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举的例子,你拍摄了人躺在地上,杀人犯逃跑的镜头。你认为这就反应了当时的现实,但是你在拍摄的时候,对面高楼上一个老太太把脑袋探出来,看到了这个现场。她是现场证人,你在第一次取景的时候故意把她忽略掉,因为你认为她对现场不重要。这说明你在第一次取景的时候就是有所取舍的,也不是完整地反应了现实。
如果我拿着这张照片回来,认为我要表达的主题是被杀的人倒地身亡,而不是逃犯正在逃走,我把逃犯剪下去,照片还是真实地反映了这个人躺在地上的现实。我并没有声称画面以外的景物并不存在。不过是选择性地失明,就像你在照相的时候有意把老太太舍掉一样。新闻自由的好处是,不同的摄影师对同一个景物可以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都能够反映现实。你选择不照逃犯,或者选择在后期制作中删掉,但是有别人照,而且有的人还只照逃犯,不照死者。如果是为了获得信息,观众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信息。
但是,如果死者在明处,逃犯在暗处,你觉得死者面部不够突出,利用增加照片对比度的方法而不是剪裁,把逃犯变黑了,甚至不仔细看都看不见。本来现实中死者五米之外的前方有一个人,经过色彩的调整,五米之外好像没有人了。克隆也是这个原理,这就是改变了现场。
注意:你没有包括逃犯不等于逃犯不存在,你并没有改变景物。但是你利用色彩和对比度把逃犯隐去,是改变了景物本身。
我昨天的剪切是改变了人对画面的理解。可是那恰恰是我作为摄影者通过整个摄影和后期制作的过程想要表达的效果。我本人并没有要反映大桥上的全部影像。如果我告诉你这个男的旁边还站着一个美女,认为故事情节又会如何发展?前面有桥栏杆,但是我认为与我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剪掉了图上的桥栏杆,不等于现实中桥栏杆也不存在了。如果我现场来得及的话,用取景框舍掉它,是同一个道理。你到现场去,完全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取景框的取舍看到同样的景物。可是我如果把老头的外套变成红色,头发变成黑色。你到现场找到他都很困难。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50mm镜头照人物,把背景虚化了。你认为这是实景吗?我们平时走在街上看人,难道都是背景模糊的吗,这难道不是有意识地对景物进行距离上的取舍?这和我选择性地不看场景平面构图中的某个部分,有本质性的区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