部族的一部分隨微子在商丘建立宋國。所以宋國為戰敗的殷遺民中的一部分人所建,保留了殷人的文化風俗,所以孔子也說:“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而孔子的祖爺爺是宋人,後來遷移到魯國,而孔子生於魯國。這就說明了孔子的家族來源,他應當是殷人宋微子部族的後代。 從孔子臨死前所說的話看,這個祖宗源流,孔子早時可能並不知道。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顏家少女在野外交合而生孔子(非周禮,這倒像殷人習俗)。孔子少孤,連自己父親的墳地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顯然孔子父親的社會地位極低賤。孔子並不了解自己的出生身份。《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這是說,魯國的季氏舉辦宴會,款待士人。孔子與一些士人一起去,被季氏的大臣陽虎罵,說:“季氏是款待士人,不能款待你。”“士”是周族中最低級別的階層,只是周族中的平民階級,陽虎罵孔子,是罵孔子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孔子家庭的社會地位夠不上“士”的級別。魯(今山東曲阜)是周公的封地,由周公兒子伯禽管理。周公東征鎮壓殷人反抗後,將殷遺民的六個部族分到魯國,由魯公控制。在魯國,這些殷遺民的後代屬於最低賤的階級。雖然後來周人與殷人之間的差別在減少,但在貴族階層中,殷人仍被視為低賤之人,所以陽虎不准孔子混入“士”階層。孔子的祖父孔防叔由宋(河南商丘)遷魯,也可能是來投奔親戚。孔子隨士人一起去參加季氏宴會,這是因為他並不明白自己的出身,他以為自己可以算得上是周族的士階層。孔子早年“貧且賤”的生活經歷,使他對周族貴族的權威充滿着敬畏。他後來所說的君子要“畏大人”,正是他這種生活經歷的反映。 孔子臨死前,才從夢裡確認自己是殷族的後代,痛哭流涕,七天后就死了。從孔子的一生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傷心透骨的悲劇。 孔子說:“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他從來強調以血緣為核心的忠孝,講求祖先崇拜,重視家族主義,但孔子正是追從了弒殺他祖先的周人。孔子崇拜周公,而正是周公鎮壓了殷人起義,摧毀了殷人都城,並將殷人遷往各地為奴。孔子崇信周朝禮樂文化,而周禮正是用來壓制殷人反叛,建立周人特權等級制度的辦法。孔子講尊卑有別,痛罵亂臣賊子侵犯周王室的權威,而周人正好曾是殷人的亂臣賊子。孔子講尊王攘夷,他所尊的周族的祖先,正是當年反叛殷王的殷臣周人。而他所攘的夷,正是當年殷人的盟友楚人。孔子講忠孝,但對殷人來說,孔子是認敵作父,背本忘祖,絕對不忠不孝之人。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這是儒家的信仰。孔子為周人和周文化努力奮鬥了一輩子,痛恨侵犯周人權威的人和事,但到臨死之前,才發現自己原本是殷人,周人與自己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如何去面對他的祖先和學生呢?他如何去面對那些他所痛罵和排斥的反抗周人特權的其它思想家和行動者呢?《論語》中記載:孔子曰:“我不想再講學了。”子貢曰:“您如果不講學,那麼我們還記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中,孔子等於是把他過去所講所做的一切都否定了。老天開了孔子這麼殘酷的一個玩笑,孔子還能說什麼呢?孔子的最後七天,都在想些什麼呢?一輩子的信念和努力,全搞顛倒了? 周人入主中原,與後來滿清入主中原情況極為類似。孔子所處春秋時代,與滿清王朝後期情況極為類似。戰國時期,則與中國近代的內戰極為類似。滿清後期的曾國潘,走了孔子走過的路。但與孔子不同的是,曾國潘是自覺選擇了擁戴清朝,他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因為堅守漢家文化,他沒有民族血緣的心理壓力,而孔子則是不自知的,他不自覺地在民族和文化上都全面背叛了自己的祖宗,當孔子明白自己的身世後,他承受不了內心民族血緣情感與自己思想行為之間矛盾的衝突,孔子因此而殉難。 雖然周文化對殷文化有許多繼承,但殷文化與周文化有很大差別。據楊寶成著《殷墟文化研究》,從安陽殷墟考古發現看,在商代社會裡,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女性貴族不僅可以參與國事,而且還可以擁有軍事指揮權,這就是為什麼周武王伐殷時指責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殷人這種男女平等的歷史,被後人演義為“紂王與蘇旦妃”的商紂王淫亂失國的故事;殷人信仰上帝,所以除了祖宗祭祀外,還有更為隆重的上帝祭祀活動,這就是周武王所責怪的“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殷人的社會階級結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王、二是眾人、三是戰爭奴隸。凡外族奴隸逃往殷國,就獲得自由,所以其它國家的奴隸常常選擇逃往殷國,這就是周武王責怪的“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殷朝用人不重視家庭身份,王族成員並沒有多少委任官職上的特權,這就是周武王責怪的“遺其王父母弟不用”;殷人重視工商業,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青銅製造業技術,崇尚經商謀利;殷人傳統不講人治,而講嚴刑法治,開創了中國古代的法制文化。周朝建國,減輕了殷人殘酷的刑殺,但也因此倡導“德治”,留下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德治人治和等級特權禮制的傳統。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文化衰敗,如果沒有孔子的努力,周文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會如此深重。歷史為戰勝者所寫,在周朝留下的典籍中,殷人的亡國成了罪有應得,殷文化也成了只講刑殺、淫亂、謀利的罪惡的文化,將殷人的成就蓋了一塊黑幕。但其實,春秋戰國動盪所摧毀的,正是周朝和周文化的統治者,而殷文化的許多優秀要素,則通過後來的道家和法家傳下來。如果孔子早知道自己是殷人,他未必會如此迷戀周王室和周文化,他未必會以維護周王室和復興周文化為已任,如果這樣,也許中國文化的走向會大有不同。 孔子見老子,老子送了他幾句話,其中一句這樣說:“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告誡孔子不要自私,要講忠孝。老子自然明白孔子對周王朝是講夠了忠孝的,但他為什麼還這樣勸孔子呢?身為史官,老子深明久遠的歷史。身為楚人,老子對周文化所強調的周人等級特權制度十分厭惡,因此,可能老子對孔子所說的這番話別有深意,但他沒有點破,而是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怪不得孔子離開老子後,一頭霧水,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悲哉!孔子!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