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朝三暮四”? |
送交者: 若退 2006年09月18日14:24:17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一般意义是指人心的反复无常,但现在大多数时候已成了“花心”的代名词。我不知道这种“花心”的附意是怎么来的。从字面上理解,难道是说早上谈三个异性朋友,晚上谈四个?或者过去妻妾成群的老爷,早上喜欢三姨太,晚上喜欢四姨太?这都不是“朝三暮四”原来的寓意。读者若是看了这题目,以为我是要为“性解放”做辩护,那你就可就要失望了,还是就此止步吧。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说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实喂他们。他开始跟猴子们说,给你们每位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们听了都急了;于是他改口说,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好了,这下猴子们就都高兴了。我们看了这个寓言,当然会觉得猴子们的智力太低,只能看到早上所给的数目,而看不出一天所吃的整数并未改变。其实,自以为比猴子聪明得多的我们,其记忆能力和认识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庄子这样的圣人看来,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凡夫俗子们很多时候跟猴子们并没有什么两样。比如,人在青春少年的时候有几个能体会到年老病弱的悲哀。如果让一个人前半辈子多受苦,后半辈子多享福,又有几个人愿意?人们“朝三暮四”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 小时候响往着长大,长大后又怀念童年。 读者不难给出更多的例子。那么,人怎样才能避免象猴子们这样的“朝三暮四”,怎样才能真正从时间和空间的整体上把握事物呢?正如物理学家用“超玄”来解释所有的物质和运动一样,庄子的答案是要以“道”来等一地看待事物的差别,也就是“齐物” 。“齐物”的德性,就是不以个人后天的性情,而伤害人本来的天性。《菜根谭》有言,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事,世界中万物,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 , 何须取舍?”,即是此意。科学家要避免科研中的“先入之见”而强调物质的差异性,而且更强调其客观性。类似地,庄子的哲学教你如何避免人生中的“后入之见”而强调某些精神依靠如尊卑、贫富、荣辱与得失等的相对性和暂时性。能如此,则上为富翁而不骄矜,下为园丁而不自卑;中百万大奖而不狂喜,遭倾家荡产而不悲哀。 电影《阿冈正传》(《Forest Gump》)里的阿冈就颇有些这样的德性。他头脑简单,做事认真,不懂名利,却似乎总是被命运之神光顾而事事成功。可惜的是,犹如鱼在水中而不知有水,阿冈是身在道中而不知有道。所以影片的结尾,他希望他的儿子不要象他那样“傻”。得道者,知而谨守,守而勿失,则“朝三暮四”可以休矣。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