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会哭的血--读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zt)
送交者: 小紫 2002年03月21日16:14:53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会哭的血--读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也许,这是一本迟来的书。某种意义上,徐坤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早该在几年前就问世,的确,环顾四周,似乎找不到另一个十年前已经声名鹊起,却一直不曾发表其长篇小说的作家。然而,读完《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以后我竟生出这样的感受——不论对徐坤自己还是喜欢她作品的读者们来说,几年的延缓与等待,不光值得,也许是必要的。

我要说,掀开第一页之前,我是抱着一种习惯性的意识,来接受和面对这部作品。我预期会看到一如既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徐坤,以为这将是那种由王蒙命名的“虽系女流,实属大侃”的招牌式风格的又一次发扬光大……结果我却发现,在一位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作家面前,上述想象显得多么贫瘠和笨拙。

毋庸置疑,《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开启了徐坤小说写作的一个新阶段。在大约五年的蛰伏和蜕变之后,她离开了《先锋》,离开了《鸟粪》,也离开了《厨房》。我不使用“告别”的字眼,这里面没有转向抑或自我否定,而是朝前走着与去了;于是离开。而其中真正的动力,我以为不是观念、精神、性情,主要也不是写作的技巧或经验,是生活——血肉的、质感的、硬实的、难以轻谑的生活。

了解她旧往风格的人,无法不惊诧于《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所呈现的非同一般的感性的笔触:记忆、回想、触摸、心语、感喟、摹叙……她的小说何曾有过这样的面貌,何曾有过这样的写法?预先作了充分准备的我,振作精神、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防范着她众所周知的狡黠、圈套、暗讽甚至苛毒,结果却没了着落。个人的机锋失亡了,代之而来,是柔软然而骨子里锋利莫比的生活之流,无声地、悄然地从时间、空间穿过,从意志、性格、欲望、骨骼、肌肉、毛发等无形或有形的生命体的存在物中间穿过,宣示着虚惘莫名却如铁般坚实的真实。先前的徐坤或许令人难以招架、丢盔弃甲、遮颜而逃,那不过只是一种可怜的自尊心的损失,而在《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里,我感觉到的却是张皇、无奈、悲凉甚至恐惧,是某个空前强大的巨兽对渺小的个人的挤搡、戏狎和讥笑。

人们爱恋着,可怎么样了呢?

人们奋斗着,可怎么样了呢?

人们快乐着,可怎么样了呢?

人们背叛着,可怎么样了呢?

我无意提及《红楼梦》,却不能不引用它的四句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引用的意图,绝非以其穿凿徐坤的创作动机,只是我自己确确实实生出了类似的感悟。有几处,读得心中空荡荡,几至落泪。

在我,坦白地说,这是读徐坤小说从不曾有的体验。都说女性的文学是以血写就的,这说法置诸徐坤以往的作品,并不妥切——以我看来那时的徐坤主要是以一种智性的光芒耀人眼目——而此刻,在《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里,我才真正看到了她笔尖中流淌出的是血。并且,不是肉身之血,是心田之血。前者,近年不少的女性“作家”已经展示得太多,以致有些污秽,后者却没有真正地在中国的文学中灌注。我想,原因也许是她们尚未尝到心灵流血的滋味,抑或心灵虽然受了伤害却已无血可淌。眼下,透过《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我们终于知道徐坤是尝到了这个滋味的(其自传意味十分显然,而且她本人也未拟掩饰),知道了这几年她没有写小说,原来是捧着受伤的心灵,一个人在那里舐血自疗。

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是徐坤的杜鹃啼血之作,我以为当不为过。但也不完全如此悲惨。有时我会想到,写作对于一个真正的好的女性作家,其实有着孕育一样的功能——流血、创伤、分娩,是伤是痛,却同时也是生命的转换和延续。写出《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的徐坤,似乎就经历了这样一番历程:让心头伤处的血,流到文字中去了,流到毛榛、陈米松、庞大固埃、汪新荃这些人物身上以及他们的故事中,进而又再铸了一个艺术的自我。你看它的语言,它的韵质,它的叙述文体,难道不处处有一种新生的气象?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