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好莱坞为何青睐华人导演李安
-《卧虎藏龙》为何能获奥斯卡十项提名
-东方电影文化如何征服好莱坞
-双重文化造就李安
作为一部全部用华语对白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在国际市场所获得的成功是出人意料的。据最新消息,该片已经超过了由奥斯卡影帝罗伯托.贝尼格尼主演的二战影片《美丽人生》,成为在北美市场上映的最卖座外语片。到目前为止《卧虎藏龙》在北美的票房收入已超过了6000万美元,在世界范围其票房已超过了1亿美元。
从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到奥斯卡金像奖10项提名,李安因《卧虎藏龙》在美国影坛受到的瞩目已超过所有华人导演,使其成为华人电影工作者中最大的一匹黑马。两年前,不关注电影的人根本不知道李安为何许人。而今天,李安也已成为内地媒介关注的大热点。
其实,李安是早该被内地观众认识的。李安能成为今天的李安,一切也并非偶然。
中等身材,剃着平头,一身黑色的西服使他看起来很文雅———这是我在1993年台湾金马奖颁奖晚会上首次见到李安。就在1993年12月4日这天晚上,李安的《喜宴》大获全胜,不仅获得8项提名,而且夺得包括最佳编剧(冯光远、李安)、最佳导演(李安)、最佳男配角(郎雄)、最佳女配角(归亚蕾)在内的5项金马奖。就在那段时间,李安还在台北的摄影棚里赶拍他的第3部电影《饮食男女》。《喜宴》的大获成功似乎并没有使他得意忘形,据说,他在颁奖会的当晚就回到了片场,所以人们在金马奖晚宴上根本寻不到他的踪影。
李安其人正如李安的电影一样,都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他于1954年出生于台北,19岁那年考进国立艺专,在校内曾经是舞台剧演员,1974年还曾获过话剧金鼎奖大专组最佳演员奖。第二年,他编导摄制了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1978年,李安移民美国,两年后获得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艺术学士学位。伊大毕业后,他进入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电影制作系研究所。4年后,李安摄制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得纽约大学学生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这部片长43分钟,采用同步录音拍摄的影片帮助李安获得了在美国发展的机会———美国大经纪人公司与李安签订了合作协约。在1985年到1987年的两年时间内,李安一直留在美国写剧本,同时也请美国作家帮助润色。偶尔,他也帮助别的导演写剧本。在美国长达10年的时间里,李安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并试图寻找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结合点来创作剧本,希望有机会拍摄出雅俗共赏的电影。东西文化的双重影响造就出一个独特的李安。
-在票房与个性间“推手”
1988年,李安回到他的出生地台北。在台湾中影公司,李安被视为继侯孝贤、杨德昌之后的第二拨儿新导演之一。1990年,台湾新闻局征集优秀剧本。为获得优秀剧本奖金,李安动手写了一个电影剧本《推手》。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导片的机会———台湾中影看中《推手》,决定采用包拍的方式,让李安吸取美国东岸独立拍片的经验,以包拍的方式拍摄《推手》。
《推手》以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出后,与美国媳妇玛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为主要内容,探讨了众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所共同面临的文化隔阂问题以及老一代与后一代人在情感上的危机。朱老先生最后离开了儿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馆洗碗打工,惟一能给他一点安慰的是一位从台湾来的陈老太。李安通过这两位老人对故土的怀恋,表达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种无法遏止的乡愁。
1991年,《推手》获得金马奖8项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外,该片还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由于《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获得导片机会,这就有了他的第二部影片《喜宴》。应该说《喜宴》是一部融合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的认识,最后认同于传统伦理观念的通俗剧,而它的制作方式完全是好莱坞式的。《推手》和《喜宴》两部影片的摄影师林良忠先生撰文说:“《喜宴》这部片子的技术水平绝对不输于好莱坞电影。可以说它是一部以好莱坞拍片方式拍出来的中国电影。”
李安的《喜宴》和他的《推手》两个剧本基本都是他在美期间创作的剧本,在风格上都采用“隐藏式风格”,即全片都以人物、冲突、情节为主,而其他的电影元素如灯光、音乐、美术、剪接都定位在辅佐前者的位置。这是一种迥异于台湾新电影,又很接近好莱坞的电影风格。而在新片的内涵上,《喜宴》和《推手》皆表现出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无助和渺小,以及最后对这种无助和渺小的事实的接受和认同。“《喜宴》是一个有关认同问题的喜剧。”李安说,“在台湾暧昧矛盾的历史中,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却人人三缄其口的课题。而《喜宴》把电影、文化、国家、家庭以至于个人的认同问题等全都交错在一起。”
-台湾影坛名利双收的黑马
“我所关心的,应该说是有关人性共通的问题。”李安不同意他的电影仅仅是拍给中产阶级看的,“例如家庭、传统,这不仅仅是中产阶级所关心的问题。尤其当我们将这些问题放到异地去表现时,我相信这会是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喜宴》从柏林电影节捧回金熊,又从美国电影市场获得远高于美国其他电影的票房利润,证明了李安在题材选择上非凡的眼光。
因为有了《喜宴》,台湾电影第一次进入了美国的商业发行网。在美国上映的19周时间内,《喜宴》的票房收入超过630万美元,加上在台湾上映时的1.3亿台币,《喜宴》早已为投资者盈利,更何况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版权费没计算在内。在此前的柏林电影节上,《喜宴》和内地的《香魂女》并列获得金熊奖。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喜宴》又连续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喜宴》使台湾电影在世界影坛名利双收,李安也自然成为台湾影坛的一匹黑马。
《推手》和《喜宴》之后的李安,在大众的心目中一时成为专拍移民题材的导演。本以为他会照着移民题材一路拍下去,可他却转向拍了部专门表现人的食欲和情欲的电影《饮食男女》。“《饮食男女》主要是讲一个家庭的聚散,和我前两部电影有一贯的主题,讲叙的是一个家庭解体和重新结构的过程。”李安说,“虽然过程中有些伤感,不过却是用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对前两部作品而言,中西文化的冲突是它的背景色彩,而这次说的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前两部影片比较来看,在文化上是不一样的东西。但在主题上与我所关切的家庭问题和新旧冲突是一致的。”
由于有《推手》和《喜宴》的成功,《饮食男女》在1994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备受瞩目。在戛纳电影节最受重视的“导演双周”栏目中,《饮食男女》成为电影观众非看不可的热门电影。在《饮食男女》里,李安的电影风格逐渐成熟,并且更加温润饱满,成为国语片近年来少见的优质通俗作品。
-美国电影史上刮起“冰风暴”
当《喜宴》在美国上映之后,当时已经看过艾玛汤普逊的《理性与感性》剧本、并且决定接手这部电影的制作人LindsayDora正在为寻找适当的拍摄导演而苦恼不已。有一天,她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去看了李安的《喜宴》,立刻被他的有趣和浪漫所吸引,向李安的经纪人呈上《理性与感性》的剧本。两个星期后,李安对他们说:“我要让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们的心,他们得花上两个月的时间才能痊愈。”就这样,李安走入美国电影市场,开始了他精彩的创作历程。与同在好莱坞闯荡的其他华人同行不同,李安并没有靠拳脚和动作上的功夫来拓展其海外的电影事业。他的电影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艺术性很强,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也非常出色。
《理性与感性》推出之后在美国的反应极好,并在1995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7项提名,其中包括年度最佳影片。尽管最后只拿到1个改编剧本奖,但是作为一位台湾导演在美国的首部作品就能得到这样的成绩,已经可以算是传奇了。
1997年,李安完成了他到目前为止在影评人中口碑最好的一部李安电影《冰风暴》。这部影片为李安奠定了他在美国电影界的一席之地。这是他首次尝试沉重的主题,以苦乐参半又不失风趣的眼光,检视一个七十年代家庭的美国大梦。这部影片的结构严谨,气氛凝重,整个情节发展含蓄地包围着那个年代的种种矛盾与不安,从家庭内外崩解去看大环境给人的无力感,最后以一个充满象征性的冰风暴做结尾,里面涵盖的饱满情绪真可谓余韵不绝,那给人的感动是会从内心深处缓缓涌出、久久不止的。这应该是李安描写家庭的极致之作。对于这部电影的背景,李安说:“1973年是美国最尴尬的一年:有尼克松、有保守的中产阶级、越战确定挫败、经济上停滞膨胀,还有能源危机。然而尴尬可以是一种深刻而具启迪性的经验。”
《冰风暴》巩固了他和“好机器”(GoodMachine)的制作人詹姆斯.夏慕斯(JamesSchamas)的良好合作关系。接下来李安就开始拍摄《与魔鬼共骑》,把触角伸向具有相当难度的美国南北战争。当然,在李安眼里的战争,还是以家庭、人际关系为基调的。这部电影描述几个青年在战争前后的成长历程,从人际关系里看战争,节奏徐缓动人,曾被美国影评人喻之为“史上最好的南北战争电影”。
-李安靠什么征服西方观众
在此之后,李安跳出华语电影范畴,在成功执导《理性与感性》和《冰风暴》之后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导演。
“《卧虎藏龙》是我首次来到内地拍摄的电影,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实现的梦想———置身于中华大地,得地利人和之优势,拍一部用心于传统文化与感情的武侠片”,李安说。
实际上,他学生时代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看武侠小说。看得痴迷,以至于常常耽误功课。借助内地电影人的合作和支持,以他此前已经在好莱坞获得的影响作为经济基础,李安得以实现他的另一个电影梦想: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个曲折动人的悲情故事,将唯美的画面和飘逸的武打结合,推出一部新派武侠电影。
《卧虎藏龙》的问世,不仅成就了李安的武侠梦,同时也帮助他走出了情感伦理片的局限,赢得一片新的天空。
对于《卧虎藏龙》在西方受到的超常礼遇,国内不少人都很不解:为什么美国人会如此喜欢这样一部武侠电影?李安靠什么征服西方观众?
实际上,李安之所以能被西方接受,其一在于他的创作观念;其二在于他的作品特色;其三在于他的操作方式。
从创作观念上说,李安是最熟悉好莱坞制片体制的导演,也了解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同时他时时都忘不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他的创作源泉,真所谓知己知彼,用西方观众习惯的、喜欢的方式来包装一个东方化的故事,在好莱坞严格的制片控制中实现自我理想。
就《卧虎藏龙》本身而言,虽在剧作上有不少缺陷,但其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其精心构造的传统中国韵味、江南的灵秀与沙漠的雄浑、美如舞蹈的武打使片子整体气氛显得质朴而悠远,如梦如幻,却又不浮夸。周润发和杨紫琼以大家风范折服观众,章子怡所饰的玉蛟龙轻灵、飘逸,向观众散发着一股可爱的气息。在镜头与镜头的剪辑、场面与场面的调度中,李安表现出了大师的气度,该收敛处,绝不恣肆张扬,隐忍的平缓节奏中却包裹着几欲喷薄而出的激情。影片中饱含着浓厚的侠义精神和深沉的人生哲理,所表现的绝不是眼下一般武打片里那种简单的善恶斗争,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让人看后回味无穷……这都是以往的中国武打片中所没有过的。难怪该片能深深抓住美国观众与影评人士的心。
从操作方式上来说,《卧虎藏龙》的美资背景和国际包装方式也是其打入奥斯卡的内因和奥秘。正如该片作曲谭盾所说:“李安是成功的,我认为他是最懂得如何打动西方,尤其是美国观众心理的人。我们国内的许多大牌导演在这方面远远不及李安。东方的文化向西方传播,如果没有一个可以为西方观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是很难的。《卧虎藏龙》一个是在画面的运用上,一个是在人物关系的建构上,都非常符合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尤其是英文字幕,实在太能打动西方人了。如果你既懂中文,又懂英文,你会留意到,许多地方是不一样的,英文更煽情。”
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东方,也懂得西方。他用东方的文化吸引西方,用西方的包装和科技来征服东方……他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自由地游走,越来越游刃有余。在当前的华人影圈,李安拥有一个最好的创作境界。(李尔葳)
李安简历
中国台湾影视导演、编剧。祖籍江西,生于台湾屏东潮州。1975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1976年和1998年拍摄了两部8毫米电影《星期六下午的懒散》、《陈勤的一天》。曾获台湾话剧比赛大专组最佳男演员奖。1978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伊利诺斯大学与纽约大学,专修戏剧导演与电影制作。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拍摄了16毫米电影《追打》(1980年)、《我爱中国菜》(1981年)、《棒艺术家》(1981年)等。1982年拍摄《荫凉湖畔》,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参加台湾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获金穗奖最佳短故事片奖。1984年完成毕业作品《分界线》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并获电影硕士学位,毕业后留美开拓电影事业。
主要电影作品
《推手》(1991年)、《喜宴》(1993年)、《饮食男女》(1994年)、《理性与感性》(1995年)、《冰风暴》(1997年)、《与魔鬼共骑》(1999年)、《卧虎藏龙》(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