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洋插队 考古题篇 |
送交者: 金一 2005年03月22日19:06:20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
在和我接触的朋友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大学里以往旧的试题,俗称考古题,对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尤其是同一个讲课教授的考古题,就更是如此。我起先并不把它太当回事,总觉得有某种意义上的作弊嫌疑。后来也是在经历了吃亏之后,才不得不对考古题另眼相看。 记得是刚到计算机系攻取硕士学位时,系里要求我们这些非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四门先修课后,才能进入正式的硕士学位学习阶段。 “不就是四门课吗,咱给他一次拿下。”那时候的我是莫名其妙地自负。等课程一开,才发现非我所想。整天里记笔记,做作业。还要反刍消化当天的课程。人忙得是鸡飞狗跳的。 印象较深刻的是,其中一门叫数据结构的课。讲课的教授是一位在朗讯(LUCENT) 工作的印度裔高级工程师。 他在给我们上课之前,在我们学校讲授同样的一门课程已经有五年的历史。他的讲课尽管没有相应的教材,却是口齿清楚,版书也容易记录。什么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换算,真值表计算,字串(Array)和堆栈(Stack)的数据结构等等。在历次的课堂小测验和作业中,我都是一路顺风。经常还有同学来问我问题,要参阅我的作业。弄得我时不时地还暗自得意一把。 转眼,期中考试快到了,同在一校学习的妻子提醒我找些考古题看看。我只当是她在说笑话,根本没去理会。我心说“我还用得着吗,咱这身经百试的。再说到目前为止,这一切不都在咱的掌握之中吗” 。 考试那天拿到试卷后一看,我立马就有些慌乱。因为其中有两道题,合三十分,是让写出二元树链(B TREE)的数据结构和它的搜索(B Tree Search)示意图。这B TREE什么的,连名字我都是头一回听说。老师根本没在课堂上讲过,也没有要求做过相应的家庭作业。这是怎么回事? “是要考学生的潜在能力吗?” 想发挥都没地方去发挥。我只好胡乱地答了交卷。 “只要是他没教,大家应该都不会。看他怎么给分吧。” 我还是尽量想从好的一面去安慰自己。 在公布期中考试成绩时,我只得了六十九分,成绩是一个大C。比我差的人只有三个。是三个平时经常缺席不上课的家伙。其他十四个人没有一个低于八十五分的。这一下,我是耗子吃蒙汗药,彻底晕头儿了,弄不懂是怎么一回子事。怎么那些平时懒了巴几,尽抄作业的家伙,一下子都成好学生了?事后我也知道了二元树链是数据结构课里的一个基本内容。可您不能讲也不讲、提也不提的,就考吧。有心去系里反映,又怕人家问怎么那么多的人都考的好呢?反弄个狐狸没套着,还惹了一屁股的臊。 回到家,跟妻子说起我的疑问。“没想到考试都考老了,还给烤糊了”。我感叹道。 妻子说 “别人都说那个老师是千年一套题。我有去年的考古题,你查查是不是那个样子吗。” 我拿着妻子递过来的考古题一看。可不,跟我们的期中试题真的是一模一样。 “难怪那些懒蛋全得了A呢。这太不公平、太不负责任了。什么玩意儿吗。” 我一边抱怨,又一边真的后悔为什么没有早一点看上一眼这个倒头的考古题。 期末我费足了牛劲在汇编语言及其编程方面拿了个A,才使这门课总成绩回升到B。算是对系里有了个交代。 在后来的学习中,每逢考试,我就注意搜集考古题,再不敢小瞧它了。 咱也想开了,就当是一次针对性强一点的复习吧。我留心了一下我遇见的考古题,发现它的重现率 一般还是可高达 20%到50%。难怪在校园里考古题大行其道呐。 不论您是怎么看考古题的,但现实中是我们谁也不敢忽视它。但是,对那种千年一套题的做法,我是颇有微辞的。
金一2005年3月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