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意識助你職場成功 |
送交者: 憤怒的綿羊 2013年05月15日00:24:46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跟同事們分享職業生涯經驗,我將自身三十年的職業與創業經歷濃縮為三點:主人意識、服務意識、學習意識。無巧不成書,2012年國內著名高端人才招聘網站,對其站內工作10年以上、從事高薪職業的職場高管發起了一次“哪些因素助你職場更成功”的調研,結果顯示,排名前兩位的因素分別為:1、對工作充滿熱愛;2、從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前者即強調一種主人意識,後者為學習意識,如能加上服務意識,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能實現職場成功。 第一種意識:把工作當事業的主人意識 為什麼要有主人意識?在我看來,有了主人意識,一個人的職場生涯就成功了一半。美國鋼鐵公司總經理施瓦伯在普林斯頓大學演講中分享工作經驗時說:“要想成功,最最重要的莫過於將工作看作理所當然的事。”他成功的職場法寶就是“給自已打工”的主人意識。施瓦伯只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他最初只是建築工地的一名普通工人,與別人不同的是,一踏進建築工地,他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他卻默默地自學建築知識,積累工作經驗。面對諷刺和挖苦,他說:“我不光是在為老闆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這樣我才能贏得重用的機會!”從普通工人到技師,再到總工程師,施瓦伯步步為營,最後被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聘為美國鋼鐵公司的總經理,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薪百萬的打工仔。 誠然,每個人都希望找到喜歡的職業,然而要想在職場中獲得長遠發展,除了選擇自己喜歡的更應該喜歡自己所選擇的,並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同樣的工作,有的人能把握機會,創造非凡價值,攀登職場之巔,而有的人則得過且過,碌碌無為。究其根源,首先是心態問題,正如拿破崙所言:一個人能飛多高,並非由人的其他因素決定,而是由他自己的心態所致。 我常跟新航道的同事說:在任何機構,如果你覺得你是在打工,那麼你就真的在打工;如果你覺得這就是一份工作,那麼它對你來說真的就只是一份工作;如果你把這個機構的任何事情看成是你的事情,那麼這個機構就是你的事業。心理學家埃米•瑞斯尼斯將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分成三種:任務、職業和使命感。在我看來,這是職場人士的三層境界:把工作作為一種任務及賺錢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實現,這是一種消極的工作方式;只有把工作看成使命,發自內心的渴望才能在工作中感到充實與快樂,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你的職業生涯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第二種意識:“孺子牛”般的服務意識 如果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職業,那這種職業一定就是服務! 在給員工培訓時我常借用一位醫藥公司總裁的話:“We try to remember that medicine is for the patient.It is not for the profits.The profits follow,and if we have remembered that,they have never failed to appear.The better we have remembered it,the larger they have been.”(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簡言之,事情做好了,錢就賺到了!我認為這是一種服務哲學。美國默克公司在80年代研發了一種藥片,這本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病症人群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貧困地區,他們沒有足夠資金購買這種藥,於是默克公司決定免費贈藥並自付費用將藥品分發到上百萬人手中。如今,這項服務已惠及33個國家的3000多萬患者。儘管默克公司沒有從中賺取一分錢,然而正是這樣的服務讓默克公司快速在全球家喻戶曉、名聲大振,最後深入人心。如今默克公司已成為世界製藥企業的領先者,這與默克公司的“服務”意識是分不開的。 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需要做好服務,同樣一個職場人要想取得成功更應該具備服務意識,服務做好了,客戶才能滿意,客戶滿意了,口碑才能傳播。蘋果之所以能創造銷售奇蹟,最關鍵的是蘋果的每一位員工都明確地知道他們做的不是產品(儘管蘋果產品非常卓越),而是與客戶建立關係,關係基於服務而建立,服務創造體驗,良好的體驗贏得持續發展。 2011年,我去日本考察學習,談及教育培訓中的服務問題時一位定居日本的大學同學跟我聊到自己的一段經歷:兩年前他在一個英語培訓機構參加過補習,兩年後這個機構給他發了一封信,徵求意見,說你在我們這裡學了一段時間英語,已經兩年了,英語水平怎麼樣了,是否願意來免費測試一下?信中只談免費服務隻字不提課程招生。朋友說,接到這封信後,他並沒有去,但他當即做了一個決定:將上小學的女兒送到了這家培訓機構學習。朋友告訴我:這個機構給我的感覺不是一個商業機構,而是一個朋友,儘管這兩年間我們彼此沒有任何聯繫,但它卻一直惦記着我,這個突如其來的關心感動了我!試想,多年以後還有一個機構記得你,在你需要學習支持的時候他隨時能為你提供服務,這樣的機構能不被人信任麼?作為個人,如果對於你曾經服務過的客戶能夠時常地給予關心和問候,為他們提供持續服務,這難道不讓人感動麼?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果說前者是因,那後者就是果。哈佛大學商學院曾就“顧客拋棄你的主要原因”做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1%是因為顧客不健在,4%是因為搬家了,9%是因為他們想換一家試試,18%是在與你交易中有不愉快的經歷,68%是因為對你的服務不滿意。後兩項相加86%的原因其實都是由服務造成的。任何一個工作本質都是做服務,服務於客戶,服務於同事、服務於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第三種意識: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的學習意識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最後告誡同學們: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想,這句話適用於身處知識經濟時代的任何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不僅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必須!西方白領階層中流傳着一個知識折舊定律: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會折舊80%,只有以每年6%到10%的速度更新知識,更新思路,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有一則職場故事說紐約一家公司因經營不善被法國一家公司兼併,簽訂兼併合同當天,公司新任總裁宣布:“我們不會因為兼併而隨意裁員,但如果你的法語太差,無法和其他員工交流,那麼我們不得不請你離開。周末我們將進行一次法語考試,只有考試及格的人才能繼續在這裡工作。”聽到這個消息,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湧向圖書館,只有一個員工跟平時一樣直接回家了,其他人都認為他肯定不想要這份待遇豐厚的工作了。但結果這個大家眼中最沒有希望的人卻考了最高分。原來,這位員工入職後就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開始有意識地提高自身能力,熟悉公司各部門業務,學習技術知識。他發現公司客戶多半來自法國,於是在工作之餘刻苦學習法語。當同事都在請翻譯幫忙翻譯與客戶的往來郵件與合同文本時,他已經能自行解決這些問題了。可以說,學習意識是我們在職場中取得持續發展的保證,尤其是對於剛步入職場的人每個月都應該在學習上有所投入,有了學習意識才能夠在工作中把握機會,甚至創造機會! 信息爆炸時代,一個人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比別人學習得更快,行動得更快。無論在之前的職場競技上你領先了多少,一旦停止學習,很快就會被超越。身在職場,不僅要在專業上縱深,更要在學識上力求廣博,除了本身工作領域上的技能提升,還需要攝取行業知識、管理知識、心理學知識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不僅要從網絡、書籍上學習,還要從從主管身上學,從老員工身上學,從同行身上學習,從業內前輩身上學習,從所有能給你帶來啟發的人和事上不斷的學習。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重要的不是現在所處的位置,而是你在向哪個方向努力,這三種意識既是過去三十年來我自身職業與創業的經歷提煉,也是我親歷過的眾多在職場人取得職場成功的實踐總結。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往往不是因為其獨特的個性特徵和個人能力造就的,他們成功的背後往往都有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普世素養:以主人的心態去投入工作,以強烈的服務意識去對待工作,以如饑似渴的欲望去求知!將這些優秀的素養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養成一種習慣,當優秀成為了一種習慣的時候,我們離目標就不遠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美國的全職太太為啥越來越多 | |
2010: | 某復旦學生仿袁騰飛評華盛頓和林肯!! | |
2010: | 怡然:心有多遠,博客就能走多遠 | |
2009: | 歷史上給人類帶來危害最大的10本書 | |
2008: | 作者凌滄洲:哀我中國---地震/瘟疫/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