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 THE WALK,TALK THE TALK。 |
送交者: Midway 2008年04月22日14:42:02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
見國內有個年輕人寫的寫詩的心得,現轉貼一下。重點是最後說“寫詩”和“說詩”的問題。年輕人說得很直,但不無道理。本人加了個短短的評論。其實就是那句英文的成語:WALK THE WALK,TALK THE TALK。THEY ARE DIFFERENT ANIMALS。DO NOT MIX THEM。OTHERWISE, YOU HURT YOURSELVES。 轉的貼: 有一回突發奇想,拿中國古代詩歌比作桃子。宋詩就像洗得乾淨的桃子,而唐詩就像樹上鮮紅的桃子,而漢魏六朝的詩歌就青紅的桃子。當然,這個比喻並不見得恰當,但說說也無妨。宋詩如果讀多了,也許就會忘記桃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而唐詩拿來的時候,看到上面還有桃毛兒,更見得自然。而漢魏六朝的詩讀著,更有別有一番滋味。 仔細想了一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做了這樣的比喻呢?又為什麼現代人更推崇唐詩一點,當然也有以前的詩歌。也許唐人在作詩,大都是隨心所欲吧。大都是寄送朋友之作,而歌詠花兒鳥兒的就少點,到唐後朝這樣才多起來,到宋時則更為繁盛。如果是寄送朋友的作品,就不能太過無病呻吟,這樣的詩自己怎敢拿出來給別人看呢?唐詩的範圍很多,他們到那裡就寫到那裡。對格律什麼用典什麼的也是比較隨便的。大都是一些,見熟的典故。遠沒有宋人的知識豐富。宋人的格律也都玩得出神入化。 如果這樣想,真覺得古詩沒有什麼出路呢?寫出寫去,一定會落入唐宋人的圈子裡。要麼寫的土裡土氣,要麼會寫的純淨無比,比宋人的還要純粹。但過後一想,這樣的詩,又有什麼意思。即便寫的出神入化,詠物寫情達到極致,不過落個虛情假意的帽子。還有,據說有個宋人竟然把一首詩中的一個字來回改了二十多回,以便達到完美的效果,比唐人的馬上推敲更為令人欽佩。但如果都這樣做,寫詩豈不成一種遊戲了。看來這種方法是不適合本人的。 對了,唐人還有一句叫做清水出芙蓉的,可以用來比作作詩。意思是說詩要自然。但問題又是,到那裡找一泓清水,現在人的心中已經大都受污染了。即使有清水,也只是一小瓶,養金魚還差不多,還出什麼芙蓉。看來唐人也不能學的,沒有那個條件。 年長的朋友,根據他們唐詩宋詩,以及對歷代詩歌的研究,並根據西方理論,提出詩歌應該走向生活。他們不但說了,更加做了。結果卻是更令人迷茫。趙樹理先生走向生活,只留下一個霜打牛糞如婦面的美妙比喻。錢鍾書先生把宋詩批了個遍,最後還是走向宋人圈子裡。因為他以宋詩很少走向生活,其實宋人也走生活的,只是宋人生活範圍小了那麼一點。所以這一點小錯斷送了他本人的前程。可惜了。是啊,批抨詩是件很容易的事。真正做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牛屁吹得震天響,沒大用。每個寫詩的人,都能說通大道理。不知不覺把自己逼進了死古同。說別人是錯的,就意味著自己放棄了那種寫法。非但錯誤,還有別人的優點。 哎,下面說的怎麼和上面有矛盾。矛盾就矛盾吧。自己說的自己再批駁。也很有趣的,不會覺得自己打自己嘴巴。為什麼自己說的,自己就一定要按著做呢。字詞上推敲一下又能如何?絲毫不會覺得自己是小王的。 [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 偶爾心碎
很好,支持一下。對寫詩的來說,的確是“少說多做”為好。說的人幹的是另一個“事由兒”。最好的是,寫詩的人,少評論,不評論。評論的人呢,不要寫。大概是相反的兩種結合,是問題最多的,如你所說。容易自己給自己“請君入甕”。 英文的說法: Aristotle’s followers are said to have discussed philosophy while walking For the rest of us, the saying is “if you’re going to talk the talk, you’ Many people now condense this to “walk the talk,” which makes a sort of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