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介绍佛教知识: 释迦牟尼传
送交者: 圆融 2008年02月14日15:56:35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zt 释 迦 牟 尼 传 引 言
人类需要宗教,因为宗教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人类需要信仰,因为信仰是人类生存的指针。佛教的核心是觉悟,自觉觉他,除烦恼痛苦。因此佛教不仅要求有戒、定,而且更要有智慧。戒、定、慧是修佛的不二法门。要知道什么是佛教,就必须知道创立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
 这本书旨在介绍佛教知识。作为一个现代有文化的公民,了解一些祖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是有必要的。宗教知识不是宗教信仰。无论你是否信仰这个宗教,对于宗教知识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尤其是佛教知识,它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佛教造像,十几年过去了,我本着一个画家的责任感,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我先后出版了《中华美术民俗》、《佛像造像法》,美术作品有《塔尔寺全景》、《弘一大师像》、《众香清阪图》、《喇嘛文化》等。但直到1997年春天,当我的专著《佛教造像法》完成,并向出版社交稿时,也没有把自己和佛教理论联系起来。因为佛教经典浩如烟海,佛智甚深微妙。不知为什么,有不少人告诫我说:不要去读大藏经吧!因为那是一生也读不完的。所以当我开始撰写此书时,心里的确没有底。首先释迦牟尼不是神话中杜撰出来的人物,他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文化名人,他几乎与中国的孔丘、希腊的毕达哥斯拉、赫莱克里特是同一时期的伟大学者。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奇迹,也是今天的困惑,因为真人的传记要比杜撰的神话要难写得多。其次《释迦牟尼传》有多种版本,公开发行的,内部发行的;外国人写的,中国人写的;出家人写的,文化人写的……所以人们对他并不陌生。把一位人们熟知的伟人从新的角度写出来,不能走别人的老路,却写得是同一个人,这无疑又是一个难题。
  再次,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笃信六道回,因缘生法,前世后世。在释尊说法度人的过程中免不了现神通,发祥光等等,在今人看来,似乎是神话,易因不理解而起各种见解。全写神通太离奇,不写回、因缘、神通又不是佛教,故须掌握一个“度”,有不同见解者只可当故事来看。此书动笔于1997年,完成于1998 年。不过在几年前就有成就此书的动议,那时是计划由他人写文字,由我来画连环画。当文字的任务终于落在我的身上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佛学老师们,没有他们教导,我将一事无成。
写作原则
一、情节主线:本书题为《释迦牟尼传》,笔者沿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主线描写:(一)释迦牟尼成佛之路:因地菩萨——降生——出家——成道——弘法——涅槃。(二)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普度众生的成佛之路:凡夫(六道众生)——修行——声闻思果——菩萨十地——成佛。
人们往往以为大藏经深奥玄妙,难以读懂,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赵朴初先生曾对笔者说:“《法华经》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所以,可写的东西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只能摘取极少的一部分提供给读者。
 二、翻译佛经,加工润色:这本书是真人的传记,所以笔者尽量不去杜撰发挥,而是根据诸多经典原文进行翻译,使其尽量贴近历史,具有可信性,有据可查。不过由于这本书乃是故事而非白话佛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又尽量使文章有可读性,多一点文学色彩。鱼和熊掌两者兼得是很困难的事,所以重点是翻译经典,次之,才是加工润色。这就需要查阅和读懂诸多佛经。所幸者是笔者过去已读过《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经典,并作了笔记,否则,用短短一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此书的。
笔者每读一部经需要以下的过程:(一)通过一至三遍,把句子念顺(因为大藏经没有标点,要想读懂,首先要断句);(二)细读一遍,以求理解,对于不能解释的专业名词通过查找辞典,把它们弄懂;(三)翻译经文,决定取舍,从精华中选择精华。为了把语言说的准确,有时还要翻看几种不同的译本。对于短经可以全部译出,对于长经,只有摘要、节选、综述。
  三、有疑问的情节不写入书中。比如“拈花微笑”,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佛教故事,但因大藏经中没有记载,而是出现于明代的《水月斋指月录》中,故略去不写。
  四、人名、地名、专用名词尽量统一:由于大藏经诸经的翻译年代和译者各不相同,故对于经中出现的每一个阿罗汉或凡夫的名字几乎都有几种,十几种不同的译法,比如: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有富楼那、弥罗多尼子、富娄那、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子(以上音译)、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以上意译)等不同译法。又如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等等,各经典中各有不同。在本书中,遂将各经典异称全部统一。仅这一件工作就用去了相当多的时间。
  五、解释名词:对于专用名词的解释是依靠了各种佛学辞典。有的名词查阅多种工具书仍解释不通的,则写入了自悟得境界。
  六、时间顺序:佛经没有年代的记载(当时印度没有记录时间的习惯),故所有时间概念都是“大约”。在陈兵教授的指导下,前后排列次序依照两个原则:(一)由释迦牟尼降生——至涅槃的顺序。(二)几部重要的经典讲授时间的先后,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成道后两周说,《妙法莲华(花)经》在涅槃前三个月说。总的顺序是:在说《华严经》以后,依次是:阿含部诸经(小乘,有部)、般若部诸经(大乘、空部)、净土诸经、《妙法莲花经》(亦空、亦有,总归佛乘)、《大般泥洹经》(即涅槃经,临终遗教,涅槃前一天一夜说)。
七、人物对话:本书人物对话较多,因为很多佛经都是释迦牟尼和诸弟子、大菩萨对话的记录,可以说是妙语连珠。本书中的对话尽量通俗化,但考虑到佛陀的神圣与庄严,所以对于俗人则用通俗语言,而对于“佛说”、“世尊说”则保留了部分佛教语言,如“善哉,善哉”等。
 本书成书后,大约有25万字,但为此所做的准备工作,如资料卡片、读经笔记等则超过百万言。为了对读者负责,每日翻查工具书约在50——80部次之多,有的名词虽然自己懂了,也要反复核对。有一次,一部经开头的数十个人名就查了两天多。所以其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书中字数,真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释迦牟尼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释迦牟尼不是盘古那样的造世主,也不是民间信仰中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大神。他是古印度(今为尼泊尔)的真人,他的出生年代虽然没有成文的记载,但大约可推算在公元前563年前后。古代的印度不断有外来民族的侵入,致使形成了许多民族、多人种的集居状况,从体质、相貌来分,可分为五类:1.委得人,最早在印度定居的民族。2.达罗维茶人, 5000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创建文明,皮肤暗黑,身体矮小,头发黑密而卷,颜面较长,鼻子阔平,黑眼睛。3.雅利安人,此族人形态与南欧人近似,体格健壮,高大,颜面方正,男子多须,鼻细高,黑眼睛。4.伊斯兰教人,身材高大,白皮肤,眼睛黑或灰色,多须髯,鼻子细长隆起。5.蒙古人,居住于西北印度,身材高大,鼻狭窄,黄皮肤,颇似伊朗人。另外还有各民族混血的一些种族。
  当时的印度大致分为四个等级森严的阶级,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婆罗门,他们是征服者的第一阶级,古印度的宗教徒,知识与文化把持在他们手里,高高在上捧持着一部《摩奴法典》,要其他阶级无条件地服从他们。
  刹帝利:王族和武士族,这是为了对内的统治和对外的抗御,而出现的武人种姓。由于武艺是世袭的,战士、将军都成为专职,继而形成类似于军人政权的专业种族。他们富有土地、财宝和无数的奴隶。依靠婆罗门的祭祀而祈求神的保佑。
 吠舍:相当于我国的农工商阶级。受婆罗门与刹帝利的双重压迫,连手普通教育资格都没有(所以当时印度的知识分子全部集中在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阶级中)。首陀罗:他们是被征服者,被认为是天生的奴隶,被称作“一生族”,其意思是指这些“奴隶”在回中是第一次做人,而前三者都被称作“再生人”。
  释迦牟尼生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出身于刹帝利释迦王族,贵为王子,却以他特有的方式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在他大彻大悟成为觉者以后,就以这种平等心度化了包括首陀罗奴隶的各阶层人民。他身为武艺超群的武士族,却并没有用杀伐、征讨的方式去统治社会,反而身穿一领袈裟,托钵乞食(当时的出家人不起伙做饭,而是乞食),把一切生命看得无比可贵而加以保护、感化,提倡和平共处。这在两千多年前,可谓是难能可贵、无比伟大的。因为我们知道,就在 100多年前,中国清宫中的皇帝还是踏在奴隶的背上登轿、上马的。
  本书将面向社会发行。假如通过此书能让读者了解释迦牟尼佛的一毫一发,一毛一渧,笔者将感到十分荣幸。敬请各位大蹈正。

二、本 生 篇
  早在佛教创立之前,古印度人便相信生死回和因果报应。人们在谈到世间传诵的故事时,往往会说这是某某前生、往世做了什么善业或恶业,来证明善恶有报、业力难违。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故事体裁——本生故事。
  佛教发源于印度,自然带有很多印度文化色彩,其中包括了善恶有报的回转世思想。佛本生,讲的是释迦牟尼过去无数劫生生世世的故事,人物众多,有美有丑;有的健壮美丽、有的盲目瘸腿;有国王、大臣、王子、王妃,也有英雄、盗贼、天神、鬼怪,有点像古代神话。故事感人,审美价值也很高,信不信却由你。 现代多数人相信人死去后,万事皆空,做为这个特定的“人”,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所以不少人为了“不白来一世”,便拼命地去掠夺和享受。而古代的先民们却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有的人相信有灵魂;有的人则怀疑有鬼神;还有的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会永远保佑全家。中国流传已久的大办丧十风俗,就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仍或多或少地相信祖灵说或灵魂说。总之,古代人和宗教人士相信人死以后,还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存在,可以升天,也可能入地狱。佛教的回说即建立在这种信仰上,但它不被称为灵魂,而是被称为神识、阿赖耶识、离开肉体之后是以一种气团、气场或肉眼看不清的发光体(或不发光)的形式存在,叫作“中阴”。这种“中阴身”带不走生前的财富,也带不走妻子儿女、房地产和存折,只能带走一样东西,这就是“业”。可以说中阴身如同一部精密高性能的电脑,使一个生命体多生多世以来,所作一切善业、恶业的信息库。所以佛教有句俗语:(人死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些“业”,就是一个生命体的中阴再次转世的依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就从此而来。佛教便依此理论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摆脱恶业的报应,只有两个方法:1.忏悔,忏悔过去无数世一切罪恶,下决心、发誓言,勇于实践,永远不再重犯。2.恭敬供养佛陀,极大限度地多做善事。佛本生的故事便由此展开。在此,由众多本生故市选择了几则,供读者参考。

舍身供暖——兔王本生
释迦牟尼的过去世曾为兔王,它和同类悠闲地居住在山林中。饿了,就吃野生瓜果;渴了就到清泉边饮水。兔王心地善良、慈悲,它告诉同类说:“大家要和睦相处,不要因为一棵草、一口水就你争我抢。咱们兔类本来就形体小,心量也小,如果不放大我们的心量,我们将转生为更小的动物,直到变成蚊子、苍蝇,到那时,要想出离畜生道就更没希望了。所以,我们要放大自己的心量,尽量容忍同类,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摆脱畜生道,而得到人形。”兔子兔孙们听了无不欢喜跳跃,大家相安无事。 和这群野兔同住一山的,有一位仙人,住在山洞里,也是饥食野果,渴饮山泉,独处修道,从来不放逸自己。他和小动物们友好相处,对它们慈悲爱护,有时还把自己采的果子留给动物分享。这位仙人诵经的嗓音非常悦耳、柔和优雅,像是清泉流水,又像丝弦乐曲,那些动物们听了都很快乐。兔王经常到山洞的旁边去听经,从来不知厌倦,并命兔子兔孙们用瓜果供养仙人。这样经过了好多年月。
  有一年冬天,山上特别寒冷,雪下得很厚,山上的果子也很难找到了。仙人准备下山,回到人烟稠密的地方去。兔王非常怀念他,看着他收拾自己的食钵和皮衣,便滴下泪来,说:“尊敬的先生,您要到哪里去呢?我真舍不得您走,往日天天相见,听您诵经竟忘记了自身的饥渴,心情怡悦,如子依父。您,您能不能留下来呢?”
  仙人说:“我还没有成佛,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组成我的肉体,很难耐住当前的寒冷。再说瓜果将尽,我也要为你们这些可爱的生命留一些,我可以到村庄或庙宇里过冬,向老百姓乞食,可你们不行。”
  兔王说:“我可以让我的眷属到各处去找果子来供养您,希望您哀怜众生,我们不听您念经,就感到生活毫无意义,我没有什么可供养您,宁愿以我的身体来供养。”
 仙人被感动了,便在雪中勉强拾得一点柴草,升起火来。兔王看那柴又湿又冷,不易起火,便举身跳入火中,火立即炽盛起来,温暖无比。兔王的神识便依献身的功德上升到兜率内院。仙人被兔王的高尚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从此辟谷不食,终于也使自己的神识升至兜率内院。
 当释迦牟尼成佛后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讲述这一故事时,说:“过去久远劫前的兔王就是我,那位仙人不久就成佛了,就是你们大家共同敬仰的燃灯古佛。”

安详忍辱——水牛王本生
  有一次释迦牟尼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聚在一处,他给弟子们讲述了一个水牛王的故事。
 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一个水牛王领着它的一群牛子牛孙亲属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它们徐缓地漫步,自由自在地吃草,饮水,心情安详平和。水牛王生得皮毛光亮,神采巍巍,在牛群中从来不以王者身份横行霸道,对那些老牛和小牛犊十分爱护,所以在它的眷属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有一只毛猴在草原上东奔西跳,碰上了水牛王,忌妒之心油然而生。毛猴想:“哎,真是太奇怪了,这个水牛王,皮毛比我光亮,形体也比我大。呀!乖乖,他还长着两个又长又硬的牛角。哼,看它那个得意劲,还领着一大群子子孙孙的。怎么我就单身毛猴,没人疼,没人问呢?我飞给它点颜色看。”毛猴月想越有气,便抓起碎石和土块向水牛王打去。水牛王心想:“这个小毛猴真可怜,它的忌妒心太强了。我虽然力气很大,却不能与它计较。为什么呢?每个生命体都在不断地造作善业或恶业。种了善因,会得善果;种了恶因,会得恶果。我如果发起怒来,就会造恶业,到那时,我会长时间流转在地狱、饿鬼、畜牲这三种恶道中。唉,随它去吧!我宁可忍耐疼痛、烦恼,也不能造作恶业。”想到这里,水牛王没有反抗,也没有叫喊,甚至连眼皮也没有抬,仍然悠然地吃草,安详雅步,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毛猴更生气了,心想:“好呀,我这么卖力气,累出一身汗,我都受不了啦,这个庞然大物居然不理我,气死我了!”它抓起石头、土块又向牛群中其他的水牛掷去,嘴里还不停地骂骂咧咧。其他的水牛看到自己的大王安详忍辱,便纷纷效仿,也不抬头,不反抗,不叫喊,依然漫步吃草。,在牛群的后面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毛猴看到机会来了,便向它发起进攻。小牛犊“呣”地叫了一声,本想冲过去把小毛猴撞翻,但它看到自己的父母、兄长都能忍辱,对挑衅者不理不睬,便也学着牛王的样子,柔顺地眨眨眼,抖掉身体的土,自去一边吃草去了。
 草原上有一位树身看到这一切,很为水牛王抱不平。便走过去对水牛王说:“依你这么大的身躯,巨大无比的力气,为什么对于毛猴的攻击不给予报复?你的一只角比毛猴的身体还长大,还击它不费吹灰之力。可你为什么默然忍受,是怕它吗?”
 水牛王说:“毛猴无端地忌恨我,必然也会如此这般地对待别人,因果不爽,它自会得到报应,我何必用它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
 不久,有几位婆罗门教的修行人从这里经过。小毛猴看到他们又忌妒起来,便抄起石头、土块劈头盖脸地打过去。修行的外道飞起一脚,小毛猴被踢出很远,当即毙命。
 释迦牟尼说:“想当初那个水牛王就是我的前生。那些忍辱的水牛群,就是学法的诸比丘(比丘是印度语音,其意是‘乞士’)。小牛犊和修行的外道(应称‘梵志’)现在都是佛教的在家居士。”

殒命无悔——忍辱仙人本生
 忍,忍辱,是佛教六种菩萨行为准则之一。这六大行为准则被称为“六度”,也叫“六波罗蜜”,后者是梵语的译音,意思是说,要想成佛,必须通过这六种考验(不是六次,而是经常、多生多世的六种考验),这六种行为规则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前五度组成一条完整的渡船,而智慧则是发动机,是舵,由它来操纵掌握推进前五度的实施。这“六度”的航船,就是将凡夫由苦海无边的此岸,渡到了脱生死、究竟成佛彼岸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不是事先给你准备好的,而是要通过自己多生多世、辗转无数劫,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心念造作善业,将这无量无数的善的基因注入自己的神识(佛教称为阿赖耶识)而造就出来的。所以应该说,这“六度航船”就带在你自己的身上,随神识而转生,到了一定程度,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便会顿悟成佛了。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前面讲的兔王施行的是布施独钟的“深施”——舍弃自己的生命(或体力)来供养修行人、供养佛;水牛王施行的是忍辱度。现在再进一步来谈忍辱度。
  忍,意为忍耐,安忍,就是忍辱。忍辱可以度脱瞋恨心。这种忍,不是强压怒火,不是流着眼泪而咬牙不语,而是通过开发智慧,了解宇宙间自然法则而化解瞋恨心。也就是说,不是强压起伏的心潮(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压抑会导致身体疾病),而是在大风大浪中心潮自然不起,安详平静,所以叫“安忍”。根据佛教的理论,可将忍分为很多种类:
  生忍和法忍
  生忍:能忍耐众生的迫害。即在受到他人的侮辱、恼害、打骂、讽刺时不生报复心,也不憎恨对方(注意,应该用法律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时,还是要主持正义,不可姑息养奸)。
  法忍: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比如瞋恨、忌妒、忧愁、担心、思念等,善于调理和修正,心里健康。并对寒、暑、风、雨、饥、渴、老、病、死等都能泰然处之,不产生恐惧,不产生情绪的波动。遇到称誉、夸奖、狂热、大喜、发菜、败家、失落等身心内外一切冲击,都能作到“我自岿(广州话读‘亏’,?注)然不动”。

  此外,大乘佛教又举出三十二种安忍,在此列举出来供读者参考:无贪(不仅指贪污,而是指对任何事物的贪婪)、不害、无惹恼、无瞋、无恨、无念、无诤(不仅是行为上部斗争,也包括语言中的布诤讼、不辩解)、不染欲境、能护自己和他人、顺菩提心、无分别心、不着生死、顺业果、身清净、口意清净、坚固不退、言说自在、无遍计、自觉圣智、将护彼意、修四梵行不随禅生、于人天乐得自在、相好圆满、梵音深妙、灭除诸恶、远离悭垢、除断忌妒、舍诸怨剐贼、近菩提粉、离诸不善、乐处寂静、获诸佛法。
  忍辱仙人本生在《金刚经》中曾经提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释迦牟尼于过去世曾转生过五百世,都作忍辱的修行人,有一生叫作羼(广州话读“灿”,?注)提波梨。那时印度的波罗捺国的国王歌利(又译迦梨)在位。这个国王是一个暴君,老百姓私下里把他称作“恶世无道王”、“斗诤王”。
 有一次他带着侍从和数百宫娥、侍女到山间的树林里玩耍,见到羼提波梨正端坐在草地上给五百弟子说法。歌利王的一个侍女看到忍辱仙人形象庄严,气质高雅,便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歌利王,走到草地上去听法。
  这可把那个无道的昏君气坏了,他忌恨心大发作,命手下侍从把忍辱仙人拿下,一刀一刀地肢解仙人的手、足、耳、鼻。羼提波梨没有叫一声苦,也没有仇恨和愤怒,他趁着一息尚存,对歌利王说:“大王,你杀我也罢,剐我也罢,我的心念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瞋恨心,你把我肢解后,我由四大元素结合的肉身就会损坏;如果我的身体会恢复原状的话,大王,你就知道我没有说假话了。”
  歌利王的忌妒心仍没有一丝减弱,他把那个听说法的侍女捆起让她看着几个侍臣肢解忍辱仙人,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节节割截的仙人身体很快地复原了,羼提波梨微笑着,头周围放着光辉。歌利王吓坏了,急忙双膝触地跪倒。羼提波梨说:“大王请起,也请放心,我决不会报复你。因为我没有分别心,没有‘你’与 ‘我’这两个概念的分别和对立。大王啊,我同情你,也理解你,将来我修炼成佛后,要用慧刀(或曰慧剑,不是武器的刀、剑,而是比喻智慧通达阔远,能破一切烦恼,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快刀斩乱麻’的比喻)斩断你的贪、瞋、痴三毒,使你从烦恼中获得解脱。”歌利王听了,声泪俱下,忏悔自己的罪恶,并用上好的食品、衣服供养仙人。
 据传说,羼提波梨就是释迦牟尼的前身,而歌利王和他的四个侍臣就是后世释迦牟尼最初接受的五位出家比丘。
......
http://www.htchi.com/viewthread.php?tid=57941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一个叫毛泽东的中国人
2007: 美国改革史话-终结奴隶制,共圆“美国
2006: 启功的恩师陈垣旧事
2006: 建设一个精神和心灵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