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杨绛:我是吃亏主义者 (ZT)
送交者: 伊可 2002年05月29日15:48:08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杨绛:我是吃亏主义者 (ZT)

杨绛:我是吃亏主义者
作者:张者


  钱钟书先生已去世两年多了,杨绛先生近况如何?作为他们的读者有时便会掩卷自问。有这种内心发问的恐怕不只是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笔者冒昧拨通了杨绛先生的电话,说想采访……得到的答复不出预料,杨绛先生婉言谢绝。说:"来日无多,闭门谢客,不接受任何媒体的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虽理解先生的婉拒,但心中犹为不甘。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拨通了电话,我说:"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见见您,就算是关心你的读者之代表如何?"杨绛先生在电话中沉默了一会……末了,说:"好吧!你就算一个小朋友来做客,陪我老人聊聊天吧。"

  杨绛先生的确把我当成了忘年交。我们无话不谈,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后来,在我告别她时,先生送了我一本她刚翻译出版的《斐多》,在扉页上称吾为小友。回到家再翻那书,见那字迹圆润,工整有力,如硬笔书法一般,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之手。

  ● 我不想活得长,活着实在很累。

  杨绛先生的气色不错,银发丝紊不乱,穿着干净素雅,脸上还有一层淡淡的红晕。整个家没做过多的装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水泥地在阳光下泛着一种青光,写字桌上的书籍资料也整齐有续,让人感觉特别清爽。杨绛先生说:"家里的一切都保持钱先生在时的旧样"。然后指着那个大写字台说,"钱先生在世时就坐这里,现在他不在了我坐这里。"

  我问:"钱先生已去两年了,在他的忌日你是怎么纪念的?有什么仪式吗?"

  杨绛回答:"什么仪式也没有,他和我都不爱仪式。"

  "最近您正忙什么呢?"我问。

  "我不忙什么了。钱先生去了,女儿钱瑗也去了,留下我打扫现场。"

  对于杨绛先生的家事我不敢过多触及,我怕引起老人伤心。我连忙转移话题,问:"你是说把这个家散了?是不是准备以钱先生或者你的名义设立一个文学奖之类的?"

  杨绛说:"捐肯定是要捐的,准备捐给公益事业,但不会以钱先生或者我的名义命名,捐就捐了,还留名干什么?"

  "那么你最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

  "忙很多事呢。所以我不欢迎一切外来干扰。"

  "你的身体很好,能活到一百岁以上。"

  "那就太苦了,我这几年活过来就不容易。我为什么要翻译《斐多》呢?这是一本非常难译的书,我就想把精力全部投入进去,忘了我自己。这本书的第一版一万本已销完了,明年就是第二版了。现在我就算是休息过来了,开始做我分内的事。我不想活得长,活着实在很累。"

  ● 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但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

  在钱钟书先生在世时,他从来不见记者,不上报纸,也不上电视。甚至一些所谓的学术活动也不参加。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他们为什么拒绝媒体呢?虽然外界对此也有不少说法,杨绛先生甚至还出过一本叫《隐身衣》的书。在书中杨绛曾问钱钟书:"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结果两人都要隐身衣。隐身于书斋,遨游于书海,即便出门最好是人家都视而不见,见而不睹,"万人如海一身藏"(见苏轼诗)。作为一个采访者当我面对杨绛先生时,我不由问起这个问题。杨绛笑笑,说:"不见记者倒不是对媒体有偏见,主要是怕他们写我们,破坏我们的安静。"

  "你的信息来源是通过报纸来的多还是电视的多?对网络感兴趣吗?"

  "对于网络我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了,省省眼睛,我是新时代的文盲"。(笑)

  "除了《参考消息》,还看什么报刊?"

  "都看看,看些新闻。报刊很重要,不过可以少一些,不需要这么多。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假如我做记者我就做一个像《焦点访谈》那样的跟踪记者,或者战地记者,有一定危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访什么名人呀!"(笑)

  虽然杨绛先生的这番话让我赫然,但我还是被她的坦率打动了。我说:"虽然您不想当名人,但你还是早早地出了名,据说比钱先生出名还早。"

  杨绛先生笑了,说:"这就证明出名没什么价值。"她轻描谈写地说:"当时我的剧本只是进步剧团用来掩护抗日运动的小戏。因为没有政治气味,还卖座。当时我怕出丑,广告上用了’季康’两字的切音。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懒,总把’季康’叫成’绛’,我就用了’杨绛’这个假名"。

  杨绛成了杨季康的笔名,一直用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杨季康这个名字消失了,杨绛这个名字却深深地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当年,杨绛声名鹊起之时,钱钟书却默默无闻。

  一次,他们一起去看《弄真成假》,回家后,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然后把主要情节告诉了杨绛。杨绛听罢大为高兴,催他快写。为此杨绛让钱钟书把大学的授课时间减少了,为了维持生活,杨绛连女佣也不雇,家里的杂活自己全兼了。杨绛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里,哪里干过劈柴、生火的事,整天弄得满脸油烟十指黑的。她急切地等待着钱钟书完成小说,就是做"灶下婢"也心甘。终于,钱钟书一鸣惊人,小说《围城》凌空出世。

  ● 女人活在世上要比男人吃亏一点,吃亏就吃亏吧!我是吃亏主义者。

  杨绛先生是一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同时她也曾经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这么多角色杨绛先生是如何把握的呢?在不断的角色转变中她有何感想?

  杨绛说:"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我一直抱歉的是没有做好一个妈妈,妻子做得也不够好,女人也做得不够好。一个女人有好几个领域,每个领域我只能拿60分。"

  "很多人都觉得你做妻子是最好的,否则钱先生在学术上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说。

  "那钱先生做丈夫也是最好的!"杨绛骄傲地说。我不由笑了,没想到九十岁的她还反应这么快。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携带只有一岁的女儿回国。杨绛说:"回国后因为孩子的原因不能去内地,只有钱先生孑身一人去西南联大。作为妻子我应该陪他一起去内地的。在上海我做了中学校长,还兼高三的英文课,作业都改不完,根本没时间陪孩子玩。做女儿呢?在父母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在国外。我回国后,我母亲已经去世了。"

  我问:"你的专业好像和教育无关吧,怎么做了校长了?"

  "我开始学的主要是理工科,后来是法律和经济。"

  "从资料上看,你的父亲是上海著名的大律师,他当时却反对你学习法律的。"

  "我学法律主要是想帮助父亲,可是父亲坚决反对。因为那时候的女律师名声不好。所以我也没能帮父亲。一个女人的领域太广了,要做妻子、做母亲、还要工作,各个领域都很难照顾。我看现在的女人也一样苦。的确,女人活在世上要比男人吃亏一点,吃亏就吃亏吧!我是吃亏主义者。"

  杨绛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她心平气和地和你交谈着,语言简洁,娓娓动听,脸上的微笑像一缕和煦的阳光,让你觉得很温馨。可是,这样一个老人在"文革"中吃了太多的苦。社科院"文革"得比较晚。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止的陪斗。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害得她整夜不睡,做了一顶假发,大暑天戴上,闷热不堪,也不敢外出,不敢坐公车,上班只好步行。当时在社会上被剃了阴阳头的,就像过街的老鼠人人都喊打。"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杨绛爱干净,把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连水箱的拉链都细致地擦干净,而且注意通风,没有臭气。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这一段经历,杨绛先生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讲得很详细。

  ● 我最留恋的地方是清华,可是我再到清华时,清华完全变了。

  "在这一生中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我问。

  "我说不出来,没有什么高兴的事。没有什么让我得意的事情。"

  "那么,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事呢?"

  "那就太多了,我失去了钱钟书,失去了钱瑗,现在剩下我一个人,这当然很痛苦。可是,我也撑过来了。

  我问:"在这个世界上您最留恋的是什么?"

  杨绛回答:"我最留恋清华大学。我的一生都和清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年轻的时候一心想进清华大学。我的表姐,我的堂姐都是清华大学送出国的。我在念中学时跳了一级,赶上那一年清华开始招女生。可是,不到上海来招,我没法考,只有上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第二年清华到上海招生了,我原先班上的考取了两个。我当时真后悔,如果我不跳级肯定也能考取,因为我成绩比她们好。"

  过了一年,杨绛决定考插班生,名也报了,准考证也拿到了,偏偏在临考试的前几天她的大弟弟病危。作为姐姐的杨绛为了照顾弟弟哪里还能抽出空去考试。不久,杨绛的弟弟去世,在考试的那些天,杨绛却正为弟弟办后事。

  我问:"您第一次进清华是什么时候?"

  "那是大四的时候,"杨绛说。"我去清华借读。我的朋友为我办的手续,我去借读了半年。这是第一次进清华。然后我决定考清华的研究生。当年考是来不及了,我就找了个自认为轻松的活,一边当小学老师一边复习功课。也算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圆了清华梦。"

  考入清华不但圆了杨绛的学业梦,也找到了她的爱情。在清华杨绛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钱钟书,当时钱钟书正读大三。杨绛母亲为此跟自己的女儿开玩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线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在清华我读了两年,本来照规矩清华研究生毕业后要送出国留学。可是当时系里说清华外文系的学生不送。我听到这话后就决定提前毕业和钱先生一同出国。"

  "你的处女作也是在清华念书时发的吧?"

  "我当时选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课,大考的时候,我就交了一篇文章,叫《收脚印》。朱自清先生推荐给《文学季刊》发表了。这算是我的处女作吧!"

  "你当年和钱先生回国后好像是在清华任教吧?"

  "我们回国后,钱先生去了西南联大,我当时带着孩子去了上海。解放以后我和钱先生一起成了清华的教授。当时清华有一个老规距,夫妻两个不能同时做正教授,我只能是兼任教授。职称是教授,可是不能享受教授的待遇,不能拿教授的工资。按钟点算,一个钟头只拿几块钱。"

  不久,中国的第一次政治运动开始,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耳朵嫩,觉得"脱裤子"粗俗,便称之为"洗澡",相当于"洗脑筋"。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洗澡》就取材于这个时代。

  "当兼职教授很舒服,钱先生他们搞三反整天开会 ,我就躲着不参加。如果是教授开会我说我是家属;要是家属开会我说我是教授。我躲起来可以看很多书,预备功课。所以我写《洗澡》是具体而为的。"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 次年钱钟书和杨绛被调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55年北大文学所隶属中国社科院。 杨绛和钱钟书就这样离开了清华。

  "我最留恋的地方是清华,可是我再到清华时,清华完全变了。不久前清华送我一个匾,叫’寿与校同’。清华是1911年成立的,我是1911年出生的。"

  ● 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1949年时完全可以离开大陆的,为什么留下了呢?"

  "很奇怪,现在的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当时离开大陆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台湾,第二个是去香港,第三种选择去国外。我们当然不肯和一个不争气的统治者去台湾;香港是个商业码头,我们是文化人,不愿去。"

  "为什么不出国呢?"

  "我们的国家当时是弱国,受尽强国的欺凌。你们这一代是不知道,当时我们一年就有多少个国耻日。让我们去外国做二等公民当然不愿意。共产党来了我们没有恐惧感,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奢望,只想坐坐冷板凳。当时我们都年近半百了,就算是我们短命死了,就死在本国吧。"

  "当时外国聘请你们,你们都拒绝了?"

  "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我们,认为爱国是政客的口号。 政客的口号和我们老百姓的爱国心是两回事。我们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以出国为荣,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就送出国了,对这种现象有何评价?"

  "出国深造留学我不反对,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任何文化根基就出国,出国后就变成外国人了,就被异化了。我不赞成很小就把孩子送出国。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不比任何西方文化差。出国留学可以学习人家的技术,但不能丢了文化根基。我十分爱我们的文字,几千年中国的统一靠的就是汉字。你流浪到广东去了,听不懂他们的话,只要用汉字’告一个地状’,人家就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就可以回家。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好处。假如是拼音文字,一个村两头的读音都不一样,发音随着时间也变化。中国地域广大,可能都说同样的语音吗?"

  "现在台湾又搞了一套拼音来给汉字注音,你认为这会产生什么后果?"

  "越南和中国以前用同一种文字。越南成了法国殖民地之后,法国人首先灭了他们的文字,改为拼音。我们出国时在船上碰到一个越南人,他痛哭流涕地说本来我们同用一种文字,现在不同了。那个人姓吴,可是拼音一变就成了’鹅’了,我都不记得是什么声音了。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统一全国的保证,因为文字的统一保存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无论成吉思汗还是满清王朝,他们统治中国之后,都被中国文化同化了,这可以看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现在台湾搞的这一套完全是在搞分裂。汉字现在已有了繁体字和简体字之分了,如果注音方法再不一样,那就完了。我们要想统一祖国,统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

  "我十分理解您的爱国之情,可是国内历来的政治运动让你们吃了不少苦,现在后悔吗?"

  "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现在许多年轻人出国就是为了挣钱享受。活着为什么?挣钱,然后花钱,花钱又挣钱,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我们老一代有许多人活着不是为了挣钱,还有一种理想的追求。"

  "你已是九十高龄的人了,你是怎么看待生与死的?你怕死吗?"

  "生、老、病、死都不由自主。死,想必不会舒服。不过死完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我觉得有许多人也不一定怕死,只是怕死后寂寞,怕死后默默无闻,没人记得了。这个我不怕,我求之不得。死了就安静了。"

  (选自《东方》杂志2002-5期)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