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头游记:兰里古堡---卑诗(BC省)的摇篮(2)
牢头
---2009-7-5
兰里古堡(Fort Langley)位于兰里市西北部菲沙河畔的一个小镇上。行车路线是:沿1号高速东向至58号出口下到200 Street北向,不到10米右转至88AV东向,直行至Glover Road左转(路旁有指示牌),然后不远就到达了古堡小镇。
千万不要以为兰里古堡是欧洲那种被老贵族盘踞几百年的堡垒,外形高大雄伟内里常藏阴谋龌龊的那种。实际上,欧洲人往北美殖民的时期还来不及浪漫,都是血雨腥风直截了当,古堡不过就是十九世纪哈得森湾公司(The Hudson’s Bay Company)的一个贸易补给站和商铺,因此它更多地象一个集市,不过就是几幢木屋。该古堡始建于1827年,几经沧桑,现在存留的原迹仅有当年的货仓,其余都是后来重建的,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风貌,总面积却比原来的小。看门口的图片介绍,古堡里边是油烟斑驳的围墙和几间小木屋,昏暗的室内陈设和用具,穿着传统服侍的表演者,。。。再一看门票要好几块钱一张,犹豫了半晌,觉得还是省这几块钱等会喝咖啡吧,遂毅然掉头走了,还是俗人哪,嘿嘿。
进入兰里堡小镇的第1眼,你就能看到小镇的标志---桥头堡。桥头为啥都有个堡呢?原来是保安用的,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看儿子玩电子游戏,很多桥头堡的故事,到了侵华日本鬼子手里就成了炮楼。只是西人有本事化干戈为玉帛,居然把战争的工具演化成了旅游景点。你要是有思古之幽情,就能看到历史仿佛在你面前忽悠:当年牧猎于这一带的印第安原住民,河边捕鱼捉蟹,秋冬打狸剥皮,日子本来简单满足。后来文明发达的白人闻腥而至,代表者如大贸易商哈德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在1827年创立了兰里堡贸易站,西岸的白人殖民时期亦从此开始。英殖民者以英国制造的毛毯与铁器,向原住民交换水狸(Beaver,又叫河狸)、黑熊与野狼的皮毛。当时所有货物中最抢手的是水狸皮。它的特点是不仅细腻保温,还雨雪不沾,在当时欧洲市场的最终交易价超过了黄金。在司格特、库伯等人的小说里,能看到十八十九世纪西方上流社会的优雅女士的帽子,没考证过,估计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被沃伦茨基惊艳,戴的也是这顶帽子。据说,有“河狸之战”之称的英法7年战争,争夺河狸皮的贸易权是战争的起因之一。看来男人们英勇牺牲了半天,不过是为了女人头顶的一领皮帽子,嘿嘿。
兰里堡不但保留了许多百年前的建筑和后来重建的仿古建筑,还是一个出名的古董集散地,很多人都会专门来这里淘宝。小镇颇小,横竖几条街的规模。可是用王福贵的江浙口音,称得上“小层故司多”。两旁的商店以咖啡店、艺术品店和古董店为主,很多店面拿鲜花和工艺品做点缀,想弄出点英国的味道。社区中心有时会办古董节。这里的古董并非锈迹斑斑的千年古物,而是一些有点老旧的工艺品、器皿等,您要是有一间westminster式的老屋,漫不经心地精心点缀几笔,肯定能压住墩子大厅里的丁兆光。
这还是一个充满小资情调和风格的小镇,逛累了, 到「Coffee & Cones」咖啡吧来杯道地英式咖啡。旅游信息上说,这家店在冬天歇业, 其它季节来这里的话, 别忘了点一客著名的Fraser Valley Coast Mountain Dairy冰淇淋, 24种不同的口味, 容易挑花了眼。
午餐则建议到位于镇府大楼附近的两家餐厅:Planet Java或Edwards on Glover。前者标榜的是美国50年代的装潢设计, 鲜明的红色给店内式各样款式可乐壮大了不少声势。此时对面的Edwards on Glover则显得安静典雅起来, 其实如果没注意到店内有人在用餐的话, Edwards on Glover会让人误以为只是一般的民居。来到Edwards on Glover就得尝尝Mushroom Cape, 这道菜就是起士蘑菇蟹肉, 有香浓的起士, 佐以青葱, 加上一种用奶油, 蛋黄, 柠檬汁所混合的调味酱, 非常的美味。
每年7月1日加拿大国庆日这天,在兰里堡国家古迹遗址,都有免费且适合全家畅游的十九世纪风味庆祝活动。除了音乐演奏、舞蹈表演、乘印地安独木舟外,还有身着古装的老“哈得逊湾公司”人员为游客讲解兰里堡的历史变迁。
图1,2,3,4,桥头堡和古堡入口处
(图3为zt)
图5,古堡外墙
6,古堡入口的展览大厅:
7,当年的贸易地图
8,9,红火的铁匠铺和箍桶匠在表演,酷吧?(此图系zt)
10,河狸皮和当年的发货包装箱,据说价值不亚于一箱金子啊。
11,为了暧昧地沾湿了的裤子(图片见此文的第1集),无奈上了一趟茅房。这儿的厕所设计师估计懂北方中文,看看他的设计,名副其实的“茅房”。
12,13,14,英法7年战争,就为了抢女人的皮帽子,不过比《血色浪漫》里的抢军帽还是浪漫些吧?呵呵(图是ZT的)
15,得胜班师回朝:
16图,小镇特色之一:古董店
兰里堡的铁路,也是当年为扩大贸易从发达的东岸一直修过来的,因为是最苦最累的活,还极其危险,当时的白人和其他人种没人肯干,他们想到了华工,连蒙带骗从中国引进了大批华人。据说,每一条枕木下边都埋着一个华工的尸体。。。N年后铁路修通了,国会即通过了排华法,华人再想移民加拿大,每人需交500元人头税(当时一栋独立屋的价钱)。
17,模拟古迹:兰里堡火车站售票处。
18,模拟古迹:监工坐的小车?
19,李玉和和他的宝贝号志灯,注意了一下,左手没戴蓝手套,假的。
20,色有点衰的检票员
21,模拟当年的场景:齐头并进
22,当年人工板道岔,很少有撞车事故
23,--27,小资古镇的街边景色
28,白宫时装店,上次在“西4街”也看到了:
29,帽子店,没找到河狸皮的,估计现在不流行了:
30,这间教堂是当地名胜
兰里的另一特色是红莓(cranberry),保健品名称叫“越蔓桔”。每年在10月中旬开始收获,景色壮观。不过现在才7月,所以没看到。不知道到时候我也没有空再去看看。从网上找了有关资料和图片,一起贴在最后吧。红莓收获的季节很忙,有时候从早上8点,一直要干到深夜。时节进入深秋,气候转冷,果子留在地里受冻,里面的水分会流失,所以要抓紧时间收割上来。我知道很多农活都是由印度人承包的,可是每年来这里看,都只见包头老大爷在干活,问了才知道,Green House(玻璃暖房)里,那些种番茄,黄瓜,辣椒的,工钱出的高,很多人都到那里去了。相比之下,这里的农活招不到人,所以这又累又冷又湿的活,只有让老印大爷出马了。
这小红莓的果子长在贴近地表的枝叶里,每次收割都要在田里放水,将果子打下来,浮在水面上,然后用塑料板子做包围圈,将果子送上传送带,装大木箱里再去清洗,包装,冷藏。田地收割完毕,他们还要做很多整理的工作,到明年初夏,会用飞机喷洒肥料,这里有186英亩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