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心平气和地看待赵紫阳
紫阳走了已经快一个星期了,说实话,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心里还是有些感触的,85岁的高龄,走得也算自然了。
我也偶尔在网上发一些文章,一般不议论时事,但紫阳的去世确实勾起了对那个年代的一些回忆,不写几句,有些对不起自己。
这几天一直关注着网上关于紫阳的一些帖子和评论,发现借题发挥者颇多,居心叵测者颇多,借机发泄者颇多,想拿紫阳说点事儿的颇多。这些帖子和评论无外乎围绕这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评价紫阳,他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我有一个建议,大家心平气和地,凭着良心说点看法。
首先,紫阳确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过贡献,这一点是不能抹煞的。赵紫阳1919年10月生在河南省滑县,13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1岁就出任中共地委书记,34岁当上广东省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南局副书记。 1965年当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时,也只有46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省级干部。中国民间流传着“要吃粮,找紫阳”的说法。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他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正是因为他在70年代中期成功地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得到了广泛认同,他于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在同年出任国务院总理。紫阳担任总理全面负责中国的经济工作时,中国刚刚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百废待兴。他辅佐邓小平、胡耀邦,是中国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人民得到实惠,看到了希望。可以说,紫阳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为中国在今后25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紫阳功不可没。要纪念老赵,似乎更多地应该从这里入手,而不是后来的六四。但可悲的是,现在太多的人(至少我看到的那些评论),只谈紫阳与“六四”,这对他老人家太不公平了。
其次,要谈紫阳而不谈“六四”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六四”对紫阳来说是个转折点。“六四”当中,紫阳可议之处甚多,各种版本关于“六四”的书也着实出了不少,什么真相啊,绝密文件啊,当事人访谈啊,不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但作为亲历“六四”的人来说,对有些书的内容实在不敢苟同。总的感觉是,胡编滥造、小道消息的居多,无法证实、无从查证的居多。事实是最有说服了的,“六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混乱,打扰了人们平静的生活,给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损失,也给那些参与“六四”的学生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些是谁都无法否定事实。所以,作为当时的党的总书记,紫阳在这个事件上,是犯了错误也罢,是处理不当也罢,总之,是难辞其咎的,是应该负有责任的。
紫阳在晚年确实失去一些自由,这一点不幸值得同情;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却享受着高干待遇,经常还可以出去走走,还可以打打高尔夫,与一般的大多数中国人相比,也不见得就更加不幸到哪里去。
紫阳走了,历史又翻过去一页。对紫阳,我们应该做的是客观的评价,心平气和的评价,不刻意贬低,也不盲目拔高。不能因为犯了错误而抹煞功绩,也不能只看功劳而否定错误,更不应该拿来为己之私利、为所谓的政治理想而服务。这样做就有些太不地道了,也太对不起紫阳了。
我相信,紫阳的离去不会引发另一次“六四”,毕竟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成熟了很多,毕竟任何中国人也不会希望悲剧再次重演。
紫阳走好!
二00五年一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