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释迦牟尼传
因地菩萨
佛教认为,要成为大觉圣人——佛陀的关键是要“发菩提心,入菩萨行”。也就是说要全身心地投入一种准佛、预备役佛、候补佛的实践中去。要成佛果,先播佛种。这播撒佛种的生命体,就被称作因地菩萨。
因,就是主观因素,就是种子。把石子种在地下,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发芽;而种下一粒种子,无论是鲜花还是毒草,有了一定的条件都会发芽长大。地,指一种位置,地位,阶位。因地就是正在创造成佛条件的地位。菩萨是印度古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要普度众生(称作“觉有情”)的圣贤,贤人,大士。
因地菩萨也可以称为“因地佛”,意指还没有成为“果位佛”,没有获得佛——大觉者的资格,但正在努力创造成佛的条件。称为菩萨,是指当下创造成佛条件的生命体;称为“佛”是指今后这个生命体会成佛,成为大觉圣人。这一点对于“成佛之路”来讲,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比如同样是磕头烧香,一样的行为,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因”。有的人想霸占别人的房子,便来求佛“保佑”“我胜他负”;有人做生意骗了人,害怕对方找上门来,便求佛“保佑”自身平安。这时什么因?这都是恶因。因为这是以损人利己为基点的。所以磕头烧香不等于信佛,“信佛”之后光为自身利益,个人主义膨胀,也不等于就是走上了成佛之路。相反,黄继光舍生忘死,为了祖国的安全而献出生命,虽然他不信佛,也可以称为因地菩萨,因为他的“因”没有任何个人自私的成分,是大善因。
作为因地菩萨,首先是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为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觉意。就是求无上菩提的大愿、大誓。佛法认为,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要想成佛的人(包括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菩提心做佛种,如果主观因素中没有追求大觉圣人的愿望,其他一切表现都是无根之草,是结不出佛果的。这被称为菩提心的佛种,为什么称作“发”,而不称为“获”、“给”、“祈求”等等呢?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也就是说,无论信不信佛教,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成佛的“潜能”,只是因为贪、瞋、痴、慢(妄自尊大)、疑(疑心)五毒障蔽,而没能开发出来。所谓发菩提心,是从内向外的一种真心流露,而不是从外借外力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发表一个声明,说自己已经具备菩提心就可以过关的。因为发不发菩提心,何时发菩提心,完全由生命体的主观努力,修道实践的程度而定。据有关人士称,多年修行达到较高水平的大德高僧可以观察出发菩提心的人的微妙变化。
发菩提心的生命体有四个条件:(一)虔诚信仰和恭敬思维一切诸佛,立志向他们学习;(二)能观察和觉悟到自己过去世和现在世的种种过失和错误(恶业),具备惭愧心;(三)慈愍众生;对一切众生无仇无恨,包括慈愍自己的仇人和怨敌,博爱(爱一切生命体)。博悲(同情怜愍一切不幸者,包括各种动物);(四)立志通过不断的实践求最胜的佛果。
无论学佛时修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发菩提心都是必由之路。据《无量寿经》卷下称:“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的生命体,要行菩萨道,入菩萨行。这可是关键之关键了。就好比参了军的人从此要受军事训练,要执勤保卫祖国;上了大学的人,要学好每一门功课,这都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入菩萨行——就是要进入先作菩萨并准备成佛的漫长的实践预备期。 这个预备期中要作的功课——也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波罗蜜多”的简称,翻译意思,就是“到彼岸”。彼岸是哪里?就是了脱生死、脱离苦海的“那一边”——从此成佛。此六度是:
(一)布施度,又称布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音译)。有财施、法施(教众生认识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度)悭贪(吝啬、小气),消除贫穷。因为佛教认为,此世贫穷的人就是过去世悭贪的一毛不拔的人(或众生)。
(二)持戒度,又称持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音译)。戒是保证一个生命体不继续作恶业的纪律,遵守纪律而不违纪,并经常能自我反省,是广积善业,准备成佛的根本条件。对治恶行、放逸。
(三)忍辱度,又称忍辱波罗蜜,羼体波罗蜜(音译)。忍耐痛苦、迫害、烦恼等,对治仇恨心,瞋恚心。因为人类(及动物)有一劣根:总认为自己正确,经常会发怒,去谴责对方,这就造成恶业。不能忍受痛苦,就会进而追求享乐,也是造恶业的根源。
(四)精进度,又称精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音译)。努力进取,不断地前进,不懈怠,不屈不挠。对治懒散、懈怠,能生善法。
(五)禅定度,又称禅定波罗蜜,禅那波罗蜜(音译)。禅那的意思是安详、宁静、专心一处,新译为“静虑”。这种修行方法不仅佛教采用,印度的古婆罗门教、中国的道教直至现代的气功,都采用之,但其内涵则不尽相同。释迦牟尼成佛后说的很多部大法,都是在禅定中悟出而宣讲的。禅定度对治心意散乱、意马心猿,可使身、心安定,得大智慧。
(六)智慧度,又称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对治痴迷、愚钝、无明。佛教要求学佛的人要正信、智信、非为迷信。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提出“般若波罗蜜”,在世界上最早举起了反对迷信的大旗。
至于菩萨六度究竟如何体现在实践中,本篇的诸多佛本生故事以及后面各篇章的论述,会反复、详尽地告诉你。
蒙佛授记——善慧菩萨本生
有一次,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很多出家人住在竹林中。一大早,他们作了功课,便到城中乞食(那时的出家人是不设立厨房及餐厅的),归来以后漱过口,洗过澡,便都集会在讲堂里,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希望释迦牟尼给他们讲一讲过去作因地菩萨时的各种经历。这时释迦牟尼以净天耳听到了诸比丘的心声,便从定中起身来到讲堂,给大众讲了如下的故事:
过去很久远劫之前,有一个立志成佛的仙人,叫作善慧菩萨。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修净梵行,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得到妙智,成为大觉圣人。所以他这一身死坏,又转一生,生生死死不可计量。多得可以与天下所有的野草总量相比(过去所有本生都可概括在善慧菩萨本生中)。
这位菩萨常常感伤世上的一切生命体,他们的生命短促而又被欲望或情爱牵惑,陷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贪、瞋、痴、慢、疑五毒所困。
贪,指贪婪,不满足,正像俗语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食、色、名、利,乃至睡眠,都有一种贪心。有的人在贪心的支使下,便走上犯罪的道路;
瞋,是憎恨、嫌恶他人之心。由瞋而引发暴怒,失去理智,做出杀人、放火、打骂等等暴力的蠢事;一些肉食动物的瞋心更大,造成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的惨烈现实;
痴,是愚痴,不明不白,糊里糊涂,对于宇宙间的真理毫无认识,只知没完没了地满足自己的食欲和色欲,在无穷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流转,竟毫无知觉;
慢是傲慢,不能虚下心来去追求真理,反而对自己的贪、瞋、痴很欣赏,毫无理由地轻视他人;
疑,是疑心,猜忌。当一个生命体不了解一件事物时,他不是想办法去了解,而是用猜疑来作推理,这简直成了众生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往往这种猜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生出很多恶业。
善慧菩萨为了从五毒中拯救众生,制定了六种行为(包括思想、语言)的准则:以布施度贫穷;以持戒摄毁禁;以忍辱度瞋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对制意念散乱,心不集中;以智慧破除愚痴。并普遍给予众生爱心、爱语,和众生打成一片,做有利于他们的善事,帮助他们逐渐认识五毒的危害。
就在善慧菩萨修行期间,建都于灯照城的提播婆底国王太子普光舍弃转圣王的王位,出家修行成佛,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大家称他为普光如来,也称燃灯佛。他悲心广大,慈爱普覆,开始在广袤的大地上教化民众,不久就度化了八万四千人,使他们证得阿罗汉果。
有一天,善慧菩萨(此时之善慧又称儒童)在山中得了五个奇特的梦:一是梦见自身卧于大海,竟像卧床一样;二是梦见自身巨大,卧于须弥山上;三是梦海中一切生物都进入自己的身体;四是梦自己的左手擎着太阳;五是梦右手托着月亮。善慧菩萨一下从梦中惊醒,心想:“这些梦,是何等地步寻常啊,一定有大因缘,我应当立即下山进城,去请教智慧的长者。”于是穿好鹿皮衣,下山去找仙人们,希望他们能给予启示。结果,这五百仙人不但解不开他的梦,反而对他的口才、仪表乃至所说的大法深表钦佩,愿拜他为师,作他的弟子。善慧菩萨临走时,这五百仙人每人送他一枚银币,藉以表示对他的恭敬和感谢。
走出竹林,善慧菩萨又遇到一些修行人,他们在纷纷议论,面有喜色。菩萨很恭敬地询问他们,才知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灯照城正准备迎接普光如来回国省亲。老国王下令平治所有的道路,全国的人民可以击鼓唱歌,自由地狂欢,并买断了所有的鲜花,不准许有人先于国王向燃灯佛献花跪拜。善慧菩萨听到这个消息,全身热血沸腾,欢喜踊跃,告别了修行人,快速向城里奔去。
灯照城一派节日景象,沿街点着彩灯,悬挂着五彩幡、丝绸的幢;经幡随微风飘扬,沿街撒遍了香水;一些由珠宝、名花组成的花鬘(广州话读“蛮”,?注)使人目不暇接;家家户户供着酥油灯,烧着高级的檀香、沉水香;人人都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面带微笑。善慧菩萨想买几支鲜花献给燃灯佛,但打听了几处店铺都说国王已把鲜花买断,今日全城放假,根本没有人营业,都在一心准备迎接成佛的太子哩。菩萨有些失望,也很焦急,徘徊在大街上,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个时候,菩萨看到一位端庄秀美的宫娥,双手持捧一个大花瓶从他身边走过,花瓶上面蒙着一片淡黄色的轻丝。善慧菩萨连忙躬身施礼,恭敬地对那女子说:“大姐姐,您瓶中的莲花卖不卖呢?”
那宫娥听后大吃一惊说:“你这个年轻人,怎么知道我瓶中藏着莲 善慧菩萨微微一笑,说:“您那丝绸下可是七茎淡紫色的莲花?卖给我五茎,行不行呢?”
宫娥瞿夷说:“这是送往宫中去供佛的,你是个外乡人吧?怎么不知道,今天灯照大王有令,是不允许卖花的。”
菩萨说:“我这里有五百个银币,统统都给您,求您卖给我五茎莲花,总可以吧?”
瞿夷说:“你这个人好奇怪,文质彬彬的,却穿着破旧的鹿皮衣,身体勉强被遮住,你这样苦着自己,却舍得花这么多钱,来求不过数钱即可买得的几枝花,到底是为什么呀?”
善慧菩萨诚恳地再施一礼说:“大姐姐,我听说有佛出兴于世,今天将要到城中来。我久知生而遇佛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大姐,成全我吧!”
瞿夷听他这么一说,眼睛都湿润了,沉吟良久说:“好吧,善良的人,我可以把花卖给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她停了一下,垂下浓密的睫毛,说:“你要答应我,让我今后生生世世做你的妻子。”
善慧菩萨忙说:“哦,不!我是一个修行人,修清净的梵行,您明白吗?就是远离五欲,不近异性,所以我不能和任何人去缔结生死之缘,因为我如果答应了,就中了因,下世我要兑现的,我……”
宫娥瞿夷说:“你要不答应我的要求,这花只好捧回宫中了!再见!”
善慧菩萨说:“大姐,请留步,我这个人生生世世都好布施,人家要我的什么我都给,往生布施过头、目、身体、髓、脑和妻子,从来不固执,不吝惜。好吧,请把五茎莲花卖给我吧!请不要生气,我答应就是了。现在的关键是尽早地去拜见燃灯佛呵!”
瞿夷把七茎莲花统统交给善慧菩萨说:“太好了,太好了。喏,把五茎花拿去吧!余下的两茎,也请你一并带去,替我献给燃灯佛。我是一个弱女子,不好意思挤到前面去。不过你可要记住你的诺言,来生不论我是美是丑,都要满足我的愿望,诸菩萨会作证的!”
就在这个时候,灯照王已经率领助王子、众官员和主管祭司的婆罗门(宗教专职人员)等已经出宫,他们捧着上好的鲜花、奇珍异卉和种种供具迎接普光如来 ——燃灯佛的到来。善慧菩萨在途中收的五百弟子也赶来了。他们找到自己的师父非常高兴,愿意跟他一道去参拜燃灯佛。灯照城一时成了鲜花的海洋,人的海洋。灯照王虽是普光王太子的父亲,但依照佛门的礼俗,出家的僧人高于人间帝王,故国王也要礼拜。现在王太子已经成佛,是一切众生的大导师,当然更应受到国王的礼拜。这个灯照城的人民都很文雅,很懂礼貌,所以虽然是倾城而出,万人空巷,秩序却很好,国王、王子、大臣、民众均按尊卑、长幼依次向燃灯佛顶礼,并向佛供养和抛撒鲜花,这些花都从空中落下,顷刻铺满了佛的脚下。
善慧菩萨待诸众人供养完毕,便款步走到燃灯佛的面前,心想:“啊,这位如来是何等地庄严伟岸啊!他的音声柔软、语气安详,祈愿他长久住世,为众生转妙法,度脱无量无数的众生,满足众生成佛的大愿。”这样想了以后,便把五茎莲花抛散空中,接着又把瞿夷宫女的两茎莲花抛散出去。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先抛出的五茎莲花停在空中,化成了莲台,后两茎莲花也止在空中,却在佛的两肩之侧。国王、王子、大臣、民众和前来护法的天神、龙神、乐神、阿修罗王、大鹏金翅鸟都被这奇迹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欢呼起来,赞叹善慧菩萨的功德。燃灯佛早已用超人的妙智洞悉了菩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功德和成就。他周身放光,面带微笑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是经过了无数劫的修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求成佛的妙果。你将在九十一劫后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同时,大家会对你有十种尊称:如来(如众生的愿而来)、应供(应受到一切天、人和众生的供养)、正遍知(对于正确的宇宙法则无不知晓)、明行足(光明磊落的善行、一切利他的实践都没有欠缺)、善逝(能如众生愿而‘来’,也能自在地从众生的视野中消逝,与宇宙融为一体)、世间解(了解和通晓一切众生的心态、心理、行为和各种行业技能)、无上士(没有比佛更为尊贵的神,也没有其他一切成为主宰的神圣可以比得上佛)、调御丈夫(你将成为那些称得上是人中丈夫的人的导师,调教和训导他们,使他们得成正果)、天任师(一切天神、天仙和人类的导师)、世尊(世上一切有良知的人都会尊重你)。”燃灯佛给善慧菩萨授记后,那些天龙八部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一起跪在燃灯佛的脚下说:“将来善慧菩萨成佛时,我们都愿意当他的眷属、弟子,护持佛法!”燃灯佛说:“好啊!将来你们都会成为他的同时代人。”
这时,燃灯佛看到善慧菩萨还穿着破旧的皮衣,长长的头发挽在顶上,就想度他出家,便用神通在自己的面前变化出一片泥潭。善慧菩萨见了,心想:“啊呀,我的师父那样尊贵的佛体,怎么能从浊湿的地上走过呢?”他立即脱下自己的鹿皮衣覆盖在泥水上,但皮衣面积不足,仍有浊泥外露,菩萨又松开自己的长发,覆布在泥上,请师父踏着走过。燃灯佛说:“善男子,你数劫后成佛时,会在五浊恶世度脱无数天、人,不会感到困难。努力精进吧!你会和我一样的。”善慧菩萨听了燃灯佛的预言欢欣踊跃,喜不自胜,当下成就解悟了诸法的空相,通晓了宇宙的法则,在“菩萨”这个修行阶位上,达到了较高的果位——七地至八地菩萨,这种成果称作获“无生法忍”。善慧菩萨在佛前,五体投地,对燃灯佛说:“祈愿世尊哀愍我,允许我出家!”燃灯佛微笑着举起右手说:“善哉!善来比丘!”善慧菩萨当即落发,袈裟著身,成了一位沙门(沙门,是窒息新、静志、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的受具足戒、有修持的比丘)。
这是一种特殊的度人出家的方法。“善来”是印度的比丘欢迎来客所用的客套话,大致相当于中国汉语中的“欢迎光临”,或是俗语:“来啦?快请进!”之类。燃灯佛将此礼貌用语延伸为一种度人出家的方法。成就这种方法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佛(度人者)的威神力;(二)请求出家的人(被度着)的愿力。其方法很简单,即由佛陀宣说:“善哉!善来比丘!”(意即:“来吧!愿意出家的人,欢迎你!),愿出家的人当即具备剃发与着袈裟之相,不必一层层经历沙弥戒、具足戒,而直接成为受过具足戒的沙门。此后这个方法被释迦牟尼继承,在他成佛后,用此方法度了大迦叶等一千三百四十人。
这时,有两位贫穷老人领着他们的亲戚朋友数百人看到了这极为稀有的场面,赞叹不已,也想供养普光如来,但是大家凑了半天,也凑不出几个小钱来,心中非常焦急。燃灯佛以慈眼观视,生无限大悲心,便在这些贫穷人的面前变化出一大片秽浊不堪的草地。两位老人见了,立即率领他们的眷属去清除垃圾和杂草,并把清整后的地面洒上清水,整治的又平又坚实。燃灯佛举起右手,抚着二老人的头顶说:“善哉,身施与财施的功德毫无差别,甚至可以超过财施的功德。你们能这样虔诚地供养佛,日后释迦牟尼成佛时,你们会成为他的第一批弟子,成为声闻僧。”
这个国家的人民都非常长寿,能活八万寿,故自此以后,灯照国王和他的臣民非常虔诚地供养燃灯佛和他的八万四千阿罗汉弟子共四万年,之后,国王移交政务,和诸王子及眷属都落发出家,得陀罗尼(密咒)诸法三昧。善慧比丘(即出家后的善慧菩萨)也跟随燃灯佛弘法,作他的亲随侍者四万年,教化民众无量。
有一天,善慧比丘向燃灯佛琐了自己在山中做的五个奇梦,请师父开示(即请师以启发、诱导的方法解释心中疑团)。燃灯佛说:“善哉,我应当为你解释五梦:梦卧大海之上,说明你的身子还没有获得解脱,还处于生死大海之中;梦枕须弥山,是预示你将来可出离生死,得般涅槃(即‘涅槃’,意为圆寂,寂灭,虽度众生而不住生死,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梦大海中一切众生入你身内,是预示你将在生死大海中作众生的归依处;梦手执太阳,是智慧光明普照法界;梦手执月亮,是说你将用很多灵活机变的方法(称‘方便法门’),化导众生,使他们远离烦恼热,熄灭欲念火,永得清凉。你的这五个梦正是你将来成佛之相。”
善慧比丘听了,无比地欢欣鼓舞,对自己日后成佛充满了信心。不久,燃灯佛入于涅槃,善慧比丘继承师父的弘法事业两万年,教化民众,不可称计。
善慧比丘命终以后,上升四天王天,成为护法天王之一,在那里以佛法度化诸天,数万年后,天寿尽,转生为人间转圣王。据佛经称,转圣王为世间英明的君主,他具备四德、七宝、以佛法治国,其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四德是:长寿、无疾病、容颜出色、宝藏丰富。七宝是:金宝(一语双关,为战车的论合法论)、摩尼宝(一种特殊的宝珠)、玉女宝(美而不妖艳,贤淑、博学、清净优雅的女子)、大臣宝(精通文、史、法律、经藏、忠于职守的文臣)、将军宝(骁勇善战,能保家卫国的武臣)、白象宝、骏马宝。转圣王寿终后,上升忉利天,为忉利天主。后来再来为圣主、小王、婆罗门、仙人等,共往返人间天上三十六次,现化各种不同的身份,一面修行,一面弘法,终于他的功行圆满,成为十地等觉菩萨,于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了。于是他上升兜率内院,这里是候补佛的研究院。在观察下方人间五事:(一)观察众生被度的时机是否成熟;(二)观察时间是否合适;(三)观察地球上哪一块国土条件最好;(四)观察生在哪一个种族中可以成就大事;(五)观察过去因缘,选择谁作为自己的父母最合适。最后选择了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第一甘蔗苗裔释迦种姓的圣王净饭王家。
......
http://www.htchi.com/viewthread.php?tid=5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