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侃:西湖白堤上那座橋為啥被稱為“斷橋”?
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遠眺西湖上的“斷橋”,還可以看見它上面有一座門:
啥?看不清?好!那就走近了看:
這下看清了吧?一座長長的石橋,拱起的橋中央立着一座門,它讓這座橋在遠山近水的襯托下,更顯得古樸雅致,為西湖憑添了風采!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這座門卻被拆去了。究竟為何?尚待查考。再請看下圖:
橋還在頑強地掙扎在荒草之中不倒,可它背上的門卻不見了。(覺得咱們中國每逢變革,總要拆點兒什麼。北京的城牆曾是全國保留最完整的古城牆,也是在改朝換代時被拆除了。)
話說這座“斷橋”曾歷盡滄桑,從唐代的黨委書記白居易,到宋代的市長蘇東坡,都對它呵護有加,唐代詩人張祜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題杭州孤山寺(唐·張祜)
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
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鐘聲在北林。
詩中的“一徑”應為白堤。在孤山上往東北方向看,正是斷橋所在。可見至少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已經稱此橋為“斷橋”了。真的是從唐代開始?那唐以前的人又如何稱呼此橋呢?請看唐代的另一首詩:
觀會稽圖(唐·褚朝陽)
良使求圖籍,工人巧思饒。全移會稽郡,不散浙江潮。
夏禹猶卑室,秦皇尚斷橋。宛然山水趣,誰道故鄉遙。
題目中的“會稽”是哪裡?就是以紹興為中心包括杭州在內的一大片區域。所以詩中有“浙江”二字。那麼“秦皇尚斷橋”又是啥意思?難道秦始皇喜歡把橋弄斷,還是喜歡斷了的橋?俺陋見吧,這句指的正是西湖的“斷橋”。莫非秦代就有這座橋?這樣說應該太誇張。其實作者強調的是:這座橋唐以前就有,而且它的名字早就叫“斷橋”。
可惜啦,白書記每天忙於應酬,向他求詩的人忒多,竟然沒騰出功夫來寫這座斷橋。到了宋代,蘇市長也是忙着答寫酬詩,也沒寫過斷橋。倒是南宋一位大詩人最早提到過“斷橋”:
卜算子·詠梅(南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咦?俺腫麼覺得介句“驛外斷橋邊”中的“斷橋”不像西湖里的那座啊?哈哈。看來是俺擇詩太匆忙了,沒看仔細。宋代最早提到這座“斷橋”的其實是范仲淹:
春日游湖(范仲淹)
湖邊多少游湖者,半在斷橋煙雨間。
盡逐春風看歌舞,幾人着眼到青山。
宋代寫西湖提到斷橋的詩有N多,再附上幾首請諸詩友欣賞:
西湖(宋·王鎡)
南北高峰叫杜鵑,斜陽浮翠斷橋邊。
畫船歸處江湖夢,一半樓台楊柳煙。
和岳文二公西湖韻(宋·何夢桂)
昆明灰出海揚塵,老去英雄白髮新。
宮闕崔嵬千里月,樓台牢落十年春。
血流杜宇悲遊子,夢斷梅花憶故人。
立盡斷橋寒日薄,回頭何處望天津。
注意啦:上面詩尾出現的“天津”並非“天津市”也,哈哈,是“銀河”。(可見天津市這個命名有多麼大氣靚麗!)
山梅(宋·吳惟信)
寒鎖孤山見所長,斷橋水冷月如霜。
自將一點春風恨,散作黃昏萬斛香。
月夜(宋·文天祥)
月到中天雲劃開,斷橋幻出玉樓台。
夜深一鶴掠舟過,疑是坡仙赤壁來。
上面文天祥這首詩里沒有描寫任何其它地理特徵讓人明確知道是在寫西湖,等讀到“坡仙”二字卻立馬明了。看到文天祥就知道下面該是元朝了:
鸚鵡曲 憶西湖(元·馮子振)
吳儂生長西湖住。艤畫舫聽棹歌父。蘇堤萬柳春殘,曲院風荷番雨。
草萋萋一道腰裙,軟綠斷橋斜去。判興亡說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處。
西湖竹枝歌(元末明初·楊維楨)
湖口樓船湖日陰,湖中斷橋湖水深。樓船無柁是郎意,斷橋無柱是儂心。
這首竹枝歌寫得太逗趣了:“柁”同“舵”,船無柁自然方向不定,介是諷刺男子花心兒,哈哈。而“斷橋”不以柱立而用石壘,自然長久。乃誇讚女子堅貞不渝也。
接下來看明代的詩:
鄂墓(明·區大相)
外都回首見旌旗,灑掃宮庭已有期。
細柳不聞曾奉詔,金牌何事遽班師。
雁來尚記南侵日,松古應無北向枝。
一掬西陵千載淚,斷橋斜日草離離。
詩中的“鄂墓”乃岳飛墓也。
接着就是清代的詩了:
《山花子·西泠游女》(清·沈岸登)
繡領鴛鴦刺未工。好春催到柳絲風。誰喚停針尋鬥草,斷橋東。
裙褶映來新似月,鞋幫試處小於弓,最愛湖邊山一對,兩高峰。
西湖孤山與北山之間有一座橋叫“西泠橋”,那一帶古時應有村民。村中女孩在家刺繡正百無聊賴,忽閨蜜來喊,於是丟下針線跑出去玩。猜跑到那兒了?居然朝孤山東北方向沿着白堤跑到了“斷橋”。
如今人們一聽到西湖,總想起“斷橋”。原因有三:其一正是它的歷史久遠,讀上面的古詩即知。其二則是它的景致迷人。西湖自宋代開始就以十處景觀聞名,它們是: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雙峰插雲、南屏晚鐘。看到沒?“斷橋”竟然排名第二,被稱作“斷橋殘雪”。這“斷橋殘雪”究竟有多美?還是以古詩為證:
疏影(宋·張炎)
餘於辛卯歲北歸,與西湖諸友夜酌,因有感於舊遊,寄周草窗。
柳黃未結。放嫩晴消盡,斷橋殘雪。隔水人家,渾是花陰,曾醉好春時節。
輕車幾度新堤曉,想如今、燕鶯猶說。縱艷游、得似當年,早是舊情都別。
重到翻疑夢醒,弄泉試照影,驚見華發。卻笑歸來,石老雲荒,身世飄然一葉。
閉門約住青山色,自容與、吟窗清絕。怕夜寒、吹到梅花,休卷半簾明月。
題目“疏影”是詞牌名。作者開篇就寫到了“斷橋殘雪”。接着看明代的詩詞:
《清平樂·冬》(明·高濂)
湖煙羃䍥。山白雲堆疊。千頃冰花寒皎潔。蹊徑銀鋪曲折。
興來沽酒山家。吟看玉樹含葩。策蹇斷橋殘雪,孤山折得梅花。
這首詩結尾寫得古色古香:作者騎驢踏着殘雪,走過斷橋,沿白堤到西南處的孤山折梅,真是一幅踏雪尋梅圖!
斷橋殘雪(明末清初·彭孫貽)
春至雪消遲,湖光霽後奇。雲分兩高色,寒立萬松枝。
坐石僧同冷,尋梅屐屢欹。清游殊未已,吟遍白公堤。
這首五律的題目乾脆就是“斷橋殘雪”,作者先與孤山寺僧人共坐,再獨自尋梅,“屐屢欹”,看來他鞋子買的號碼太大了不跟腳。哈哈。最後作者興起,居然在白堤上吟起詩來。
明清寫“斷橋殘雪”的詩還很多,為節省篇幅,不再羅列。古時的“斷橋殘雪”只有天上的月亮見過,咱們今人是見不到了。不過當今的斷橋再雪後的景致中也非常迷人:
問題來了:為什麼古典詩詞中這麼喜歡寫“斷”了的意象?如:
斷籬、斷腸、斷劍、斷絲、斷雲、斷壁、斷鴻、斷弦、斷魂、斷髮、斷簾、斷臂、斷霞、斷念、斷金、斷蓬、斷骨
又為什麼喜歡寫“殘”了的意象,如:
殘春、殘年、殘念、殘樽、殘柳、殘雲、殘香、殘花、殘壁、殘日、殘陽、殘月、殘星、殘燈、殘暑、殘雨、殘虹
因為“斷的、殘的”意象強調的是一種“特殊美”,它們不同於普通的、常見的意象,所以才能烘托出“奇”,恰好符合了作詩要標新立異的須求。這正是“斷橋殘雪”比“長橋大雪”更有詩意的原因。其實古典詩詞裡常見“斷橋”這個詞,但大多不是寫西湖上的斷橋。如上面提到過的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句中的“斷橋”其實真的是一座斷了的橋。它要渲染什麼?渲染荒涼。“驛”又是啥?就是在古代官路邊上建的類似“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那種供行人臨時歇腳的地方。正是因為“前不朝村、後不着店”才有這類建築,所以它才荒涼。陸游在這首《詠梅》裡特意讓梅花開在那種地方,是用來渲染他自己被朝廷冷落的處境:遠離朝廷的權利中心,連政治局委員都不是,更別說常委了。
說到這裡,這篇小文題目中提到的問題來了:西湖白堤上這座橋一直好好的,為啥被稱作“斷橋”?歷來的解釋有這麼幾個:
一是說橋頭有個酒家姓段,故橋被稱為“段橋”,後來叫白了成了“斷橋”。此說非常牽強。
二是說雪後從遠處的山上眺望,此橋隱約似斷,故有此名。也很牽強。
三是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也相當牽強:正因路為水斷,才建此橋得通,如何又稱“斷”?
個見以為:這個橋早在唐代之前,即被稱為“斷橋”。可以想象當時西湖頗為荒野,從孤山過來原來或有個小堤(而白堤應該是白居易後來加固這個小堤才形成的),而行到此處,村野之人鬚鬍亂建個木橋之類才能通過,橋不堅固,斷了又常常日久不修,才被稱為“斷橋”。另外上面也說到,古代文人墨客又最喜歡“斷”橋,於是久而久之,“斷橋”之名就流傳了下來。
俺上面說過,“斷橋”出名的原因有三,這第三個原因是啥?白蛇傳?對啦!哈哈。話說白娘子尋找三世前救她性命的那個牧童,恰來到了斷橋這個地方,發現他正是許仙!於是暗命小青喚雨,這才引出許仙借傘的情由。介許仙一開始還小氣的很,捨不得借,被小青一把奪了過去:
京劇《白蛇傳》劇照:斷橋
白娘子完了夙願,本來小兩口日子過得蠻好,誰知法海這個肉頭和尚多管閒事。插一句啊:舊社會大戶人家其實有個規矩,叫作“三姑六婆、不入於門”。“三姑六婆”說全了就是“和尚、尼姑、道士、媒婆”這類人,他們一入家門,准惹出倒霉事兒來。結果這法海利用許仙把白娘子害了不說,還想讓許仙當和尚,好人有當和尚的麼?小青大怒啊,乾脆給他來個水漫金山哪,對了,此時當事人都在鎮江啊。再後來許仙逃了出來,再遇到白娘子和小青時,恰好又在這斷橋。白娘子一見許仙介個恨哪,大聲質問道:
“許仙!汝真是個渣男!老婆說的話居然一句都不信!和尚說抽煙傷害健康,你丫立刻戒煙。我讓你戒煙,你乾脆抽煙鬥了。你早奏知道我是美女蛇,不是也抱着啃了好幾年?”
小青脾氣大呀,根本不跟他廢話呀,過去奏是一劍!幸好被白娘子攔住:
婺劇劇照:斷橋
現在的斷橋算是交了好運料,一時成了遊客的寵兒:
請看:這麼擁擠的斷橋,白娘子還敢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