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同題“盼” - 近體詩、詞賞析(下) |
送交者: 東籬把酒 2006年07月02日06:37:32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
七律 • 宿雨 宿雨沉沉暮色昏,寒窗獨對嘆蓬根。身隨落葉飄千里,詩共殘紅淚一痕。 [東籬把酒評]:海外客這首七律寫得自然婉轉、字字含情、含蓄無窮,乃至撲朔迷離。詩人以夜雨沉沉、寒窗獨嘆的哀景開始,寫出由此引發的傷感,讓我想起<<樂府新集>>張仲素的“朔雪飄飄開雁門,平沙歷亂卷蓬根。”之意境,這裡有詩人身世悽苦之意象。 頷聯“身隨落葉飄千里,詩共殘紅淚一痕”承接巧妙,對仗工整,包含感情,是此詩之佳句!這裡寫到詩人天涯飄遊,如落葉隨風,自己的詩歌與紅燭淚痕相伴。然而,我的理解是,在這個景的表象下,暗含詩人感嘆自己(“詩”)和其日漸衰老的妻子(“殘紅”)共同經受磨難(“淚”)的經歷。 頸聯一轉,轉得迷離;這是因為詩人切換了李商隱的<<錦瑟>>中的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那麼,詩人具體想表達什麼呢?我認為這一聯是一面鏡子:讀者讀到這聯時,可以自行按自己的經歷去理解這聯的含義,讀、解此二句猶如照鏡子,意境是鏡子裡讀者自己的象而已。我的理解是詩人覺得人生如夢,虛虛實實,不可求全;然而內心總是空空,想追求點什麼吧! 尾聯意指詩人三十已過,回憶已逝的青春,覺得慚愧。為什麼?可能是事業無成,抑或是情場失意?讀者自行了斷吧,這叫回味無窮,詩就是要回味無窮。“盼”字暗含在詩中:盼能夠找回來流逝的青春!也許我的“實解”全錯了,那就讓讀者自己去琢磨這首詩的含義吧! 李商隱的<<錦瑟>>很朦朧,有着語境渾虛、如夢如幻的美妙。每當讀這首詩時,我就覺得仿佛來到明媚的春光中,頭暈目眩,如入那華麗詞彙下掩隱的太虛環境。海兄這首詩有<<錦瑟>>這個意思。 附 - 錦瑟 【唐】李商隱 ===================================================== 七律 • 阮郎盼 (六月同題) 青絲進洞發白離,仙客天台知是誰? 疊浪層雲追日遠,振翎鴻雁領風移。 [特邀迦砦點評]:沅湘兄前段作品多有融貫東西的嘗試。這首詩則是演繹一段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南朝劉義慶《幽明錄》中記有劉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迷路,十數日不得歸。饑寒中於溪邊遇二美貌仙女,居然叫得二人姓名,並邀二人至居處,酒果款待,笙歌共歡,逾半載。劉阮二人終因思家良苦而求歸。仙女遂設宴踐行,送二人出山。既出,則景物迥異,家人皆無可尋。原來世間已過七代。此故事後來被廣泛寫入歷代詩詞劇作。《阮郎歸》詞牌下名家多有佳作。 沅湘兄這首詩結合了阮郎遇仙和神仙下棋的傳說。題中有“盼”,點明要寫的是阮郎思歸。我的理解,全詩用時間上的倒敘,從“離”開仙境寫起。首聯化用原典。頷聯寫出山的景物,以層雲追日,鴻雁南行比“盼歸”心切。頸聯追憶洞天福地觀仙女下棋的良辰美景。尾聯進一步描寫歸家者的心理,家途千里,遠山如嗔眉初展。何人當嗔?離開半年的家人吧?擬或苦留未果的仙女?此聯甚佳。 我認為成問題的有:“白髮離”,這句把“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意境給改了,仿佛仙界凡間共用一個時間座標。“領風移”,有生造感。頸聯最弱,對詩的意境貢獻不大,語言也不洗鍊(也許我沒讀懂)。“知是誰”,“知”和“誰”同屬一個韻部,律詩忌用。沅湘兄著首顯然是用平水韻部,故有此提。 說實話,我不大“敢”評沅湘兄的詩,一是對他所寫的題材多不大熟。二是作為讀者,所理解的的詩意多半不會與作者原意相同(如我對此詩的“倒敘”說)。而沅湘兄好像很在意理解的準確性:)這次是被東大主持點名,錯解之處,還望沅湘兄海涵,並賜正解為“盼”。 [沅湘回復]:謝謝迦砦兄的評論。此篇詩歌中的主要問題和寫作方式您都指出來了。時間座標和頸聯都是想象不妥引起的問題,我以後會適當修改。“知”和”“誰”同屬一個韻部,律詩忌用。對我來說還是新知識。謝謝指點。評者的理解和作者的原意的確不盡相同,但你我的想法基本一致。我是用了倒敘。頭聯撫今追昔,頷聯寫景,頸聯回憶,尾聯面對未來。對了,“領風移”是從“向風移”化過來的,生硬了些。 我是比較注重理解的正確性,因為所有好的文學作品,不管什麼流派,首先必須合情合理(make sense)。沒有絕對準確的解釋並不等於沒有解釋或者隨便亂解釋。當音樂繪畫等抽象藝術作品都有一定的意義範圍時,受社會現實、個人歷史、語言之約定俗成的含義等客觀條件制約而不可能透明的文字藝術怎麼可能沒有一定的定義域呢?如果某部作品每個人都可以隨便解釋而且怎麼解釋大家都誠心接受,人類社會恐怕就沒有什麼矛盾了。 其實,根據某些傳統人士的看法,所謂“無定解的文本”(open text)也不是新概念,古希臘的詭辯論者們早就用過,而且柏拉圖等人早就批駁了的。即興寫了幾句,不對處請指正。 ====================================================== 七律 • 喜相逢(六月同題) 六日無眠夢幻中,兒時好友喜相逢。千杯難盡情和義,半世蹉跎雪與風。 [東籬把酒評]:首聯破題,詩人在經過六個日日夜夜的盼望後,終於和兒時好朋友相逢。頷聯以景(飲酒)和議(“半世蹉跎雪與風”)承接首聯。我注意到這聯第二句與“喜”的距離,覺得似乎游離太遠,已經有“反轉”的趨勢了,承接不夠得力,這會影響頸聯的效果的(如果這聯是頸聯,則是詩之章法中的“反轉”法)。頸聯委婉一轉,抒發懷舊心情;但頸聯第二句又轉為舒暢心態(“暢遊吳越訪遺蹤”)。尾聯以敘事、抒懷結束,但含蓄不夠。總的感覺是章法上有些亂,起承轉合的“承、轉”不明顯,所以應在頷、頸聯意境上調整一下。 [遠方客回復]: ======================================================= 七律 • 同學會(六月同題) 奼紫嫣紅楊柳青,童顏鶴髮聚江亭。相擁互覓當年貌,圍坐爭談離別情。 [東籬把酒評]:這首詩的起承轉合皆合法度。首聯春意盎然,意境明了如畫。頷聯接着寫景(實寫),承接得法;而頸聯以“議”、“比”一轉,自然流暢。我最喜歡尾聯的第一句“風搖翠竹斜陽照”。 不足之處有頷聯中“當年”和“離別”不對仗;頸聯“同窗”和“漂泊”不對仗。至少這兩聯對仗不夠工;當然,這兩聯也可以“散”而不“對”,但那就不是七律了。“奼紫嫣紅”和“童顏鶴髮”是成語,用在短短的律詩中往往無新意和顯得湊字數、擁擠。 另外,有一個“失粘”句(平仄也不對):“相擁互覓當年貌”(平仄仄仄平平仄)。 附修改稿:七律 • 同學會(六月同題)(修訂稿) 奼紫嫣紅楊柳青,白頭翁嫗聚江亭。相擁互覓當年貌,圍坐爭談別後情。 說明:此詩按《詩詞新編》韻,“擁”既可平也可仄。 ======================================================== 夜聽肖邦 • 盼(六月同題) 序:那也是個六月的夜晚。初夏的月光,隨天上的流雲時隱時現。合上窗簾,閉上雙眼,耳邊響起了不朽的肖邦。月色穿過一切空間,從頭頂如水銀泄地般的貫穿全身。久違的清涼,久違的波光,久違的幻象。過去的一切和將來的所有,已不那麼重要。只盼這一刻,這一聲,永駐,存常。 幽光夜隱悸愁眠,一念紅塵萬丈煙。五指張看不見處,孤琴婉轉正痴間。 [東籬把酒評]:沙兄文筆優美,讓我錯把他那優美的“序”當作新詩了!哈哈。我也一直想寫寫聽鋼琴的感覺。我聽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多次,百聽不厭,但吾文學水平不夠,寫不出曲子中那種給人的美好感覺。這裡全讓沙兄寫出來了。從形式上說,這首是七古(句數不等於4或8),一韻到底;但是本詩非常接近近體排律詩,平仄相間、音韻平衡,所以韻律有抑揚頓挫之美。全詩意境新穎開闊、層次漸漸跌出。語境豐麗而又無一生、澀字,語言流暢、雅致,實為老練之佳作。 首聯飄忽迷離,詩人用“幽光夜隱”、“一念紅塵萬丈煙”(“一”和“萬”對比強烈)渲染“那……個六月的夜晚”詩人的心情:俗事煩心、難以入眠。接下來一“轉”的四句,描寫婉轉的琴聲流入房間,“月色穿過一切空間,從頭頂如水銀泄地般地貫穿全身”,意境美麗非凡。“陳酒留含滄海澀,浮生盡入鬢霜綿”這聯抒懷寫得非常好,是本詩最精彩的一聯,也是詩中的又一“轉”軸:由美好月夜、音樂聲中再度陷入冥思、悲嘆人生苦澀。這裡有可能感嘆肖邦身世悽苦(流亡生涯),也可能感嘆人世間的悽苦:這點留給讀者想像吧。接下來一聯“靈泉依在空山遠,心月已非昨日圓”,第一句寫得空靈、意象虛渾,第二句頗含哲理。這一聯讓我想起那句“欲眠不眠夜深淺,越鳥一聲空山遠。”(<<全唐詩>>,陳潤之“宿北樂館”)和“今日非昨日。明日還復來。”(李白<<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這裡,詩人感嘆時光遠逝。尾聯中,詩人表達了他的盼望:“欲挽三春長駐步” ---“只盼這一刻,這一聲,永駐,存常。”,在音樂聲中,毋須言語,靜靜地傾聽,就是對人生無盡的享受。 ========================================================= 二、詞(“踏莎行”和“念奴嬌”為主) 念奴嬌 • 盼中華崛起 [六月同題] 插雲青海,怎能忘、揚子江流開闊?鳳舞虬騰,丹盡灑、華夏文明彩頁。駿馬長嘶,英雄怒吼,劍指關山月。黃河東去,伴隨多少忠烈? 長恨風雨淒淒,破樓衰百載,悲鴻聲咽。喜看今朝,龍滾動、珠閃神州光曄。舊夢飛天,當成驚世舉,步留蟾闕。金輪天際,海藍波涌峰崛。 [特邀CHUTIAN點評]:開篇“插雲青海”,好氣派。青海代表青藏高原,是中華兩條母親河的源頭。不過,“青海”從字面上看是片水面,與動詞“插”不配,有美中不足之感。理想的好句應在字面上和深意上都講得通。 接下來三句,繼承了豪邁氣魄,一路下來大氣磅礴,迴腸盪氣,可惜新意稍感不足。“鳳舞虬騰”一句相對較好。“駿馬長嘶”一句有點空洞和老套的感覺。 下闋首句轉折,與上闋氣氛完全不同,顯得層次清楚。這種轉換是常見的路子。但如深究一下歷史,本人覺得這一百年的國運,與過去的幾千年相比,只是相對的不同。無論是亡國危機,還是屠殺人口,還是專制腐敗,最壞的時候並不在這百年中。所以如我寫,可能會避開這種對比。 “喜看今朝”開始,又一次轉折,新舊社會兩重天,是不是也落了俗套?“喜看今朝”四字是不是太平常了點?“龍滾動”好象有點奇怪,為什麼用“滾”呢?最後“海藍波涌峰崛”是三套主謂結構:“海藍”“波涌”“峰崛”。大句套幾個小句並不是錯,要看具體情形,有時會產生堆砌感。 東兄這首詞的 前二稿與上述定稿很不同,也抄錄如下: 一稿: 插天青海,總流出、無限江山豪傑。鳳舞虬騰,曾托起、華夏剛柔氣節。 長恨清府無能,衰樓暮日,哀鴻聲咽。喜看如今,龍滾動、珠閃神州光曄。 二稿: 插雲青海,漸流出、無限江山豪傑。鳳舞虬騰,曾布滿、華夏文明畫頁。 長恨風雨淒淒,衰樓暮日,哀鴻聲咽。喜看今朝,龍滾動、珠閃神州光曄。 本人覺得,這前二稿的首句只有一個主語,是一句話,更顯流暢。第二句也是如此。“鳳舞虬騰,曾托起、華夏剛柔氣節”好象很不錯,為什麼改了?後面幾句則以定稿為好,除了“波涌峰崛”不如“波涌天闊”順口。 念奴嬌是大詞牌,本人感覺很難寫。比如早晨起來,感到空氣新鮮,心情舒暢,是不是可以寫首念奴嬌抒發一下?不行,那點感覺份量根本不夠。那麼,象東兄這樣寫愛國之情總可以吧?這份量倒是夠了,但黃河長江千古風流之類,好象十個人有九個半都會提到,自己的詩意減去這些俗套,剩下的才是新意,但可能又不夠一“念奴嬌”的份量了。結果是,我迄今一首沒寫過! 抄下踏雪無痕兄的一句話:“這個題目難寫,既要縱深寫意,又要橫向工筆,寫到這樣不容易了。但個人感覺,這樣題材,沒有獨具的眼光,和文字的千錘百鍊,總是難於如人意的。” ======================================================= 沁園春 • 中華崛起 (六月同題《盼》) 盤古開天,地造江山,鼎鑄炎黃。嘆殷周禮制,春秋花綻,秦皇統夏,漢室興邦。東土唐朝,蠻夷謹拜,宋祖揮師守業王。天驕子,更彎弓鐵騎,盪亞征歐。 明清以降多殤,舉王道中華又拓疆。看埃及留塔,中東流火,地中漂海,印度分邦。冷戰煙消,美國權霸,難與今朝計短長。和平頌,正金聲玉振,崛起輝煌。 [東籬把酒評]:詞風豪邁、穩健。因是慢詞,得以大量鋪敘、展開之空間。這首好象是三老的第一首慢詞,能夠順利填完詞,而又文字流暢,已是大功告成!可喜可賀。我在這裡主要是雞蛋裡挑挑骨頭。 上闋以(縱向)時間軸展開,寫華夏清代以前的歷史,包括太古傳奇(盤古開天闢地、炎帝黃帝, 注1)。陳述清晰,但缺少起伏,象是報“流水帳”將歷朝歷代名字、史事寫一遍(殷周、春秋、秦、漢、唐、宋),實字多,顯擠、單調平直而缺乏意境之迴旋餘地。若用每個朝代中一典故代替“報”朝代名字,再輔以適當的“議”,則更好。上闋最後三句意境很好,“盪亞征歐”乃新奇好句(“歐”出律)。 下闋以(橫向)空間面展開,主要以環顧全球,展望中國未來為主,比上闋意境開闊。問題亦是意境提升不夠,而且描述中國崛起的重量不夠。最後三句寫“崛起”,甚佳,有聲(“金聲玉振”)有色(“輝煌”)和動感(“崛起”),遺憾的是“金聲玉振”是成語(金鐘、玉磬之聲,比喻宣傳道德、才學精妙之類,注2),給人以陳舊之感,完全可以用新穎的詞句取代之而保留意境不變。 總的來說,此詞題材重大,但給人的意象不夠新穎和波瀾壯闊。也有不少口水話,如“地造江山”、“看埃及留塔”、“地中漂海”、“美國權霸”,這些話在詞中於意象而言意義不大,可以再推敲。 附完稿: 沁園春•中華崛起 盤古開天,媧繡山川,鼎鑄炎黃。贊殷周禮樂,春秋花綻;秦皇霸業,漢馬鞭揚。盛世唐朝,蠻夷謹拜,宋祖揮師守業王。天驕子,仗彎弓鐵騎,歐亞飛殤。 明清復土隆昌,舉王道中華又拓疆。看尼羅留塔,兩河流火;愛琴漂海,一竺分香。鐵幕煙消,雄鷹權霸,難與神龍計短長。和平頌,正金聲玉振,崛起輝煌。 1)東籬把酒注:“鼎鑄炎黃”典故: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黃帝才智過人,寬厚待人,以德服人,深受族人擁戴,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當時各部落經常發生戰爭,黃河流域西部有一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和九黎部落首領蚩尤發生戰爭,被蚩尤擊敗,遷居黃帝部落地盤,與黃帝發生衝突。黃帝十分體諒炎帝的處境,施以仁德之惠,感動了炎帝,促進炎黃兩部落的合併,炎黃兩人為共同首領,被溯尊為漢民族的祖先,並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這便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炎黃子孫”的來由。後來黃帝逝於荊山(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陵位於靈寶市西荊山腳下的鑄鼎原(亦稱黃帝嶺)上。據《史記》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崑崙山趕來查看,為煉出仙丹給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腳下。 2)自注:"蠻夷"這一不合現代時宜之詞,用在此處非是對少數民族和外國友邦有不敬之意,實為想充分凸顯盛世大唐(尤其後期)的那種雖是禮儀之邦、卻也是藐視天下的盛世心態,也是對歷史事實的真實寫照和回放(胡人安祿山即拜之甚謹也)。"拓疆"主指明初對北疆的復疆和開拓,清對蒙、藏的有效開拓。明、清兩朝鄭成功、施琅(康熙主政)對台灣的光復、收復,以及二戰後再度從侵略者手中收回台灣,是復疆,不能算拓。現代社會對海疆、海權的恢復和對公海大洋公共資源的開拓,對廣袤無際的太空的開發、開拓,以及在國際經貿、資源領域的合作開發,即為拓也,故用一個拓疆涵蓋之也,非僅指陸地之疆域也。"尼羅"指尼羅河三角洲流域古埃及文明。"兩河"指現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第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平原的古巴比倫文明發祥地。"愛琴"指古希□愛琴海沿岸文明聖火,愛琴漂海是說古希□文明轉移到了大西洋兩岸並開花結果,成為近、現代科技文明的領導者。"竺"即天竺,指古印度佛教文明,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英國殖民者統治下獨立,但分裂為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印度內部現今依然按種姓制度分成許多自治邦。"鐵幕"指冷戰期間(二戰後至1991蘇聯解體)將歐洲分為兩個受不同政治影響區域的界線,此詞出自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於 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所發表的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邱吉爾的演講被認為正式標誌著冷戰序幕的開啟。"金聲玉振"是孔廟前院第一座石坊匾刻,出典於《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用在此處指傳統文化回歸、科教興國和科技創新。 3)自解: ========================================================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