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讀寫叢話》張中行《二十 古體詩(三)》 |
送交者: 杭州阿立 2023年09月15日06:04:44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
《詩詞讀寫叢話》張中行《二十 古體詩(三)》 上篇《一九 古體詩(二)》: https://bbs.creaders.net/poem/bbsviewer.php?trd_id=1655049 二○ 古體詩(三) 唐以來文人作詩,是古體、近體都來一下的;雖然由於性之所近或功力有別,有的人多作古詩,有的人多作近體,有的人長於古詩,有的人長於近體。有所側重是分。但兩體並存或並行,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分就未必能夠分得涇渭分明。這是說,古體到唐以來文人的手裡,就未必不受近體的影響。近體的精髓是“律”;律的具體表現,主要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交替,次要是用對偶句(音對或兼意對)。由這兩種表現方面考察,唐以來文人仿作的古詩,與漢魏到南北朝的老牌古詩,有沒有明顯的分別呢?或者縮小範圍說,這與近體並行的古詩,與“律”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這也說來話長。話長由於時間長。時間長,任何事物都會變化,甚至變化很大。平仄交替,對偶,來源有二:一是漢字的特點,單音節,有聲調,而且可以分為平仄兩類;二是人都喜歡抑揚頓挫以及對稱的音樂美。也就因為有這種特點和要求,所以“律”的發展史是:由無意而有意,由少而多,由不工整而工整,由知其當然而知其所以然。 狹義的文是這樣。早期如《論語》,就有“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之類的說法。但這是無意的,也就不十分工整。到南北朝及其後,如徐陵寫《玉台新詠序》,王勃寫《滕王閣序》,就通篇是工整的駢四儷六了。 詩也是這樣。先說五言,西漢的蘇、李贈答詩是後人偽作,律的氣味濃也是一證。實際情況是,東漢的《古詩十九首》,我們讀,還不覺得有求合律的痕跡。如第一首: ①行行重行行,②與君生別離。③相去萬餘里,④各在天一涯。⑤道路阻且長,⑥會面安可知。⑦胡馬依北風,⑧越鳥巢南枝。⑨相去日已遠,⑩衣帶日已緩。⑾浮雲蔽白日,⑿遊子不顧返。⒀思君令人老,⒁歲月忽已晚。⒂棄捐勿復道,⒃努力加餐飯。 ①是連用五平,⒁是連用五仄。⑤⑨⑩⑿是連用四仄。⒀是連用兩個平節。④⑥⑦是連用兩個仄節。還剩下六句,②平起平收,“與”仄、“生”平都不合律;③仄起仄收,“萬”仄不合律;⑧仄起平收,“巢”平不合律;⑾平起仄收,“蔽”仄不合律;⒂平起仄收,“勿”仄不合律。檢查結果,只有末尾的⒃是仄仄平平仄,合律。音不合律,音方面的對偶自然就談不到。意呢,⑦和⑧是對稱的,可是從音方面考慮,除“北”和“南”之外,都失對。這就可見,在那個時期,作詩的人頭腦中還沒有律,偶爾出現合律的句子,是碰巧,不是有意拼湊。 到晉、宋之際還是這樣。舉陶淵明和謝靈運為例: ①昔欲居南村,②非為卜其宅。③聞多素心人,④樂與數晨夕。⑤懷此頗有年,⑥今日從茲役。⑦敝廬何必廣,⑧取足蔽床蓆。⑨鄰曲時時來,⑩抗言談在昔。⑾奇文共欣賞,⑿疑義相與析。 ①春秋多佳日,②登高賦新詩。③過門更相呼,④有酒斟酌之。⑤農務各自歸,⑥閒暇輒相思。⑦相思則披衣,⑧言笑無厭對。⑨此理將不勝,⑩無為忽去茲。⑾衣食當須紀⑿力耕不吾欺。(陶《移居二首》) ①昔余游京華,②未嘗廢丘壑。③矧乃歸山川,④心跡雙寂漠。⑤虛館絕諍訟,⑥空庭來鳥雀。⑦臥疾豐暇豫,⑧翰墨時間作。⑨懷抱觀古今,⑩寢食畏戲謔。⑾既笑沮溺苦,⑿又哂子云閣。⒀執戟亦已疲,⒁耕稼豈雲樂。⒂萬事難並歡,⒃達生幸可托。(謝《齋中讀書》) 只由平節仄節交替方面考察,陶的前一首,①②④⑥⑦⑧⑨⑩合律,即多一半合律,像是出於有意;可是看後一首就不然,因為由①到⑨,連續九句都不合律,其下⑿也不合律,如果出於有意就不會這樣。謝的一首,③⑤⑥⑦⑿ ⒁⒃共七句合律,還不到十六句的一半,可見與陶淵明還是一路。 謝靈運是南朝初年人,其後齊、梁之際就來了大變化,沈約、謝朓等不只在理論方面提出四聲、八病說,還身體力行,創造了講聲律的“永明體”。有理有體,於是合律就由無意發展為有意,由知其當然而發展為知其所以然。其結果表現在作品上,合律的句子就由少發展為多,由不工整發展為工整。 舉沈約的一首為例: ①秋風吹廣陌,②蕭瑟入南闈。③愁人掩軒臥,④高窗時動扉。⑤虛館清陰滿,⑥神宇暖微微。⑦網蟲垂戶織,⑧夕鳥傍櫩(檐)飛。⑨纓珮空為忝,⑩江海事多違。⑾山中有桂樹,⑿歲暮可言歸。(《直學省愁臥》) 仍由平節仄節交替方面考察,12句,只有③不合律,這是有意,不會是碰巧。還有,⑦⑧是相當工整的對偶,想來也是用力拼湊的。 同一切風氣一樣,至少是前期,必是隨着時間的前行而變本加厲。所以到南北朝末期,詩作的律氣就更為加重。舉江總和庾信為例: ①三春別帝鄉,②五月度羊腸。③本畏車輪折,④翻嗟馬骨傷。⑤驚風起朔雁,⑥落照盡胡桑。⑦關山定何許?⑧徒御慘悲涼。(江《并州羊腸坂》) ①蕭條亭障遠,②悽慘風塵多。③關門臨白狄,④城影入黃河。⑤秋風蘇武別,⑥寒水送荊軻。⑦誰言氣蓋世,⑧晨起帳中歌。(庾《詠畫屏風詩》之一) 由平節仄節交替方面考察,江的一首,除⑦以外,句句合律;可是⑦用的是近體慣用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也可能仍須算作合律。又這首詩多用對偶(第一、二、三聯都對),因而就更像唐朝早期的五律(⑦應仄起而平起,失粘,初唐不少見)。庾的一首,平節仄節交替方面句句合律。也是前三聯都對偶(③④對得很工整;⑤⑥“蘇武別”與“送荊軻”是意對)。失粘比江的一首多(都失粘),是因為那時候還不認為聯與聯間起的平仄也要變。這樣,如果粘的規律可以放鬆,這一首也就與近體的五律相差無幾了。 以上不避繁瑣,翻騰歷史情況,是想說明,近體之前的古詩,由律的成分多少方面考察,與近體的距離有遠有近。這就引來兩個問題:一,所謂古,應該指距離遠的還是遠近都算?二,仿作,應該以距離遠的為師還是遠近都可以?這兩個問題,不知道唐朝人問過沒有。但由作品裡隱約可以看到“一些”解答。說一些,是因為不是千篇一律。原則上,或默默中,總當承認距離遠的是正字號,貨真價實。因而多數人仿作古詩,就是永明體以前的古,而不是以後的古,甚至用力躲律,以期比正字號的古顯得更古。但求聲音美的習慣,熟悉近體,力量也不小,於是有的人有時仿作古詩,就(大概是不知不覺地)混入律的成分。還有的人(後期更明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扔掉舊繩索,以律句寫古體,於是這變種的古體也就抑揚頓挫、鏗鏗鏘鏘了。以下舉例說說這多種情況。 通常還是同古人拿筆時候一樣,不想平仄的安排而隨心所欲。如: ①胡天夜清迥,②孤雲獨飄揚。③搖曳出雁關,④逶迤含晶光。⑤陰陵久徘徊,⑥幽都無多陽。⑦初寒凍巨海,⑧殺氣流大荒。⑨朔馬飲寒冰,⑩行子展胡霜。⑾路有從役倦,⑿臥死黃沙場。⒀羈旅因相依,⒁慟之淚沾裳。⒂由來從軍行,⒃賞存不賞亡。⒄亡者誠已矣,⒅徒令存者傷。(喬知之《苦寒行》) ①花間一壺酒,②獨酌無相親。③舉杯邀明月,④對影成三人。⑤月既不解飲,⑥影徒隨我身。⑦暫伴月將影,⑧行樂須及春。⑨我歌月徘徊,⑩我舞影零亂。⑾醒時同交歡,⑿醉後各分散。⒀永結無情游,⒁相期邈雲漢。(李白《月下獨酌四首》之一) 兩首與近體的差別都不少。前一首:句數超過律詩;③④,⑤⑥,⑨⑩,⒀⒁,⒂H⒃,共5聯,出句也平收(平腳對平腳);平節仄節交替情況,①②③④⑤⑥⑧⑾⒁⒂⒄共11句不合律;只⑨⑩一聯對偶,聲音的情況是仄仄仄平平對平仄仄平平。後一首:句數也超過律詩;平聲十一真韻換去聲十五翰韻;平節仄節交替情況,①③⑤⑧⑨⑾⒁共7句不合律;⑨⑩,⑾⑿,兩聯對偶,音多不合之外,還有同字相對的情況(“我”對“我”)。總之,這是地道的古詩,幾乎沒有一點近體的味兒。 一向拘謹的五古如此,喜歡奔放的七古自然更容易遠離近體。也舉兩首為例: ①沉吟對遷客,②惆悵西南天。③昔為一官未得意,④今向萬里令人憐。⑤念茲斗酒成暌間,⑥停舟嘆君日將·晏。⑦遠樹應連北地春,⑧行人卻羨南歸雁。⑨丈夫窮達未可·知,⑩看君不合長數奇。⑾江山到處堪乘興,⑿楊柳青青那足悲。(高適《送田少府貶蒼梧》) ①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②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③長風萬里送秋雁,④對此可以酣高樓。⑤蓬萊文章建安·骨,⑥中間小謝又清發。⑦俱懷逸興壯思飛,⑧欲上青天覽日月。⑨抽刀斷水水更·流,⑩舉杯銷愁愁更愁。⑾人生在世不稱意,⑿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兩首與近體的差別更大。前一首:兼用五言句;換韻不只一次,平聲一先韻換去聲十六諫韻,再換平聲四支韻;平節仄節交替情況,①③④⑥⑨⑩共6句,即一半不合律;只⑦⑧一聯對偶。後一首:開頭連用十一言句;換韻也是不只一次,而且換法特別,起收都是平聲十一尤韻,中間插4句,押入聲六月韻;平節仄節交替情況,①②④⑤⑨⑩⑾共7句,即多一半不合律;勉強說,⑨⑩對偶,可是對得很蹩腳。總之,都是沒有律的味道,寫古詩不愧為古詩。 作詩,近體盛行的時候沒有近體的味兒,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想來不容易。如以上所引,李白、高適等寫古詩,是不是有意避時風,以求成為今之古人呢?不能起李白、高適等於九泉而問之,得確定的答覆是不可能了。但可以推想,以“詩律細”自負的杜甫,那麼喜歡並且長於作律詩,寫古詩就古氣盎然,是十之九費了相當多的力量以成全趨(古體)避(近體)的。可以舉最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為證。這首五古共100句,以平節仄節交替的律調衡之,合律的只有40句,還不到全詩的一半;全篇押入聲韻,出句應該用平腳,可是有20句是仄腳。少用對偶,勉強說,“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共3聯可以算,可是都對得不工整;還有更遠離近體的是同聲字連用,計5平的5句,5仄的10句,4平的3句,4仄的7句,尤其有意思的是最後還顯示一下,那是全詩的收尾,“憂端齊終南”連用了5平,“澒洞不可掇”連用了5仄。這些都是碰巧嗎?至少我們可以懷疑,這是出於有意,正如“黃閣老”對“紫金丹”之出於有意。 避,要費力。這有如忌諱,要時時想着。如果不想,甚至不想避,律句就有可能連翩而來。推想如下面兩首就是這樣來的: ①向夕斂微雨,②晴開湖上天。③離人正惆悵,④新月愁嬋娟。⑤佇立白沙曲,⑥相思滄海邊。⑦浮雲自來去,⑧此意誰能傳。⑨一水不相見,⑩千峰隨客船。⑾寒塘起孤雁,⑿夜色分藍田。⒀時復一回首,⒁憶君如眼前。(劉長卿《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荀處士》) ①郢客文章絕世稀,②常嗟時命與心違。③十年失路誰知己,④千里思親獨運歸。⑤雲帆春水將何適,⑥日愛東南暮山碧。⑦關中新月對離樽,⑧江上殘花待歸客。⑨名宦無媒自古遲,⑩窮途此別不堪悲。⑾荷衣垂釣且安命,⑿金馬招賢會有時。(錢起《送鄔三落第還鄉》) 只由平節仄節交替方面考察,前一首,除③⑦⑾3句用近體常用的平平仄平仄格式以外,句句合律;後一首,除⑥⑧兩句也是用近體常用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格式以外,也是句句合律。 這樣全篇格調近體化,齊、梁以前的人是寫不出來的。 還有更甚的,是明顯地表現為愛近體的抑揚頓挫、爽朗流利的格調,因而就用近體的形和神大寫其古詩。較早期可以舉王維為代表,如: ①漁舟逐水愛山春,②兩岸桃花夾古津。③坐看紅樹不知遠,④行盡青溪忽值人。⑤山口潛行始隈 ,⑥山開曠望旋平陸。⑦遙看一處攢雲樹,⑧近入千家散花竹。⑨樵客初傳漢姓名,⑩居人未改秦衣服。⑾居人共住武陵源,⑿還從物外起田園。⒀月明松下房櫳靜,⒁日出雲中雞犬喧。⒂驚聞俗客爭來集,⒃竟引還家問都邑。⒄平明閭巷掃花開,⒅薄暮漁樵乘水入。⒆初因避地去人間,(20)更問神仙遂不還。(21)峽里誰知有人事,(22)世中遙望空雲山。(23)不疑靈境難聞見,(24)塵心未盡思鄉縣。(25)出洞無論隔山水,(26)辭家終擬長游衍。(27)自謂經過舊不迷,(28)安知峰壑今來變。(29)當時只記入山深,(30)青溪幾度到雲林。(31)春來遍是桃花水,(32)不辨仙源何處尋。(《桃源行》) 全篇32句,由平節仄節交替方面考察,除⑧⒃(21)(25)4句用近體常用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格式以外,句句合律。6聯對偶,⑨⑩,⒀⒁,⒄⒅,還對得相當工整。這顯然是喜歡在古詩里也聽到近體的腔調。這喜歡的心情自然不只少數人有,於是以律句入古詩的寫法就下傳,並漸漸由“可以”變為“也好”。如白居易《長恨歌》,120句,如果不計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就只有18句不合平節仄節交替的規律。再後,如清初吳偉業《圓圓曲》,78句,用平節仄節交替的規律衡量,除6句用近體常用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格式以外,都合律,這簡直是在那裡作拉長的近體詩了。 以上又不避繁瑣,說了些仿作的歷史情況,用意何在?是想鑑往知來,如果我們也有興趣仿作古詩,了解過去,也許就可以知道現在應該怎麼走。偏於古,偏於今,都有例可援;並且都會有所得。所以難於定何去何從。這是一面。還有另一面,是難於定何去何從也有好處,那就無妨隨自己之便,興之所至,行所無事,甚至成為古今大雜燴也無不可。當然,如果信而好古,走杜老的路,仿古就形與神都古起來(想當很難),就是喜歡維新的人也不能不點頭稱嘆吧?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詩詞讀寫叢話》張中行 下篇《二十一 詩體余話》: https://bbs.creaders.net/poem/bbsviewer.php?trd_id=1658022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2: | 2022英格蘭海邊度假(11)諾貝爾文學獎 | |
2022: | 哈雷阿卡拉國家公園 雲海落日無限風光 | |
2021: | 五律 秋遊(依韻東籬兄) | |
2021: | <慈杯>-感悟 | |
2020: | 交作業:【極相思】陳情令 | |
2020: | 極相思.男兒漢 by 邈嫣雨靈 | |
2019: | 五律一首 | |
2019: | 今天寫了一小詩呼喚壇主歸山的,發來與 | |
2018: | 【水調歌頭(詞林正韻,戲學東坡)】望 | |
2018: | 閒侃:白居易和劉禹錫交手,不打不成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