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诗中练句时借代和化典手法的快速入门】 |
送交者: 懒得正经 2016年03月18日21:09:32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
【唐诗格律诗中练句时借代和化典手法的快速入门】
唐诗格律诗的创作中所具有的三个要素:择律、立意、和练句,经常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就象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区别。 李白作诗,往往兴情所致一气呵成,因为他是诗仙,靠得是天赋。杜甫作诗,总是字䤁句酙,反复推敲,因为他是巨匠,凭得是功力。李白这种世间少有的诗才,我们凡人只能望其项背,不可学的。而杜甫的匠气,我们还是可以努力模仿慢慢积累的。练句,就是这种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练句,不仅仅包括对句子的提练,还包括练词练字,就是对诗中的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字都进行提练。所以它牵涉到句法语义修辞用典等等许许多多的方面,有很多很多的专门著作来讨论。这里,我们只谈唐诗格律诗中练句时比较常见的两种手法:借代与化典。 借代是一种修辞格。说穿了就是以此代彼、以点代面、以局部代整体、从小见大、以管窥豹,包括各种想象和比方,明喻暗喻等等各种比喻。 化典也是一种修辞格,就是运用典故,包括各种古今中外的故事、事件、传闻等等来入诗。 借代和化典是作格律诗时最经常被用到的手法。为什么?因为格律诗一方面限于严格的篇幅,另一方面又必须表现最强烈最深刻最美好最复杂最新奇的内容,就只能采用以小博大的手法。而借代和用典是达到这一作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比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把对初入关满清鞑子野蛮不开化的鄙视、从而对其治理天下的正统性的挑战和质询,又是何等的铿镪有力。此诗的分量在清庭㦑然首开文字狱之先河,満门抄斩作者的事件中,可见一斑。又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谓是人生中一种普遍的感叹,这种比喻,多么简明,多么贴切,而又隽永深刻。 其实,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格律诗中处处是借代。在启承转合的开篇上,怎么入手写第一句?假如象作画时已胸有成竹,整个诗的意境已经有了,怎么把心中的景象用一句两句先合盘托出?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取舍,只能挑出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物和意思,以部分代表全体,进行表达。比如,想表达游览了海边一座古老灯塔后的感想,可以挑选低漫的云雾、辽阔的大海,崚峋的石崖,和古塔本身来描述现场背景:云低水远绕危岬,老塔百年守岫崖。然后又从灯塔的青光,联想到它所指引的通向遥远的海路:一盏青辉接海路。最后在前面几句的铺垫和烘托下,引出作者的感叹:人生无处不天涯。表达出,在这么人迹罕至的海角,都有上百年以来一直孤独矗立着的灯塔,看着海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驶向辽远的前方,人生其实到哪里都能遇到如此一样的天涯啊: 云低水远绕危岬,老塔百年守岫崖。 一盏青辉接海路,人生无处不天涯。 再举个化典的例子。 【去国怀乡】七绝 · 沐三蕃海滩风 - 西风冽冽似寒秋,万里涛声眼底收。 梦绕依稀桑梓路,海天尽处是神州。 这两句:梦绕依稀桑梓路,海天尽处是神州。是说站在加州三蕃市的海滩上,感叹着通向故乡的道路,却远在大洋彼岸。用的典故出自于宋代张元干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以及宋·范仲淹《登岳阳楼》:去国怀乡…满目肃然。 用典可以增加诗歌典雅的程度,但要注意不能用得太多太滥,另外要特别注意要化典。用典照搬就等于失败,必须化而用之,就象上面两句那样。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5: | 英国皇家芭蕾 蓝鸟/公主 入场2006 | |
2014: | 美国最轻松大学VS最辛苦大学 | |
2013: | 加拿大学医有多难?加拿大人不熟悉的美 | |
2013: | 乔磊:美国人如何看中国第一夫人(组图) | |
2012: | 早春二月下佛州_NASA 肯尼迪航天中心之 | |
2011: | 远离尘嚣的严家祺呼吁全球救日本(组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