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朱令被投毒案关键人物语料分析之孙维篇
送交者: 子路其 2006年01月12日15:47:08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本来手头还有几篇论文,只是想偶尔在回帖中发表一下个人看法,然而近几天一些混淆视
听的说法充斥杂谈,正如某人所说,“令人发指”。本人专业是语言学,这在某贴的回帖
中谈到过。常常做一些个人语汇分析,主要是针对名著的,即从作者的用词及句式习惯,
方言特点等等诸方面入手,通过对使用频率的统计来达到研究目的,广泛应用于判断作者
真实态度,语言目的,以及真本伪本的鉴定等方面,如《红楼梦》续本的判定,包括第64
回是否为曹雪芹所写等等。
  所谓个人语汇,即一个人建立在方言背景之上的词汇范围和句式习惯,每个人的个人
语汇都不同,因为语言反映思维,个体差异造成了每个人的语言特点不同。落实在书面上
,某方面或可称为“文风”,譬如鲁迅的散文和朱自清的散文,即便是没看过的人,也很
容易判断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我们还可以从作者的行文判断作者的真实意图,这需要从作者对词语的遴选和句式的
安排来分析;充分的语料还可以反映作者的知识水平、逻辑能力、方言背景等等。
  能够证实为孙维语料的全部素材来自于ID“孙维声明”所发表的帖子《 孙维的声明
--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一文中,字符数为8236(不包括题目),语料充分
程度一般,只能对文本进行一些本体分析探求作者的行文意图。由于本文属于正式文体,
措辞比较严谨,能够反映作者态度的程度副词以及形容词比较少,所以侧重于分析句段安
排以及句意(主要是暗含意及引申意),以及由于句间结构造成的句外意义等等。由于本
人时间精力问题,将不进行数据统计,援引之处不一一标明,敬请读者自行查看原文。
  1、措辞(主要是反映作者态度的副词、形容词、连词等)
  本文为正式文体,措辞严谨,极少使用带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等)的词语(
集中在动、形两大词类),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态度客观的印象。然而在涉及到人物遭遇
和态度时,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作者频繁使用一些表示重复、频率的副词,如“也”,例句:“我非常同情朱
令和他的家人,也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希望帮助朱令”;“我也曾和其他同学一起
参加了一些挽救朱令生命的活动。”
  范围副词“共同”、“都”,如“这是被冤屈者的共同悲哀!”“我和家人都劝阻了
。”“我和同宿舍、班里、系里以及文艺社团的很多人都被问询过”,等等。
  除了有强调的作用,还自然地扩大了己方立场的战线,引起读者的共鸣。
  (2)作者用了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动词和表示感情的形容词,如“震惊”
、“愤怒”、“气愤”、“激烈”等等,但是上述词语的搭配对象都是“大众”、“网友
”和“朋友”,对作者自身,全文只用过两个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动词是“无奈”和
“着急”,在行文的最后,也只是说“如此不负责任地蓄意造谣中伤动机令人不解”,即
便“不解”,也用了泛指而非特指。
  (3)作者选用了一些表示语气的副词如“竟然”,以及插入语“没想到”等,凸显
了自己的不知情和无辜,以及并没有主动干预此事。
  (4)作者大量使用泛指和任指以及群指,规避自己直接面对问题。任指和群指的暗
示性非常强,在文章中能够最快地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3)连词涉及到句式句意,将在后面一并分析。
  
  从整体的用词分析,作者确实非常“克制”,也很冷静,而不明情况的网友“愤怒”
,了解情况的朋友“气愤”,而且生动地为读者描述了“急需”破案的公安局的卤莽,和
急于维护形象的清华的无理,特别是清华领导用了“要么……要么……”这种必选句式和
“绝对”这种同时表示程度和语气的副词,更加让我们同情和担心作者的遭遇。
  2、句式
  全文一般使用陈述句,句式比较平稳,陈述句比起疑问和感叹更为客观。并且由此可
知,作者确实是非常理智平静的,因为急于为自己辩解的人通常会大量采用感叹句或者反
问句。
  作者擅长采用一些因果句式暗示读者进行逻辑推导,例如文章的第一句“1994年我的
同学朱令铊中毒,且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致残,震惊中外。”成功地回避了敏感字眼“投
毒”,但是在这里是一处败笔,因为没有联系现实的声明背景,容易给人不诚恳之感,授
人以柄。
  比较好的例句有:“朱令94年底中毒,由于医院误诊耽误半年,95年4月确诊铊中毒
,至97年毕业前夕一直没有破案,应该说是错过了破案的最好时机。”作者用了表示原因
的连词“由于”,读者在不知不觉地阅读中把耽误破案的原因理解为“医院延误治疗”,
作者也成功地回避了“两年没有继续破案受到了什么阻挠”的敏感问题。
  这样的句子还有“可以想象公安当时一定面临巨大的破案压力,他们希望尽快抓到凶
手,对上级领导和朱令家人能有个交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朱令中毒两年多公安机关一直
没什么动静却突然在1997年4月2日对我进行突击讯问。”这句话非常好,作者甚至没有用
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就成功说明了自己接受“讯问”(不是“审问”)的原因来自
于某种“压力”,而这种压力的来源和朱令的家庭有直接关系。
  “由于知道朱令家人早在97年上半年就上书国家领导人,不得已我们才于98年1月
也给高层领导写信反映情况,说明:我们只是恳请有关单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尽快依法办案,决不是要求法外施恩。”这句因果关系句也非常的好,因为作者“不得
已”上书高层领导,不是因为自己被冤枉,而是朱令家先上书国家领导人,这句话可以说
一石三鸟:第一,再次说明朱令家给某方面压力,从而使自己冤屈;第二,解释了所谓的
“黑幕说”,同时暗示朱令家也有能力与高层对话;第三,唤起读者同情,受害者的形象
跃然纸上。
  好的例句还有很多,不能一一例举。由于我们都知道作者是清华大学的理科高才生,
逻辑应该是非常严密的,但是却在一些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句子里使用了一些表示因果关系
的连词,进行句意暗示;又刻意模糊了一些本来构成因果联系的句子,对于一个问心无愧
的人来说似乎“令人不解”。
3、句义
  主要是暗示以及引申义。由于关于句外意义的分析主观性比较大,必须联系作者的态
度和背景,所以我在这里仅举一例,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阅读体会。
  例句:“我和朱令没有任何过节,但确实和另外的舍友们更亲密,主要是因为朱令交
游广泛,社会活动非常多,又是校文艺社团的积极分子,在社团的时间多,在宿舍的时间
少,即使是在朱令第一次生病后返校期间也仍然每天去文艺社团的宿舍楼煎药。”
  非常明显,作者至少说明了2点:和朱令不是很亲密,和之前网上传言是“好朋友”
不甚相符;朱令在宿舍的时间非常少,作者一次也没有明确说过朱令不是在宿舍中毒,但
是在文章中或是暗示,或是提出怀疑,非常的有分寸,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网友的质
疑;对于第2次中毒(如果存在的话)是否在宿舍,也是非常有利的否定。
  而且之所以和别的舍友更亲密,“主要是因为朱令交游广泛”,而不是作者自身性格
具有选择性的问题,间接证明了作者“性格直爽”,好相处。
  败笔:“1997年4月2日那天,公安问到我的家庭成员,我只说了父、母、哥哥,再问
其他人时,我只说爷爷奶奶已经去世,连名字都没提。”这句话在解释所谓“黑幕论”的
一段中,言下之意是公安局不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但是这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太不相符,
且不说在此两年前公安局是否知道,如果已经把某人列为嫌疑人,除非是即时抓捕,否则
不会对嫌疑人不进行背景了解。从笔者的角度看,作者在这里可能是想间接否认自己在之
前两年搁浅的案件调查中负有某种责任或者起了某种作用,所以还特别申明了具体日期,
但是作者打这个时间差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在警察第一次调查此事和孙的爷爷去世是有
时间距离的,作者故意模糊两次调查反而容易留下漏洞。
  4、整体布局的详略安排
  很多人只知道详略安排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其实这跟作者意图也有很大的关系。什么
方面想让读者多知道一点,什么地方想让读者少知道一点,都非常影响读者的判断。比如
说《水浒传》一书中对潘金莲的日常生活和悲惨经历描写得非常少,对她如何勾引武松倒
是大加描写,所以初读水浒之人对潘金莲无不嗤之以鼻。但是在现代的很多影视作品中,
加重了对潘生活以及经历各方面的描述,这实际上在客观上拉近了观众和人物的距离,容
易对其产生同情心。
  在《声明》一文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者虽然说“对牵涉到的单位和
部门,我不可能完全规避,实属无奈”,但是其实有些细节是不必要的。比如说“公安十
四处”,和“校党委、校办及系领导等再次在校招待所(丙所)接待我们”,后面甚至还
细致到了丙所,其实这些细节对于描述事情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作者却写得非常详细。
  包括作者和学校为了毕业证的事情斗争、还有接受审问的整个过程,时间上全部精确
到日,地点上也毫不含糊,其实在叙事学里,细节的真实是最大的真实。作者在能够真实
的地方毫无巨细地描写,容易给读者造成真实客观的感觉。
  但是即便作者连“丙所”都注意用括号注明,却只字未提最为关键的地方,自己的宿
舍楼和房间号码,以及那个实验室的具体位置,“令人不解”。当然以作者仁慈宽大的胸
怀(在《声明》中我们容易看出这一点),可能考虑到会给母校带来不便;但是如果“十
四处”和“丙所”至今还“健在”,那么这种细节上的详略则很反映作者的心理问题。
  虽然我对犯罪心理学知之甚少,但是也知道一般撒谎的人对他所知道的所能透露的真
实部分会详细描述反复描述,但是涉及到关键部分,则会刻意规避。有时候那种规避并不
是主动的,只是自然为之,即便是说出来也不会被拆穿。
  其实作者也绝对不是刻意规避,因为从其他途径我们完全可以知道宿舍楼和房间的具
体位置,就象有一些网友也不是从《声明》中第一次看到“十四处”一样。那么作者为什
么会这么有选择地安排详略,我只能理解为是某种心理的自然流露。
  与此相关的还有,作者始终模糊自己的态度和主动行为,但是每每在关键之处会援引
他人的话来陈述或者暗示,比如通过律师的话暗示朱令家人对自己可能采取极端措施,最
后甚至还用一位公安人员的话再次印证,“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们接触,很可能会有危险,
要是出了事儿就更麻烦了。”还有对清华某位领导的话的描述,莫不是“绘声绘色”。
  在作者的笔下,呈现了“带着有色眼镜”的公安人员,编造事实的记者,竭力想维护
形象的清华,不择手段的朱令家人,当然还有被误导的“愤怒”的网友们。这让我想起了
现在的杀手游戏,每往别人身上多泼点脏水,自己就会干净一点,最后完全就是一身雪白
的天使。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天使一样,这篇声明在严谨的同时也暴露了太多的
问题。
  即便作者如此“心直口快”,但是从始至终都只是隐忍克制,而且以最大的善良来理
解接触到的每个人,比孩子还缺乏社会经验,比最虔诚的基督徒还纯洁,但这一点本身就
是和作者的行文相矛盾的。
  5、《声明》一文的遗憾
  由于作者需要在文章中需要塑造自己“诚实、克制”,所以过分凸显自己的客观,用
词过于考究,对事件的受害人自身关注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好友”的感觉,反而给人
一种无情冷漠的印象,让很多几乎已经被说服的读者在感情上产生疑问。
  由于需要塑造自己“善良、隐忍”,但是行文暗示性太强,春秋笔法用的太多,容易
给人造成心机深沉的印象,和作者所说的“心直口快”更是相差甚远。
  最失败句子分析:“尽管我也是这个案件的受害人,但朱令和她家人的情况更惨,我
不想给她的家庭雪上加霜,因此没有追究。”“两个优秀的女儿相继不明不白地一死一残
,放在谁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很多网友提出读到这里觉得不舒服,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的
好朋友是残疾人,那么你会不会在对也了解情况的人转述时也用“残”和“惨”和这个字
眼,何况朱令的家人也很可能会看到这篇声明,还刻意使用“不明不白”、“毁灭性”这
样刺人心窝的字眼。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存在大量的委婉语,就是避免在交际中出现的
尴尬或者伤害感情的局面。
  即便不是好朋友,只是认识的人,大多数人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上述的话:“两个
优秀的女儿相继遭遇不幸,放在谁家都是莫大的悲痛”。
  6、我的感想
  其实在这篇声明之前,我也并不相信孙维一定是投毒者;但是这篇《声明》,却看得
我从头到脚都发冷。对自己曾经的同窗、同屋也是朋友的人,能这样冷静地描述,“一死
一残”,确实不一般。
  我承认,没有任何语料分析能够百分之百准确推测出作者的意图,不然就不会出现《
红楼梦》至今仍然让人争论不休的情况。何况我也并没有对这篇文章进行完全严格的分析
和数据统计。我也不能说某人必定是凶手,但这并不影响我自己在道德上作出判断。
  很多人认为这篇声明是集体的结晶,我的感觉是,孙维本人是主写,可能经过了多次
修改以及律师的润色,确保在逻辑、措辞和法律等方面都万无一失;没有人比当事人更了
解情况,完全让他人代笔显然不可能。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下次最好找一个语言学专业的
人加入智囊团,在感情暗示方面多下工夫,毕竟网友不是陪审团,仅仅是逻辑上的说明是
不够的,太冷了。
  最后,代表所有关注此事的人,祝福朱令和她的家人。
  天理必然昭彰。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女人狐媚,风情万种
2005: 我开始为我的婚姻担忧
2004: 命运多舛---2003年中国富豪生死醒示录
2004: 美国高速路基本不收费
2002: 上海人的“花头”(ZT)
2002: 历史小说的“地方小吃”范例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