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 (10)
杜甫 (唐) 武侯祠
武侯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點評:
一首好詩,緊扣主題 “武侯",從創意、憑弔,到回顧、感嘆,一氣呵成。
我未曾去過四川,僅從詩中言語作一番議論。杜甫身居蜀地,有了時間各處走走看看,作一番同古人的對談。首句中,“武侯祠堂"和“錦官城外”分別是議論的主題和地點,應該擺在此處為妥,從邏輯性而言是主題先行。武侯祠堂即東漢末年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的紀念建築,忘了是以後何時所建,至少也表明孔明在當地人的心目中有些崇高的份量。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未考其出處。“何處尋” 並無不妥,俗了些,也許可有信息量更大的詞句? “柏森森”卻是用得妙,重筆描繪了武侯祠的莊嚴、受人崇敬,更是代表了杜甫本人對武侯的敬仰之心。
來至在祠堂前,舉目往上觀,階台四周的碧草映入目中,耳聽得樹叢處鸝鳥的鳴叫聲,喜得作者情不自禁,占得如此佳句。在詩人當中,好色之人頗多,本詩當中碧的草、黃的鳥襯托出春色朝氣。悅耳鳥語聲中,詩人的興致到了一個制高點。
以杜甫的才學,對相去不遠的前朝歷代先賢的事跡不會陌生,特別是像諸葛亮這樣執掌乾坤的大政治家。然百聞莫如一見。進得門來,必拜謁塑像,觀瞻畫中歷史人物、品味碑文銘記、將書中記載與可能的實物一一印證。也許,穿越回了前朝,而進入角色重演諸葛亮的故事,出茅廬、燒赤壁、占荊州、平蜀、託孤、岐山斗司馬、星隕五丈原等等,不免思緒萬千。“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個雙句既提煉了那個被廣為傳播的傳奇故事,又濃縮了孔明先生一身托二主的豐功偉績。加上下一句 ”出師未捷身先死”,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拋物線,特別是重筆點出了這位先賢的大業不就、壯志難酬。世上無有推倒重來的後悔藥,引得無數的有抱負之人為之惋惜。
筆者以為,東漢末年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時期。在中央政府失去權威之後,多方政治軍事勢力角逐天下,最終形成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一旦繼續演繹統一與被統一的戰爭,在人為因素均等之後,經濟和地域實力就成為勝負的決定因素。以西南蜀國之小,終於成為最早被統一的國家。當然,此時的魏國已經是有司馬氏當權,曹氏的政權也已經翻篇兒了。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言,卻並沒有因政權的變更而中斷,從東漢到東晉時期中華文化的燦爛多姿對後世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當然,杜甫身處亂世,正處於報國無門之時,也許主要是由孔明先生的故事聯想到自身的遭遇,不會考慮得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