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建筑之乱弹
一篇文章,便是一栋建筑。
其中的构造,很有必要考察一番。自古以来,中国的建筑无论宫殿或是民居,大多以宽敞为美,不大像西方那些建筑物里边“套间繁多”,复杂繁琐。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审美,空灵。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常被士大夫用作修身养性,道家的根本思想,便是“空”与“虚”,建筑物多构筑得空灵宽敞,不能不说有一定的道家思想在里边。文章,除却实际用处的奔仕途求功名以外,性情文章,大多还是以空灵闲适为好的。这类文章,结构疏朗,眉清目秀。所以,中国文学的成就以唐诗、宋词与元曲为高,而小说相对势微。其中原因,便是空疏的结构习惯,很难去支撑一个漫长的故事叙述。还有就是,中国人在长期传统审美的熏陶下,养成的独特艺术气质,那便是:擅长抒情、不大擅长描述;长于玄思,短于逻辑,于是讲故事的能力就相对弱些。
中国的小说成就不大高,一部分小说做的不好,关健常常是小说的建筑结构处理不理想,情节排布得不够复杂生动。中国的建筑也多如此——内部处理的不是太复杂。
故宫,乍一眼看过去,恢宏复杂,仔细看了,却是由一个个独立紧凑的小院子组成的。中国文学中的长篇小说,大多也如此——整部看起来很有厚度,内部却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而每一个故事间若隐若现有些联系了。比如《水浒传》就是这样的,胡适称之为“串珠式”结构。但是,有朋友说了,《金瓶梅》就不是这样的。是的,长篇小说到了《金瓶梅》,小说结构来了个飞跃。那便是“苍茫一片”,套用沈从文的话,“结构”当换为“组织”,更为妥当——整部小说是“组织”在一起的,没有明显的“框架结构”。到了《红楼梦》,这种组织小说的方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水平,正如脂胭斋评说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整部作品前呼后应有机组织起来,好像一个活生生的活物一般了。这种小说的组织形式,多类似于清代的园林建筑。比如,今天你去玩圆明园、玩颐和园,见那些建筑依着地势错落遍布,看着繁华满地似无章可循,其实一亭一廊都有恰当的安排,匠心的布局。园林建筑是艺术的,小说作品是艺术的。中国这两样艺术形式,又在构造或者组织布局方面,相通了。
2005年即兴演讲,记。
2009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