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美國埋頭研究配方,中國忙着把蛋糕做大
送交者: 弓長貝占郎 2024年03月03日16:50:01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2024-02-29 19:15·郭大路



2003年的夏天,斯坦福大學6個學生搞了個太陽能汽車項目,他們造了一輛概念車,還參加了一場比賽,從芝加哥一路開到洛杉磯。在那裡,一個叫斯特勞貝爾的年輕工程師,也是斯坦福畢業,作為學長接待了他們,讓他們睡在自家地板上。


有一天晚上,這群年輕人躺在地板上閒聊,有人提到鋰電池的發展,斯特勞貝爾忽發奇想:要是把1萬塊筆記本電腦用的電池串聯起來,能不能驅動一輛汽車?這真是個很有書呆子氣息的奇思妙想,但他們計算了一下,發現理論上,這麼多電池能讓一輛汽車跑1000多公里。


這個點子後來就一直留在了斯特勞貝爾的腦子裡,他忽悠太陽能汽車項目組,別搞什麼太陽能了,還是造一輛電動汽車吧。至於長遠打算?斯特勞貝爾從沒想過要藉此機會,成立一家汽車公司。能造出一輛概念車就謝天謝地了,要是運氣好,可能會找機會參加個比賽之類,宣傳下鋰電池的威力。

斯特勞貝爾在家中組裝特斯拉電動車早期的電池組

不過對這群年輕人來說,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缺錢。斯特勞貝爾絞盡腦汁,跑到各種展會上發傳單,給任何對這事兒可能感興趣的大佬發郵件,結果折騰了幾個月,沒人理他,投資人都覺得這孩子想錢想瘋了,拿這麼不靠譜的項目忽悠誰呢。


直到幾個月後,斯特勞貝爾在一次投資人會議上,偶然碰到了馬斯克。馬斯克也考慮過電動汽車的可能性,不過他對電池了解不多,之前想的是用超級電容而不是電池,現在聽斯特勞貝爾一說,立刻被吸引住了,表示願意出錢。


當時兩人大概誰都沒想到,這個聽起來很不靠譜的異想天開,將催生出一家世界級科技公司。


汽車工業發展了一百多年,燃油車早就一統天下,汽車產業格局早已固化,歐美的汽車巨頭躺在功勞簿上混吃等死,一個比一個不思進取,美國上一家汽車公司成立,還要追溯到1925年的克萊斯勒。


翻閱特斯拉的早期發展史時,經常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這家幾乎顛覆整個汽車產業的公司,崛起過程中最重要的創新和決策,幾乎都來自一個拼湊起來、看似毫不專業的“草台班子”。


就像造電動車的想法,這點兒後來燎原的星星之火,最早來自一群沒啥經驗的年輕工程師。2003年特斯拉成立時,如果當時有汽車城底特律的人前去參觀,一定會覺得,這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作坊,百分之百的不靠譜。


這家公司當時有啥呢?一幫年輕的汽車愛好者,平均年齡大概還不到30歲,他們裡面最有經驗的人,做過的項目也只是勉強達到參展級別;他們沒資金,沒經驗,一群人蹲在簡陋的廠房裡瞎鼓搗;他們的想法也很荒謬,居然想把幾千塊圓柱電池串起來,取代汽車發動機。


不過今天回頭看,這大概是特斯拉相比其他公司最大的優勢了:他們最先意識到鋰電池的技術潛力,正是這個點子,支撐起了這家草台班子一般的汽車公司。


早期特斯拉的作風相當彪悍,跟傳統汽車公司根本是兩種事物。第一輛原型車只用了十幾名工程師,花了四個月,就給造了出來。他們用粘合劑把電池粘成“電池磚”,測試不同材料的散熱機制,魔改汽車底盤,土作坊一般硬是手搓出一台Roadster。

幾名工程師打造出第一輛Roadster原型車

讓我有點好奇的是,特斯拉這種無所畏懼的草台班子作風,是怎麼一直持續到今天的。


一般情況下,一家公司在草創時期往往比較靈活,從創始人到員工,想法都比較多,膽子大,敢嘗試。但隨着不斷壯大,公司到一定規模後,往往趨於保守,組織、流程不斷完善的同時,各種野路子自然也被排除在外。


但特斯拉不太一樣,它那種無所畏懼的草創精神,一直到今天仍然不時迸發。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可能是馬斯克強烈的個人色彩。


大家都知道,馬斯克經常把他那個“第一性原理”掛嘴邊:除了物理學定律不能違反,其他一切標準、規範、常識都只是建議,應該被質疑。這在傳統的製造業公司中,根本是無法想象的。


舉個老牌公司的例子。以前在博世做產品開發時,最讓我驚嘆的是博世極其完善的設計規範(design spec)和無比強大的專家團隊。博世成立於1886年,在深耕汽車行業的100多年裡,積累了無數的經驗和案例,形成了大量成熟的設計規範。再加上公司有一堆在汽車行業工作了大半輩子的資深專家,可以說,在博世設計新產品時,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很快找到一個“標準答案”。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不容易出錯,做出的東西非常紮實;但另一方面,工程師也沒啥自由發揮的餘地,想要搞出個顛覆行業的創新,那大概也是別想了。


在博世,spec就是金科玉律般的存在,是用來遵守的,工程師直接拿來用就是了;但是在特斯拉,一身反骨的馬斯克一再強調,spec是應該被不斷質疑,隨時可以推翻的——不管這個spec是來自行業共識還是多大的權威。


現在提到特斯拉,可能最廣為人知的是,它在電動化和自動駕駛領域的引領地位,但其實在傳統的製造領域,特斯拉也搞出來不少顛覆性的創新。


2018年的時候,有一天馬斯克把玩一輛ModelS的汽車模型時,忽然發現玩具車的整個車底是壓鑄成一整塊金屬的,於是他在開會時問,為什麼不能這麼造汽車,這不可以大幅簡化底盤製造嗎。


一開始工程師覺得,老闆這問題太沒常識:壓鑄這玩意兒,只能做做小東西,汽車底盤太大了,地球上根本沒有那麼大的壓鑄機,能壓底盤這麼大的傢伙。


要是在別的公司,這種討論就可以到此結束了,但馬斯克很不滿意:“不就是搞一台更大的壓鑄機嗎?”他給全球最大的六家壓鑄機公司打電話,結果其中5家都一口拒絕了,覺得馬斯克是在異想天開,只有一家叫意德拉(Idra)的公司表示願意試試。


結果,兩年後,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改進,特斯拉第一次把一體壓鑄技術用到了 Model Y 的車身後底板上,原本由70個鋁塊焊起來的後底板,現在一次就能壓出來,製造時間從原來的一個多小時縮短到了兩分鐘,不但節省了 20% 的成本,還讓車身輕了不少。


特斯拉搞定一體壓鑄後,其他公司火速跟進,很快被整個汽車行業採納。沃爾沃車輛工程副總裁稱一體壓鑄是 “人類從木材轉向鋼鐵造車以來,最偉大的技術轉變。”


我查了下壓鑄技術的發展歷史。1970 年代,壓鑄機只能用來生產拉鏈扣、金屬紐扣等小物件;10 年後,開始用來製造玩具車、門把手;再接着,壓鑄機被用來生產汽車的發動機。但這時候壓鑄機已經很大了,大家覺得做做發動機,也就是達到極限了,誰也沒想過拿壓鑄機做汽車底盤。更想不到,推動這一技術再進一步的,是特斯拉這條外來鯰魚。


這幾年,在特斯拉這個“始作俑者”的拉動下,壓鑄機生產商瘋狂捲起。2019年時全世界只有一台6000噸級的壓鑄機,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廠房內,16000噸的壓鑄機都已經上線。


聽起來,這又是一次“草台班子”的勝利。


別說造汽車了,在SpaceX造火箭時,如果一個工程師告訴馬斯克,某項測試是根據軍方或NASA的設計標準要求來的,馬斯克根本不會就此罷休,一定會要求從源頭上搞清楚,誰定的標準,依據是否合理。


比如星艦的艦體材料,過去的行業共識是使用碳纖維,因為碳纖維質量輕,但這種材料有個最大的缺點是貴。馬斯克再次腦洞大開,看上了笨重的不鏽鋼,這個違背常識和經驗的想法,一開始被工程師瘋狂吐槽,但仔細計算了一番後,他們發現不鏽鋼還真是更堅固,也更划算。


有這樣的CEO,手下當然也不乏一群不走尋常路的技術人員。在特斯拉和SpaceX,他們的經驗和積澱或許比不上老牌公司,但質疑一切的創新精神卻是獨樹一幟。


你可以說無知者無畏,但回顧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新,很多時候還真就是由這種“無知者”引領起來。


美國有一種代表創新和創造的典型文化叫“車庫文化”,因為很多500強公司像蘋果、谷歌、亞馬遜,最初都是幾個人,憑藉一個超凡的創意,在車庫裡把產品做出來,然後一步步成長為顛覆一個產業的巨頭。


不過別誤會,我可不是在鼓吹外行領導內行。


馬斯克這個人,公眾形象極度複雜:企業家、暴君、花花公子、黑心資本家……但他有一個身份很少被提到,那就是SpaceX首席工程師、美國工程院院士。學馬斯克的人很多,但從來沒人真正學到位,因為很少有人注意到,老馬可是正兒八經的理工天才+技術專家。


剛創建SpaceX時,他對火箭還一竅不通,但沒幾年就靠自學成了領域內的專家。《馬斯克傳》的作者採訪過特斯拉和SpaceX多名員工,有人回憶,馬斯克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能夠一邊和工程師討論火箭入軌的問題,一邊在腦子裡解出複雜的微分方程。


有一次獵鷹火箭發射,點火倒計時階段發現一處異常。這種情況一般都會停止發射,再次檢查,但現場馬斯克在腦子裡快速計算了一下異常點的力學分析,認為問題不大,果斷下令繼續發射,結果發射也確實成功了。馬斯克的這種專業能力,世界上絕大多數CEO都不具備,甚至很多科技公司CEO,對技術一竅不通,他們只看得懂財務報表。


強大的專業基礎知識,加上打破常規的創新思維,才是這個看似“草台班子”的隊伍屢屢創造奇蹟的前提。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美國的一流人才,並不會瞧不上草台班子式的初創公司


特斯拉剛成立時幾乎一窮二白,要啥沒啥,根本不知道能活幾天,但照樣有名校的高材生願意加入。進來的這群年輕人,大都頗具理想主義色彩,純粹被特斯拉要改變汽車產業的願景吸引。


最早的時候,斯特勞貝爾跑到斯坦福大學招人,拼命畫大餅,有個叫吉恩·博迪切夫斯基的本科生,聽後異常興奮,立馬表示自己願意退學,哪怕是到特斯拉掃地都願意。這哥們是俄羅斯移民,他的父母都曾是蘇聯的核潛艇工程師,所以他也頗有工程師的天賦,是個啥活都能幹的多面手,特斯拉早期功臣之一。


別小瞧“理想主義”這幾個字,往往大公司里只有生存,沒有理想,老老實實循規蹈矩就是了,反倒是草台班子,理想才有生存之地。


前面一直在說馬斯克,不妨再舉另一個最近的例子,這兩年人工智能領域的當紅炸子雞——OpenAI。這家公司剛成立時是個非盈利組織,目標是“發展友好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話有點假大空,但就是這種使命感,OpenAI吸引了一大批頂級人才,聯合創始人之一沃伊切赫·扎倫巴,就拒絕了其他公司高出幾倍的薪水,選擇加入OpenAI。谷歌、Facebook的一些頂級研究員,也紛紛離職加入成立沒幾天的OpenAI。


去年發布震驚世界的ChatGPT時,OpenAI才只有87個人,這就是頂尖人才的力量。

2016年OpenAI團建

說到這兒不妨多說幾句,就在幾年前,我們和美國各方面的差距似乎都在不斷縮小,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五六年前,從中美獨角獸企業的對比看,似乎追趕上對方指日可待。


但很明顯,這兩年情況急轉直下。美國科技公司高歌猛進,中國同行們跟在屁股後面苦苦追趕。去年是被ChatGPT震驚了一把,國內瞬間冒出幾百家大模型公司,個個都在對標OpenAI;結果今年,對方又甩出個Sora王炸,又把國內同行們給炸暈了。


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也沒啥奇怪,早先國內科技公司看起來繁花似錦,其實也大多是奉行追隨主義,底層的原始創新,基本都是首先出現在美國,然後我們這邊快速跟進,在應用層面上,憑藉規模優勢做大。

我們不缺錢,也不缺人才,缺的或許偏偏就是冒險精神,和那點兒簡陋而珍貴的理想主義。但這也是現在這個特殊階段中國在科技方面的現象。中國在古代也曾有過劃時代的發明創造,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就不多說了,現代發現的賈湖骨笛就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樂器。然而近代依然中國沒有跟上工業大革命的步伐,導致中國的發明創造至今還相對落後於西方。

儘管中國的科技的某些方面已經達到世界頂級水準,但歐美仍然保持着發達國家的固有的執着於發明創新的慣性,這方面中國目前依然還是弱項。但好在,中國做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已經融入了全球化。中國在美國將美國的“配方”拿來改良並將蛋糕做大。待國富民強之後,將來必然會在發明創造方面逐步提高。在人類未來的千秋萬代中,必將會有我們中國民族的高光時刻,必將會有象古代四大發明那樣為人類做出突出的貢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