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討論的美國家庭生活成本是以一個有兩份工資進帳的毛收入約為10
萬美元的四口中產小康之家(父母和兩個孩子)為例子的, 並與中國大城市(如上海)的一個也有兩份毛收入約為17 萬元人民幣(2.7 萬美元)的三口中產小康之家進行比較 (在上海這樣的城市,9000美元的實際綜合購買力大略相當於美國大型城市25000 美元的水平。而中國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口之家,故以2.7 萬美元同美國四口之家的10 萬美元相提並論)。
在談論美國小康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成本時,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必須特別注意:
第一, 美國東西部城市的生活成本遠較中部和南部為高,與此同時那裡的平均收入也較其他地方為高。若要比較住生活成本高的地方與住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孰優孰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憑筆者愚見,若你年齡尚輕,則住在生活成本高的地方為上策(如上所述,那裡的工資和收入也高)。 理由是,雖然你居住在高成本地方的那些年內(通常是你在退休之前的工作年限內)不會感覺到比居住在低成本地方的人更富有,因為你的高工資優勢讓高成本的劣勢抵消了,但如果你每月都將一定比例的收入儲蓄起來的話(例如30% 的
收入),那麼一旦你年老了想移居到低成本的地方去養老(美國很多人在退休後就移居到低成本地區去生活,不工作了,收入少了,何必再在生活成本高的地方打腫
臉充胖子?),你就成了那裡的富翁,因為你在高成本地區幾十年積累的錢財,是低成本地區的人在同樣年限中的積累難以匹敵的。讀者仔細想想是否有道理?
第二, 同一地區的生活成本(例同在加州這一地區),大城市的成本要遠高於小城市的成本。但例外是在
大城市周邊的一些小衛星城,其生活成本可能大大超過大城市本身,原因在於這些衛星城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交通便利,城市建設成熟完善,小區住房高檔,且管
理妥善,其居民多為高薪高職人士。錢大氣粗,水漲(錢多)船高(生活成本高)。
第三, 即使在同一城市內的不同地區之間,生活成本也可能大相徑庭。美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具有這樣的
特點:城市西北部總體較優(通常是富人區),東南部較劣(通常是中低收入居民區)。這不僅體現在西北部高昂的房價上,而且諸多生活必需品,例如汽油,超市
食品,餐館菜價,服務收費,以及百貨商店內的衣帽鞋襪等等,均比東南部的為貴。
第四, 美國各地的生活成本高低以生活指數為基準。生活指數是通過衡量美國全國各地的各 項生活成本總和的平均數而產生。這個平均數的基數為100,城市生活成本 高於100 的即意味着該城市的生活成本高於美國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筆者目前居住的城市聖何西的生活指數為150, 超出美國生活指數平均數的一半,當然是“居大不易”之城市,但不要忘記這裡是世界聞名的高科技產業集中地“硅谷”的首都,其高工資高收入也是美國大部分地區難以望其項背的。
明確了上述幾項有關生活成本最重要的基本面後,我們就可以談談美國中產家庭在生活各項開支方面的輕重,也即各項開支在美國中產家庭的毛收入或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同時也可與中國家庭的各項生活支出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作一對照。
1. 納稅成本:美國一般家庭繳納種種稅收的成本應該占大多數家庭毛收入中的第一位 (毛收入是指在扣除所有稅收之前的收入總
和。淨收入則是在扣除大部分稅收以後的家庭收入,也可以稱作帶回家的收入。但是得到淨收入以後往往還要繼續交稅,例如零售稅)。美國是個稅制比較完善的國
家,各種稅收均有法可依,而且稅收政策越來越繁雜。筆者數年前在教授“美國經濟學”時,全部稅收政策明細已達57000 多頁,目下可能已超過70000 頁。關於美國人被深深套在種種稅收之中的情形,美利堅開國元勛本傑明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確定無疑的—死亡和納稅”(“Nothing is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雖然美國的各種稅率比起歐洲各發達國家來仍是小巫見大巫,但不勝其煩的稅收就像幽靈一般緊緊跟隨在每個掙錢者和消費者的身邊。以下列舉的是個人須繳納的幾種稅:
先說全國範圍的稅收。
首先是聯邦個人所得稅。該稅採用累進制,根據調整後收入的高低分成幾個百分比來交稅,打個比方,調整後收入為30000 美元的要繳納10% 的收入稅。一般而言,調整後收入越高,稅率也越高。這一稅收直接被用於中央政府各部門運作的花費並向各州進行補助。
其次是社會保險金稅和老年醫療保險稅。這兩種稅收是由尚在工作的人員繳納而被用於已經退休的或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員及其家庭。前者成為這些人員的養老金,後者成為他們的醫療保險費用。
聯邦政府還向投資者徵收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和股息稅 (Dividend Tax), 前者是對投資物的增值所徵收的稅,後者是對投資者獲得的企業利潤收入徵收的稅。
再說州內的稅收。
除了少數幾個州外,美國絕大多數的州都徵收州個人所得稅。稅率大概從3% 到12% 不等,交稅多少也取決於個人收入的高低。此一稅收用於州政府各部門的開支並向州內的地方政府施行補貼。
州和地方政府還要徵收銷售(或消費)稅。你到一個商店,超市或餐館買東西,吃飯,凡是花了錢,都要按消費的總額繳納10% 以下的稅率。筆者所在的城市目前徵收8.25% 的銷售稅。 但大部分鮮活食品不徵收銷售稅。
此外,美國有房產者須繳納房產稅,有車者繳納車輛登記稅;美國還有一種特別消費稅 (EXCISE TAX),是政府對某些特定的消費品征
收的消費稅,例如香煙,酒精飲料和汽油。比如,美國人在為汽車加油時就要付三種銷售稅:聯邦稅,州稅和聯邦特種消費稅。有些學區還有權向社區居民徵收教育
稅;一些富人在向子女贈送大量禮物或讓他們繼承遺產時還需繳納禮物贈與稅和財產繼承稅。
如果把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必須繳納的上述種種稅收加在一起,交稅的總成本就大致於相當於該家庭毛收入的35% 到40%,。
必須指出,美國有相當比例的低收入的個人和家庭因其調整後的收入為零或負數,當然就沒有交納聯邦和州內個人所得稅的義務,因此他們在這兩方面的納稅成本就為零。但是他們還是需要繳納上面提到的其他的一些稅收。
中國的稅收體制相較美國就顯得簡單了,一般工薪階層只是交“四金,”有車族須交 納車輛登記稅,少量家庭剛剛開始交納不多的房產稅。 除此以外似乎就沒有其它稅收了。不過據說有很多隱藏的稅種還不為人所知,在這裡僅能就公開的稅種予以評說。由此可見,中國家庭的納稅成本確實比美國家庭低得多。
2.住房成本:
該項支出無疑是美國家庭除交稅成本以外的最大和占比最重的一項開支。無論一個家庭是買房或是租公寓,住房的開支基本上都要占到該家庭淨收入的
30-40%。總體而言,美國屋主的經濟負擔遠較中國屋主的為重:除了像中國屋主一樣經年累月地償還房貸和每月要交納小區管理費外,每半年一次還要繳納房
產稅。美國房產稅的徵收已有很長的歷史,其稅率各州不同,大致是每年徵收房屋總價值的1.25 -3%, 而且基本上沒有豁免面積或金額,這對屋主而言是相當大的一筆成本。目前美國家庭自有房產權的比例是65% 左右。
中國有些家庭的住房開支當然也是占比最重的一項成本,尤其是少數年輕一代依靠自己的工作收入以貸款形式購房的話 (相比啃老族,這些年輕人
值得推崇)。但中國與美國比較,在住房的擁有權和成本支出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中國的住房政策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演變的過程中有過一次福利型的房
屋所有權的轉讓,當時各單位或政府用極其低廉的價格把職工的福利租借房的房產所有權轉賣給職工家庭(當時花1 萬多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下),可謂是天上掉下的一塊大餡餅; 第二,這些住房的條件也許差強人意,但在房產市場 經
濟快速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住房的價值也在成倍地增長,目前已經成為很多老一輩家庭中最大的一筆純財產。這些家庭完全沒有房貸的負擔,所交的管理費也是微乎
其微,而美國的家庭在其歷史上就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好事。第三,房產稅在中國大城市內剛剛起步,絕大多數房主尚未開始繳納房產稅,即使有的家庭已在開始
繳納,也可以獲得很大一部分的面積豁免權。據官方統計,目前中國家庭的自有房產權的占比為89%, 遠高於美國。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各城市也有一部分家庭的住房開支占比也較大,但相當大一部分老一輩家庭幾乎沒有住房成本,或是只有微乎其微的成本,這樣的事實足以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家庭羨慕妒忌恨。即使是那些以貸款形式買房者,由於並不需付房產稅,其住房成本也較美國家庭為低。
3. 飲食成本:
倒過來,美國中產或一般家庭飲食開支的低廉也足以使中國家庭羨慕妒忌恨。美國食品價格便宜的主要原因在於其農業的高度發達。美國的農業已完全實現了機械
化,自動化和大農場作業,以至於美國僅用全國總人數百分之二的農業人口(大約6百萬)養活了全國三億多人口,而且每年還有大量剩餘的農場品向全世界出口。
筆者在美國生活了24 年之久,在全國各地幾百個超市裡買過各類食品,深深感到美國農副產品不但價格低廉,而且質量上乘,很少有不新鮮或受污染的現象。這也可以看作是吃在美國的一大福氣吧。美國一般家庭每月的伙食開支很少有超過家庭淨收入15% 以上的 (包括在家的和在外的飲食),有的僅占5% 左右,平均約為13.5%. 即便是在那些有數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的家庭也是一樣,這樣的情況如果出現在中國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另一特點是,美國超市各類食品的價格往往呈現出少有的長期穩定,當然受通貨膨脹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食品價格每年也有一定程度的溫和增長。
筆者基本上每年回到故鄉上海小住3至4 個星期,眼看着上海市場的農副產品物價一年一個樣,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筆者在上海的親戚朋友們均承認,他們一個月的飲食費用起碼要占到淨收入的30% ,
而且他們在上海還是屬於較高收入的階層呢。筆者曾數次同上海的親人們在電話上聊天,比較雙方市場中的魚肉禽蛋,瓜果蔬菜,乳製品和其他副食品的價格,發現
美國超市中除了各類豆製品的價格明顯高於上海市場外,其餘大部分食品的價格在折算成人民幣後,與上海市場價相差無幾或是稍高三四成,而大部分豬牛肉類和禽
畜內臟的價格則比上海便宜得多。不要忘記,美國人的平均工資是中國人的四到五倍!
4 .保險成本:
如果說美國的納稅成本高居一般家庭開支總量的第一位,居住成本占第二,飲食成本幾乎可以敬陪末座的話,那麼對多數家庭而言,各項保險的成本就穩固地占據了
第三位。美國人要買的保險特別多,有的保險是州政府強制規定購買的,例如汽車駕駛的責任險;有的是原有房屋屋主申請再貸款 時,銀行要求申請人出具房屋保險單;有的是家庭自行購買的,例如醫療保險(插一句,到2014 年
時,醫療保險將成為聯邦政府規定購買的險種)。如把一般家庭所購買的保險列一個單子,那就基本上有如下的種類:普通醫療保險(各類保險中開支最大的一
項),眼睛保險,牙齒保險,汽車保險,房屋保險,家庭財產保險,還有許多家庭為了保護未成年子女而購買人壽保險。林林總總一大堆,所以每個月支付的各類保
險費也就相當可觀。美國家庭在保險方面的支出要占其淨收入的20% 左右。
當然上述大部分保險你可以不買,責任自負。但美國人的防範意識較強,他們多數人不願意冒險,因為一旦發生不測,無論是健康,房產或是車禍方面的不測,沒有保險公司的理賠則足以讓一家破產。舉一例證明:美國的醫療費用是全世界最昂貴的, 這
不僅因為美國的醫生是美國所有專業人士中收入最高的,私人診所一次半個小時的醫療服務費就相當於一般人好幾個小時的工資,而且美國醫生普遍實行所謂的“防
衛醫療”,即為了防止病人去法庭控告醫生誤診以求得巨額誤診賠償而採取的保守醫療法:一般醫生基本上對任何疾病都不作憑經驗的診斷,而完全是通過化驗室的
化驗數據或通過其他醫療設備的研判結果作診斷。 這些化驗和儀器診斷價格極其昂貴--—聽一位朋友說醫生有一次要他做CT 檢查,費用是1500 美元。
最近筆者居住城市的報紙“聖荷西水銀報”刊登一篇題為“死亡的成本”的報道,講的是我市一位居民因病住進斯坦福大學醫療中心,死亡前一周的醫療費用總計達30 多萬美元,其中費用最高的一天為9 萬多美元。換句話說,這一周的醫療費用足可讓他失去一幢中等價位的住房!請問,你在世界上哪個地方可以找到如此昂貴的醫療費用? 很多美國家庭在無奈之餘只能用各種各樣的保險把全家的一切都保護起來--- 安全是安全了,只不過每個月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都作為保險費被保險公司拿去了。
中國的家庭在這方面的支出無疑要比美國少得多。中國各項保險事業才剛剛起步,一般家庭除了購買醫療保險和汽車保險(如果有車的話)外,基本上就沒有其
他保險。當然有的家庭也買了人壽保險,但肯定為數不多。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各項服務行業的完善,可以預見中國家庭的保險成本也會逐步增加。
5. 交通成本:
交通成本在全部的家庭開支中一般居第四位。美國號稱是“汽車輪子上的國家,”謂予不信,請到美國來觀察一下就可以了。美國家庭平均有兩輛汽車,外出不管目
的地有多近,美國人會毫無懸念地坐進自己的汽車。筆者曾同太太遊覽日本,導遊告訴我們日本人一般只在周末出遊時才開汽車,平時以走路和乘公共交通工具為
主。
車輛保險可以算在交通成本之中,但筆者既已把此項支出算在保險成本中 (見上篇:保險成本),此處就不計在內了。美國家庭的交通成本一般而言可以包括下列幾項:1。家庭購買的所有車輛全部費用按保有的總年份每年分攤下來的平均成本;2。每年所用汽油的開支;3。車輛維修費用;4。車輛登記費(已列入納稅成本);5。違反交通規則的罰款; 6。車輛保險 (已納入保險成本);7。在各處停車而支付的停車費;8。家庭全年外出旅遊乘坐自家車以外的交通工具的費用(例飛機,火車或輪船);
雖說美國家庭汽車普及率甚高,車輛的使用率恐怕也居世界第一, 但美國家庭在此項上的開支並不是很大,一般擁有兩輛車家庭的平均交通成本占全部家庭淨收入的16% 左右。比較上海等大城市家庭的以私家車為主的交通費用,美國交通成本中的幾大利好是中國家庭望塵莫及的:其一是汽油價格比中國便宜,筆者曾計算過兩地汽油的價格,當前美國一加侖 (合3.77 升)汽油的平均價約為3.80 美元左右,中國一加侖的價格則在4.80 美元左右,換言之,中國一加侖汽油的價格要比美國貴1 美元, 一
年下來美國家庭可省下一大筆錢;其二,美國的汽車保險費較低廉,如果你是一位擁有一輛中檔車的中年安全駕駛員,你購買汽車責任險的每年費用僅為300美元
(2000元人民幣)左右,這只不過是一個中年白領大約兩天的工資;其三,美國家庭在買房和租房時通常可以得到兩個免費的停車位,而在上海等大城市,停車
位必需用高價購買,無論是露天的還是車庫的,一個停車位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是車價本身的一倍到數倍,豈不是荒唐透頂的事;其四,美國在購入新車或
二手車後買一個汽車牌照不會高於100 美元,而上海等大城市的車牌採用的是拍賣制度,目下的價格已達6-7萬人民幣,相當於1萬美元。綜上所
述,以上海一個擁有一輛車的家庭來計算,其每年平均交通成本可能會吃掉一個普通白領一年的全部所得,也就是一個家庭收入的40-50%,不知筆者是否說錯
了?而筆者上述的美國交通成本是指擁有兩輛車的家庭開支,平均為家庭淨收入的16%。
6.公用事業和通訊費用成本:
公用事業費用通常指水電,煤氣,電視等項開支;而通訊費用則指電話座機,手機以及互聯網等項開支。要計算出在這方面美國家庭的平均開支確實有些困難,因為
家庭住房的大小,家庭成員的多少,是否居住在寒冷,酷熱或四季溫和的地區,以及是否重視移動通訊等等的因素都會顯著地影響到這方面的開支。不過大體而言,
美國的水利電力工業均十分發達,互聯網和手機等新式通訊手段和工具都是美國的發明,一個家庭在這方面的支出總數(按人民幣計算)不會比中國大城市同樣規模
的家庭高出多少。筆者來美國二十四年,從未聽到過人們對這方面費用的抱怨。依筆者兩口之家為例,家中三房一廳二衛 (約160 平方米居住面積),熱水鍋爐,電灶烹調,雙門大冰箱,中央空調和暖氣,衛星電視,一部電話座機,兩部手機以及互聯網服務,每月的費用僅占筆者兩人淨收入的2.5%,所以我想一般家庭的支出也應該介於2% 到8% 之間吧。
中國大城市的小康之家基本上也有相仿的條件,例如100 平米左右居住面積的住房,熱水器,煤氣烹調,雙門大冰箱,窗式或立式空調和暖氣,衛星電視,一部電話座機和兩部手機以及互聯網服務。 讀者自己可以算算你們家庭在這方面的開支幾何?占你家淨收入的百分比又是多少?
7.
教育成本:
美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是十二年制義務教育,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擔學生高中畢業之前的全部教育費用。所以對沒有孩子上私立學校的一般家庭而言,教育
成本可說是微乎其微,無非就是為孩子買些文具用品,還有就是培養孩子的業餘愛好,例如舞蹈和音樂等方面修養的費用;美國也有家庭輔導之類的服務,但因為美
國大學眾多,每年高中畢業生的人數又大大低於中國,由此大學錄取率甚高,競爭程度不甚激烈,所以一般家庭認為無必要為孩子上大學延請專職的輔導老師。
不過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家庭花了大錢來為孩子請家教補習英語,數學和物理化學,有的家庭送即將上大學的孩子去專門補習學校上SAT 或ACT 的課程;美國另有10%的家庭因不滿意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而送孩子上各地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校在中國被稱為“貴族學校”,可見其花費之昂貴。以筆者曾任教之加州硅谷一著名私立學校而言,2012年度的學費達38,000 美元,尚未計算書雜費和學生活動費,也未算入暑期班的上課費用,如全部算上,總價當在50,000美元一年, 這還不包括在家吃住和上下學的交通費用。有的家庭有兩到三個小孩在同一個私立學校上學,其費用讀者可以自己算一下,家庭負擔何其重也。不過,如此的花費當屬自願的選擇,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但是我們卻不能把孩子上一般大學的費用也排除在教育成本以外。美國的孩子到十八歲以後就相當獨立,為了不顯著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很多大學生都採取家
庭的有限資金支持同政府貸款和自己打工收入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大學四年的學習。但即便如此,家庭四年的有限經濟支持也不能不說是個大數目。眼下一般公立大
學的學費多在15000 到20000 美元一年(本州學生的學費),外州學生需支付兩倍以上的費用。加上在學校的住宿和伙食費,書雜費,交通費和零花錢,令許多中低收入的家庭叫苦不迭。如果讓孩子高中畢業以後再上私立大學的話,那麼每年的全部費用(學費加食宿費加書雜費加零花費加交通費)沒有5-6 萬稅後美元是難以維持的。
話又說回來,大學的費用不是持續性的,而是階段性的;各個家庭的孩子多少各不相同,每個孩子最後完成的教育程度也不同,而且一旦孩子圓滿完成了本科或研
究生學業,這筆費用就不復再有。所以,一般家庭的教育成本可以被看成是一種“自主決定的”成本,很難計算出到底在家庭的總支出中的比例。
中國的家庭在孩子高中畢業前的教育成本上肯定要大大高於美國家庭。這一方面是中國學校普遍徵收學費和其他費用,另一方面是因為高考壓力沉重,為了使孩
子能進好一些的大學,家長花了大本錢請家教,讀補習班,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的孩子在高考時出類拔萃。更有甚者,為了“考”各種各樣的“級”,家長不僅願意
犧牲自己的所有業餘時間陪孩子到處上課,還毫不猶豫地傾其所有積蓄為孩子交付高昂得難以理解的學費。在中國,這筆開支幾乎可以說是“必要成本”而不是像美
國那樣是“自主決定”的成本了。但是一旦孩子進入大學以後,我看中國的教育成本在家庭淨收入的占比上可能就同美國的教育成本大同小異了。
8.穿着和旅遊等方面的成本:
這幾方面的開支也可被視為“自主決定的”成本。有的家庭很喜歡買名牌服裝,一年要有幾次國內和國外豪華游;另一些家庭僅在最普通的服裝店或大賣場間或買些
便宜衣服,而且一年四季基本不出門旅遊,即使旅遊也是自己開車在住家附近轉轉,花費很少。所以這些方面的成本因家庭而異,沒有定規。
我想中國家庭在上述方面的支出成本也在慢慢向美國的標準靠攏。近年來由於中國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方面的消費在從低檔向中高檔發展,有些富裕家庭
還專門去外國專賣店掃貨;中國家庭的國內和國外旅遊也漸漸成為常態,成本逐年增加。但在這些方面的支出總的來說還是處於初級的程度。
寫到這裡,筆者認為已經基本上把美國中產小康家庭的生活成本羅列全了。美國是個崇尚消費的國家,一般家庭將每一個月的收入吃光用光,很少有積累。全國的儲蓄率在經濟大蕭條之前是負5%, 也就是說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每賺100 元錢,就要花掉105元,這多花的5 元自然是借的債。從2008 年以來的經濟大蕭條給美國普通家庭的財政狀況以沉重打擊,許多人失去工作,導致付不起房貸而喪失房屋的擁有權,信用卡的違約率大增,家庭的日常開支無法維持。接受了這個慘痛的教訓後,近幾年美國家庭才開始重視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儲蓄率才出現正比例的增長。
在比較中美小康家庭的生活成本時,我們不要忘了下述幾點:1. 美國的稅務成本較中國為高;2. 美國的住房和保險成本也要高於中國;3. 美國的 醫療費用和其他一些高端的人工服務費用(例如律師費,金融服務費)遠高於中國的水平。這幾點也就在證明筆者在本文開端的說法:中國大城市9000 美元的購買力大致相當於美國25000 美元的水平(此處所謂的水平是指用25000 美元去購買實物商品,各項高低端服務和“購買”各種稅務的價格水平),我們可以從上面的許多分析中清楚地了解到,中國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是花在購買實物商品上,美國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是花在購買各種“服務”以及交納各種稅收上了。
光從購買實物商品的角度講, 美國的價格體系以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衡量的話,是低廉而合理的。筆者在上文已經提到了食品的便宜,我們還可以
更進一步例舉家用電器,電腦,智慧手機,甚至汽車和房產等等這樣的大商品,如果把這些商品的價格換算成人民幣的話,都要比中國市場上的價格便宜。即使是拿
當下在中國風行的高檔化妝品,名牌服裝和皮革製品以及營養保健品來說,美國的價格也是中國難以企及的。而且筆者想再提醒讀者朋友的是:美國人的平均工資是
中國人的4-5倍。
筆者曾赴歐洲多國旅遊,也到過香港,新加坡等地,至於上海更是年年去,每到一地,筆者都會悉心了解該國該地的物價和工資狀況,再進一步同美國比較,深深感
到美國的收入和實物商品價格之比是世界上最理想的,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哪一國哪一地在這方面可以勝過美國(筆者極可能是孤陋寡聞,還請讀者指正)。換一句
話說,美元在本國使用相較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貨幣在本國使用的性價比都高。
之所以會得出這個結論,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有幾大原因:1。美國的勞動生產率(Productivity, 包括農業,製造業, 服務業和高科技工業)是世界上最高的,生產率越高,該國人民就可以享受越高的生活水平; 2。美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大部分產品的原材料都可以自行解決,這樣就造成了產品成本的低廉;3。美國又非常重視對外貿易,互通有無,充分利用各國之間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來進一步降低各種產品的出售成本;4. 上述的對外貿易也包括勞動力的對外貿易,大家都看到蘋果和美國許多高科技公司紛紛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設廠製造其高端科技產品,利用那裡的廉價勞動力來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5. 近幾年來美元的國際匯率大幅下降,造成美元的國際購買力顯著減少,比如由於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至今已下跌了30%,現在用100 美元到中國去買東西,同前幾年相比,其購買力也自然地喪失了30%, 但100 美
元目前在美國市場上的購買力依然如舊(因為美國商品本來就用美元定價,不牽涉到匯率問題,又因為雖然溫和的通貨膨脹對購買力有微弱的侵蝕,但許多電器和高
科技產品的價格一降再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不又是美元在美國國內使用具有最高性價比的又一例證嗎?上述的幾項大優勢,試問世界上還有
哪一個國家可以匹敵?
寫到這裡,已經有些離題了。下面再回到本文的主題, 即把美國中產小康家庭的各項生活成本在家庭總收入中的占比再歸納如下:
以一個有兩份工資進帳的毛收入為10 萬美元的中產小康4 口之家(父母和兩個孩子)為例:
1. 納稅成本占一般中產階級家庭毛收入的第一位,約在35% 至40%左右,也即是35000 到40000 美元的納稅支出。扣除納稅成本後即可得到該家庭的淨收入為60000 至65000 美元。但是美國一般家庭對納稅成本不會給與足夠的注意,因為它的大部分成本在他們拿到工資單時已被扣除,所以一般家庭基本上就着眼於到手的收入,但諸位已經看到,納稅成本往往是金錢數量最大的一項。
2. 住房成本占該家庭淨收入的第一位,35%左右,即21000 至22750 美元;
3. 保險成本占家庭淨收入的第二位,20% 左右,即12000 至13000 美元;
4. 交通成本占家庭淨收入的第三位,16% 左右,即9600 至10400 美元;
5. 飲食成本占家庭淨收入的第四位,13.5% 左右,即8100 至8775美元;
6. 公用事業和通訊費用成本占家庭淨收入的第五位,5% 左右,即3000 至3250 美元;
餘下的大約10% 的淨收入一般就用於下列生活方面:
7. 教育成本: 階段性的,“自主決定”的成本;
8. 穿着和旅遊等方面的成本:“自主決定”的成本;
9. 向慈善機構捐款等;
10. 儲蓄或投資(若還有節餘的話)。
本文不代表我的觀點,是因為這位網友實在太熱心了,花那麼多功夫放在我評論里,我搬上來給大家做參考。我一貫反對外國的事兒跟中國比較,沒有可比性。但是美國的花銷問題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即便不是每家都那麼個生活法也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