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速路基本不收費
文章作者:世龍
發表時間:2004-01-10, 11:13:18
文章內容:
來美國之前,北京的五環路剛剛開通,寬闊、平坦的大道敞開着懷抱,只是路上的車與其他環路相比,少得有點可憐,其原因是它要收費。到美國以後,我發現這裡的高速公路每條都路盡其用,基本沒有像五環那麼“不上座兒”的。不久前,我開車從華盛頓去波士頓看望朋友,那是我第一次走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我驚訝地發現,高速路上的車流量非常大,一輛接一輛,開得飛快。最讓人難忘的是,800公里左右的路程,只交了十幾美元的過橋費,而且走很遠才有一個收費站,一次只收塊兒八毛的。不像在國內時,一會兒一個收費站,動不動就是好幾十,收得你心驚肉跳。
美國高速公路就像它的名字———FREEWAY(直譯為“免費之路”)一樣,基本上不收費。全國8.9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只有大約8000公里是收費路段,而且收得很少。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絕大多數公路甚至連收費站都沒有。也許正因為便宜,美國高速公路的利用率大大高於中國。美國第三大城市洛杉磯的交通部門做過統計,洛杉磯市每天光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就達400萬輛。有名的聖塔莫尼卡10號高速公路堪稱世界上最忙碌的高速公路,這條路共有雙向10個車道,每天有34萬輛汽車通過。最近,又是聖誕,又是新年,高速公路比平時更繁忙了,許多人不乘飛機,不坐火車,一家人開車十幾個小時去別處玩,因為這樣最“便宜”。
建高速路不依靠貸款
在美國,建高速公路可不是花小錢。
例如,洛杉磯第一條高速公路帕莎那公路1940年底通車,當時造價1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100萬美元。到60年代,每英里造價漲到3000萬—4000萬美元,而1993年10月通車的105號世紀高速公路每英里造價則是1.4億美元,聽起來像天文數字。那麼,不收費,如此昂貴的建設資金從何而來?事實上,與國內的靠貸款修路不一樣,美國目前已經建成的高速公路基本上靠的是政府稅收。
1956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敦促國會通過了《聯邦資助公路法案》,確立了高速公路的發展框架。根據這一法案,州際高速公路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9∶1的比例出資。其中聯邦資金由“聯邦公路信託基金”提供。這個基金的資金87.6%來自機動車燃油稅。美國政府當時認為,對於公路的使用,如果採取收費的辦法,在公路上設卡收費成本高,還會給行車帶來諸多不便。而徵收燃油稅是最有效、最公平的方法,誰開的里程多,使用道路多,誰交的稅就多。
如今,每加侖汽油(1.8美元左右)聯邦政府徵收0.14美元的燃油稅。“聯邦公路信託基金”的另一部分資金來源是大型車輛的銷售稅和使用稅等。因為卡車對道路的磨損更大,所以就多徵稅。目前,聯邦政府對卡車使用者徵收12%的消費稅以及每年徵收使用稅,對超過40磅的輪胎徵收消費稅。《聯邦資助公路法案》還規定,州際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基金的收入掛鈎,收多少錢,辦多少事,不靠借錢辦事。
由於聯邦政府出了九成的修路錢,州政府就出得很少了。州政府除了徵收一部分燃油稅外,還徵收一系列汽車使用稅和費,包括每年的註冊費、執照費、檢查費和購買汽車時的銷售稅等等。其實,美國的燃油稅和其他與汽車消費有關的稅收,與歐洲等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是比較低的。比如燃油稅只占汽油價格的8%左右,但由於汽車數量多(2.6億人口,汽車保有量2億多輛),所以收上來的總量也是個天文數字。正是因為這種大稅收量,再加上專款專用,才保證了美國高速公路建設資金的需要。於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美國高速公路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平均每年建成3000公里。到80年代末期,美國的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並占全球高速公路總里程的一半。
道路收費僅用於老化公路的維修和養護
還有一點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收費的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是20世紀50年代第一批修建的“老一輩”公路。因為年久失修,這些路大多坑坑窪窪,布滿裂縫。由於政府每年的稅收資金有限,還要建設一些新路,於是,為了籌集養護、維修的資金,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政府又允許這樣的一些公路收費。而且是專款專用,哪條路收的費就用於哪條路的維護。為了提高收費效率,降低收費標準,許多州政府還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採用公私合營的方式。政府和私營企業簽訂合同,由私營企業對道路進行建設、維護、經營,但要求他們收費必須合理,不能因高收費讓老百姓用不起路。將來等合同期滿了,政府再收回經營權。如果到時候,成本收回了,就不再收費。另一個辦法是採取電子收費,也就是所謂的E-pass。司機們可以購買一張高速路充值卡,然後就得到一個條碼,貼在車的前擋風玻璃上。每次經過收費站,走專門的E-pass通道,司機不用停車,相應的設備會掃一下條碼,把錢划走,頻繁使用高速路的司機還可以得到折扣。▲
《環球時報》 (2004年01月07日 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