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的?不道德的?疯狂的?ZT |
送交者: aguang 2002年02月20日16:57:40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
无私的?不道德的?疯狂的?
其实,雪莱从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雪莱一直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 首先是关于他的作品。雪莱在艺术上,同他在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上一样,观点非常激进。他蔑视世俗,写诗也是独树一帜,他把自己直觉的感受、情绪的变化、哲理的思考都融铸于诗中,当时的英国读者已经习惯了“湖畔派”平直的诗句,他们视雪莱为晦涩和艰深,所以评论界几乎是一致对他予以嘲笑和谩骂,读者则予以冷落。雪莱在世时,除了《麦布女王》因为攻击了现行制度,受到激进派的欢迎,其余的作品没有一部可以卖到10册以上的。不过雪莱以后,英国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读者对雪莱已经比较容易接受了,批评界给了他很高的地位,保罗·约翰逊也承认雪莱是个“伟大的诗人”。 有关雪莱的争论主要是针对他的人品。雪莱的一些亲密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很纯洁、很善良的人,比如拜伦说过,雪莱是“最无私而善良的人,比我知道的任何人都更能为别人牺牲自己的财富和感情。”雪莱夫人玛丽·雪莱在诗人去世以后,也一再撰文证明他人格的高尚。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马修·安诺德称雪莱是一个“美丽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这一充满诗意的评论经常被人引用。 这种看法被大多数喜爱雪莱诗歌的读者所接受,人们不能想像,《西风颂》、《云雀》、《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那些美丽的诗句,会出于一个邪恶者之手。正如保罗·约翰逊所说,关于雪莱,“直到最近,总的观点还是他的第二个妻子和未亡人玛丽·雪莱所作的不疲倦的宣传:这位诗人是一个极其纯洁、天真、不谙世事的人物,他没有过失和恶行,他献身于艺术和同胞,虽然他决不是一个政治家,毋宁说是个极其聪明和过分敏感的孩子。这一观点被他同时代人对他外貌的描述所强化了:他苗条、苍白、纤弱,直到二十好几岁还保持着青春的娇嫩。” 中国读者对雪莱的看法,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法国传记大师安德列·莫洛亚的影响,莫洛亚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同时又是他的成名作的就是《雪莱传》(1923)。莫洛亚笔下的雪莱是一位降临凡世的天使,赢得了人们无限的同情。早在1942年,即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里,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这部《雪莱传》的中译本,此后此书又一版再版,广为流传。 莫洛亚笔下的雪莱是否真实呢?莫洛亚自称言必有据。他确实没有杜撰什么东西,但他也承认,他想把《雪莱传》写成一部小说,所以他对历史材料作了精心的选择,他把雪莱一生中那些零碎、分散的东西,那些平凡的、不具有故事性的东西基本略去了,他把笔力集中在雪莱一生中那些最有趣味性、最能产生戏剧效果的事迹上。莫洛亚对雪莱的某些行为也作了有利于这位诗人的解释,他还有意略去了雪莱生平中容易引起非议的东西。到这部《雪莱传》出版近20年后,莫洛亚在一次讲演中说:“传记家没有权利留下一个他自己知道是不准确的画像。比如说我自己就应当重写我的雪莱传。根据最初莱斯里·胡顿先生,后来纽曼·怀特教授的发现,我在1923年所说的一些东西现在证明是不真实的,雪莱的全部性格被最后在1931年所发现的一些‘丢失的信件’所改变了。今天说出这些是我的责任,一旦环境许可,我甚至要修改我书中的某些部份。”莫洛亚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知道,几年以后又发现了一批有关雪莱的重要材料,比如雪莱的妻子玛丽和他的朋友豪格之间的通信。 莫洛亚所提到的纽曼·怀特教授是研究雪莱的权威,他写过《雪莱传》、《雪莱画像》两部传记,他对雪莱基本上也是肯定的,他特别强调雪莱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就雪莱的本性而言,完全的同情几乎是一种维护生命的必需品,他的一生和全部作品就是他寻找这种同情的记录。”认为雪莱道德败坏,这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官方和舆论界几乎一致的观点。在雪莱生前,英国大法官法院就以他有“不道德的观点和行为”,剥夺了他扶养自己的两个孩子的权利,让他在英国无法存身。1822年7月8日,雪莱在意大利因海难去世,伦敦《信使报》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消息:“那位渎神诗歌的作者雪莱已被淹死,此刻他知道是否有个上帝了。”《剑桥英国文学简史》的作者也认为安诺德对雪莱的评价“不十分符合事实,在雪莱的一生中有很多不美丽、不无实际效果和非天使般的作为”,他的早逝“仿佛是对明显的罪恶的判决”。当代一部雪莱传记《雪莱:追求》的作者理查德·霍尔姆斯一开头就声明:“雪莱总是有许多爱好者,但是这本书不是为他们写的”,他对雪莱的批评态度也是一目了然。 对雪莱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他对爱情和婚姻的观点以及他同几位女性的关系。雪莱的一生可以说始终处于女性的包围之中,他是她们的领袖和爱慕的对象。 雪莱最初爱上的是比他大一岁的表姐哈丽艾特·格罗夫,谁都认为他们是珠联璧合,天生的一对佳偶,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不久就分手了,这给雪莱留下了苦涩的回忆。 雪莱18岁进入牛津大学,在那里只呆了半年就因为宣传无神论被学校开除。他不愿回家,千里去看望在伦敦一所寄宿学校读书的妹妹,因此认识了妹妹的同学,一个也叫哈丽艾特的姑娘。她是个小酒店主的女儿,长得非常美丽,困境中的雪莱同她相爱了。这时的哈丽艾特才16岁,雪莱为了表示对她负责就向她求婚,哈丽艾特表示同意,于是两人都背着父母私奔苏格兰,因为在苏格兰结婚手续比在英格兰简单。 这场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雪莱不只是一位诗人,他读书极多,知识渊博,喜爱哲学,这是哈丽艾特难以企及的。客观地说,少女时代的哈丽艾特天真烂漫,她也曾努力学习,试图跟上雪莱的步伐,可是后来她逐步同许多市民阶级的妇女一样,变得越来越世俗、浅薄,同雪莱的差距越来越大。哈丽艾特的姐姐伊丽莎是个狭隘的小市民,哈丽艾特对她又很信任,受到她很深的影响。 婚后三年,哈丽艾特已同雪莱生了一个女儿,又即将生出一个儿子,这时雪莱同他的精神导师葛德文的女儿、17岁的玛丽相爱了,他丢下怀孕的妻子,同玛丽私奔法国。哈丽艾特被雪莱遗弃以后走投无路,据说成了妓女,最后投水自杀。毫无疑问,对她的悲剧雪莱负有责任。 雪莱同哈丽艾特相识不久,偶然认识了一位小学教师希钦纳小姐,这个老姑娘又高又瘦,既不漂亮又不随和,但她富有想象力,思想激进,倾向于女权主义和共和主义,雪莱把她当成宣传自己那一套理论的最好的对象,同她保持着通信关系。一年多以后,雪莱已经同哈丽艾特结婚,他又邀请希钦纳小姐来同他们一道生活。这时流传着一种说法,雪莱早就要求希钦纳小姐当他的情妇,过去不方便,现在雪莱结婚了,哈丽艾特就可以做掩护,所以希钦纳同意来了。听到这种谣言,希钦纳很犹豫,她父亲更是坚决反对,但是在雪莱的一再要求下,希钦纳还是辞去自己的工作同雪莱汇合。雪莱非常高兴,热烈欢迎这位“灵魂之姐”的到来,但是没有多久,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哈丽艾特,特别是伊丽莎,一点也不欢迎这位饶舌的女人,三位女士整天唇枪舌剑、钩心斗角,雪莱对希钦纳也越来越感到厌烦,仅仅过了4个月,就把她称之为“狡诈、浅薄、丑陋、不男不女的母兽”,要她滚蛋。希钦纳小姐提出,是雪莱的一再邀请她才来到这里的,雪莱必须给她赔偿,因为她接受了邀请,失去了工作、名誉和谋生的手段。希钦纳小姐说的也是事实,雪莱不得不接受她的赔偿要求,每年付给她100英镑。 玛丽深爱雪莱,但她也没有得到幸福。葛德文家是个成员复杂的大家庭,玛丽是葛德文同他前妻所生,家里另外还有两个年轻姑娘:范妮和克莱尔,她们是葛德文先后两个妻子同她们在葛德文之前的丈夫所生,他们同葛德文没有血缘关系,克莱尔甚至同目前葛德文家里的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她们在这个家庭中的境遇可想而知,她们都爱上了雪莱。雪莱同玛丽私奔,克莱尔居然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一道去了法国。回到英国以后,克莱尔拒绝回到葛德文家,继续住在雪莱家中,这就引起玛丽的不满,雪莱不得不为克莱尔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克莱尔离开雪莱,就向当时名满天下的拜伦发起了进攻,她终于成为拜伦的情妇,还生了一个孩子。但她真爱的是雪莱,献身于拜伦是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她很快又同风流成性的拜伦分手,在意大利孤独而艰难地度过漫长的一生。 范妮也爱着雪莱。玛丽带着克莱尔离家投奔雪莱以后,留在葛德文家中的范妮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葛德文太太把全部怨气集中在她身上,向她发泄,两个妹妹的私奔也连累了她的名声,她找不到工作。更使她痛苦的是,她对雪莱的爱是那么深沉,但是两个妹妹已在雪莱身边,她毫无希望,于是服毒自杀了。雪莱闻讯,赶去安排了她的丧事。 雪莱还爱过其他几位女性,结局都是悲剧。雪莱是不幸的,他也总是造成他周围女性的不幸,他的一生是悲剧,也是别人悲剧的根源。这些悲剧同雪莱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有关,这可以从他同豪格、哈丽艾特和玛丽的关系上看出来。豪格是雪莱的第一位好友,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豪格因为公开表明了对大学当局的不满,也被开除,此后两人就居住在一道。雪莱婚后有次外出,托豪格照料哈丽艾特,豪格却乘机向哈丽艾特求爱,被哈丽艾特所拒绝并告诉了雪莱,雪莱十分气愤,同豪格一度断交。3年以后,豪格同雪莱的第二个妻子玛丽相爱了,从现在我们可以读到的玛丽给豪格的11封情书来看,雪莱知道这件事,他却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为什么豪格诱惑哈丽艾特的时候,雪莱非常生气,而他又支持豪格同玛丽恋爱?只有一个解释:他遵循“恋爱自由”的原则,哈丽艾特不爱豪格,所以他谴责豪格,玛丽和豪格出于自愿,所以雪莱支持他们恋爱,他并不认为这是对他的伤害;同样的,他同一些妇女、包括友人的妻子恋爱的时候,他也不认为自己伤害了妻子和朋友。他同玛丽私奔法国,天真而又诚恳地邀请哈丽艾特同行,参加到他们之中,做他们的姐妹。他后来幻想着同一位修道女爱米丽·维维安尼私奔,他同样不愿意丢下玛丽,希望玛丽同行。 雪莱在《麦布女王》中就提出恋爱自由的原则,他认为爱情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由,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一种罪恶,现行的婚姻制度是“出售爱情”,是“娼妓制度恶毒的祸根”。这种理论虽然不是雪莱的发明,西方许多不同派别的思想家、社会学家提出过类似的主张,但都不过是一种理论空想而已,雪莱却认真地企图实行它,他试图建立一种彻底打破传统观念的新型的两性关系。他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中,那对革命者就既是情侣,又是兄妹。雪莱在世时就有一种流言(保罗·约翰逊也采用了),说雪莱想把一些男性和女性友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性自由的团体,这是有可能的。 不能笼统地说雪莱“不道德”,约翰逊也承认,雪莱的诗歌“本质上是政治的和道德的”。雪莱有自己的道德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雪莱是法国大革命的儿子,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不但反映在雪莱的诗歌中,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表现在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雪莱所爱恋的对象,大都是那些孤立无助的弱者,在那些女性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莱向她们伸出援助之手。他的每一次恋爱,也是他自己最孤独、最苦闷、最需要同情和慰藉的时候。他的恋爱以真诚的同情为基础,也包含着寻求理解和同情的意义。他的恋爱和婚姻没有功利的目的,没有门第的观点,他本来是男爵爵位和国会议员席位的继承者,而他前后两位妻子都出生于平民,他把妇女的人格看作是同自己平等的。当然,他追求和实行的恋爱自由,事实上损害了处于社会弱势的妇女,给她们带来痛苦和灾难。他对恋爱自由的理解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空想。雪莱追求不受束缚的自由,其中包含着他的幼稚和任性。 保罗·约翰逊认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雪莱的专心致志令人吃惊,但又是冷酷无情,甚至是野蛮地清除那些阻挡他道路的人。同卢梭一样,总的说来他爱人类,但对特定的人他常常是残酷无情。强烈的爱使他燃烧,但这是一种抽象的火焰,可怜的凡人靠近时常常会被烤焦。他把观念放在人之上,他的一生就是在证明的无情理念会是怎么一回事。”这段评论有正确的地方,雪莱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确实是专心致志、百折不挠,甚至是不顾一切,为此他不惜同上流社会、也同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决裂。 但是说雪莱“残酷无情”又未免失之片面,雪莱也有非常温情、非常善良的一面:对穷人、对那些处于不幸中的人们,雪莱总是给予最大的同情,见到穷人他会掏空自己的钱袋,冬天到了,他给附近的穷人买来被单和毛毯送去,还给病人送去营养品。有次他看到一个妇女光着脚在石子路上步履蹒跚,就脱下自己的鞋给她,自己光脚回家,把脚都磨破了。雪莱也确实如约翰逊所说,常常借钱不还,但是他把钱借给别人也常常不知道索还。雪莱可以说是“视钱为粪土”,他从小有一个爱好:用白纸叠成小船放入水中,看其随风远去。有一次在河边,他又想叠一只纸船,但找不到一张纸,于是他就拿出一张5英镑的钞票(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款项),叠成纸船放入水中。雪莱是个诗人,他具有典型的诗人气质,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甚至有些神经质,在伊顿读书的时候他就得到了“疯子雪莱”的绰号,我们不能用他激动时所说、所写的片言只语作为评判他人格的依据。 雪莱是法国大革命精神的继承者,同这场革命一样,雪莱有他的贡献,也有他的弱点。保罗·约翰逊犯了一个同莫洛亚相反但又类似的错误:他突出了雪莱的过失和弱点,而无视另一个方面,他更没有对雪莱复杂的人格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才是现代传记研究最重要的任务。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