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 二首 馬友友任和平大使(琴曲歌辭) |
送交者: 萬湖洲小金 2006年01月15日12:41:43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
一 時間古鐘圓,空間酒味醇。雲厚九疑動,月薄和人神。鳥友水遠岸,馬去蹄絕塵。分看琴指靜,天籟空耶真?今為和平使,祖居寧波親。聽者在四海,是主亦是賓。 二 韶樂節緩和太極,異曲工同巴洛克。浪漫風起卷歐陸,胡樂成正韶樂抑。假我擴大二百載,今知宇宙深未測。探戈藍調映虛心,更傾聰耳向萬國。
【萬維讀者網】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3日消息,國際知名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將出任聯合國和平大使。 50歲的馬友友昨日與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會面。之後,安南宣布馬友友將出任和平大使,推動和平。 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樂、與年輕的音樂家及聽眾接角、探索西方古典傳統外的文化及音樂型式,馬友友努力從中找尋能激發想像力的元素。 馬友友緊湊的音樂會行程,包括與全球知名樂團協奏演出、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等。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為他帶來不同靈感,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艾克斯、巴倫波因、愛森巴哈、潘蜜拉-法蘭克、柯漢(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麥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歐康納、彼德-塞爾金、史坦、史托茲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與音樂家之間的互動,超越單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音樂化為一溝通的語言,跨越世界不同種族,拉進人與人之意距離。為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樂、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叢林音樂等。 他對音樂的興趣還不僅只於此。馬友友日前剛成立“絲路”專案,要將古絲路商隊(從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為了使古絲路國家文化遺產重見天日,並找尋代表此地傳統的聲音,專案小組特到絲路行經國家勘查,而“絲路專案小組”將做為往後相關文化、教育計劃的資料庫。馬友友除策劃本案,也將演奏特別為“絲路”而創作的新曲(包括為“絲路合奏團”所寫的協奏曲)。新力古典也計劃發行三張“絲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站”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也會一併推出。這項創新的“絲路”計劃也將參與2001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亞民俗音樂節”的演出。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樂為出發點,再各自與馬友友所激發的靈感結合,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維、導演伊果楊和吉拉德)創造出新風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台”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獎無數,包括兩項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發行錄影帶。 為發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馬友友時常演奏20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爾(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納(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盧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譚盾、約翰-威廉斯等。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馬友友在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馬友友為新力古典的專屬音樂家,錄製過近50張專輯風格不一(曾獲13次葛萊美獎),顯示他的音樂興趣層面之廣。除了古典音樂的大提琴曲目,他也錄製許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專為他所寫的樂曲。此外,他多項跨界的錄音如與巴比-麥菲林合作的“天籟”、與麥爾和歐康諾合作的“民歌的馬友友-阿帕拉契圓舞曲”、演出皮亞左拉作品的“探戈靈魂”等,皆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2000年春將計劃發行“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錄音發行“繁花似錦巴洛克”,收錄重新編曲後的巴哈詠嘆調、包凱利尼的協奏曲等,並由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樂團擔任管統樂演奏(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為巴洛克時代樂器),另外一張“Solo”則收錄柯大宜、大衛-懷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還包括新編曲獨奏版的歐康諾“阿帕拉契圓舞曲”,整張專輯以無伴奏演出,做為他另一項“絲路”計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現漂泊與紮根、創新與傳統等不同主題。儘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發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並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 馬友友除了不斷在音樂舞台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動。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樂,更希望他們進一步參與創作。巡迴演出期間,馬友友都會排出時間指導大師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樂科系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他也發展“家庭音樂會”,如在卡內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優秀傑出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於德國威瑪舉行。 馬友友1955年生於法國巴黎,4歲起由父親啟蒙學習大提琴,並和家人遷居紐約。之後於茱麗亞音樂院師事李納德-羅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取得人類學學位,為他開啟傳統音樂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馬友友與妻子育有一對兒女。 目前馬友友使用兩把的樂器分別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