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聲律簡要 |
送交者: 白凡 2010年10月15日17:48:03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
本文是萬維網友漂移女士的命題作文。格律詩的格律,說起來要複雜也複雜,要簡單也簡單。我們從簡單了說,不外乎以下兩點:
第一、聲律協調。 聲律協調包括押韻和平仄。而比較重要的是平仄。大家知道,漢字有聲調。這個聲調就是平仄。在古代漢字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字屬於平聲。上去入都屬於仄聲。古代詩歌的聲韻美,除了押韻,就是通過有意識地安排平仄來達到的。而平仄古今變化很大。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歸入上、去聲,就是說沒有入聲字了。平聲又分為陰平和陽平。所以造成今人運用平仄上的困擾。但是大致講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以今天的漢語普通話來看,陰平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入聲字還保留在在很多方言中,如果您會說一種或幾種方言,那麼您可能會感覺出相當一部分入聲字。大致上入聲字發音的特點是“入聲短促急收藏”。所以今天普通話的上聲去聲字裡面,如果以您的方言讀有“短促急收藏”的特點的,就有可能是入聲字了。 格律詩的平仄的安排,簡單地講,就是在一句裡面要平仄相間,兩句以內要上下相對。比方說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則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詩句,就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感。這樣的兩個詩句,構成一聯。但是一首律詩,有四聯,如果每一聯都這樣的話,又會重複板滯,缺少變化,所以又有“相粘”的要求。就是要求第二聯第一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要與第一聯第二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一致。這樣一來,全詩就會有變化而不重複了。下面就是一首七律詩的基本平仄安排: 左邊劉禹錫的詩是一個例子。右邊是它的格律要求。其中用顏色標出來的就是相粘的字。讀一首這樣的律詩,會有音調流暢,而又富於變化的音樂美。注意上圖中,加了紅圈的字是可以平仄不論的。大家可以看到,相粘的字都必須分明。不可以變通。否則全詩的格律就都壞了。以上的例子是七律的一種最基本的格式,叫做平起仄收式。其他還有三種格式: 注意圖中加了紅圈的字,是平仄可以變通的。就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但實際上,主要是一三不論。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為第一字遠離音節和韻腳,所以總是不論的。第三字多數可以不論,但是有時又必須論。這裡就涉及另外幾個概念。一個是“孤平”的概念。再就是下三平(三平腳)或下三仄(三仄腳)的概念。“孤平”是說任何情況下,不能有兩個仄聲字夾一個平聲字的情況出現。否則就犯孤平。比方說,平起仄收式的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字,那麼下一個字就犯孤平。所以這個字是不可以不論的。那麼為什麼第五字都不可不論呢?因為下三平(三平腳)或下三仄(三仄腳)的概念。任何一句詩,不可以連續三個平聲或者連續三個仄聲收尾。否則就是下三平(三平腳)或下三仄(三仄腳)。看一看以上的基本格式,任何第五字換了平仄,要麼就是三平腳三仄腳。所以第五字是不可不論的。 寫律詩還有所謂“拗救”之說。所謂“拗”,就是說在詩中必須用某一聲之處,為了不以辭害義,用了別的聲調。那麼在本句或下句,應當用一個別的聲調來補“救”。這裡面規則很多,初學者很難掌握。加上從古至今,完全合律的詩其實是很少的。即使是大家,也是如此。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去過分研究“拗救”的問題,只要基本合律,不不以辭害義,也就可以了。所以我沒有打算更多地介紹“拗救”之說。 聲韻從古至今雖然有很大變化,但是一般人讀古詩,絕大多數會感到押韻的問題不大。說明今韻和古韻基本還是可以相通的。總的講來,今韻比古韻要寬,讀古詩時,如果要深究,比如說那個字屬於那個韻部,那些韻部可以通押,那些韻部不可以通押,偶爾可能需要查韻書。但絕大多數完全沒有必要。如果今人要嘗試寫律詩,直接押今韻就可以了。所以,我們這裡沒有必要去太深究它。需要注意的是,律詩有首句入韻的,有首句不入入韻的。皆有定式。而且不押仄聲韻。押仄聲韻的,不管平仄多好,只是古詩,不能算是律詩。 第二、對仗工整 七律詩的頸聯和頷聯,必須對仗。對仗的基本規則,除了平仄相對而外,還講究詞性,色彩,數字等等。比如上引的劉禹錫的詩: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是很好的對仗。其中“懷舊”對“到鄉”動詞的動賓結構相對。“空吟”對“翻似”,動詞的副動結構相對。“聞笛賦”對“爛柯人",是用典對用典。而“沉舟側畔”對“病樹前頭”,是名詞的正偏結構,“千”對“萬”是數字對,等等。但是詩歌的對仗,與一般寫對聯又有不同,總以渾然天成,不以詞害義為好,不可墮入文字遊戲之中。 下面我們可以來說說上次多過的王又曾的《蕪湖》詩的格律。這是一首“仄起平收式”的七言格律詩。我在文字下先標出其平仄和例外。 對照上文“仄起平收式”的七言格律,我們看到第一句“白雲”的“白”是個入聲字,導致“雲”字犯孤平。所以第二句“無”字用了一個平聲字補救。這是一個“拗救”的例子。最後一句第二字“聽”字用了平聲字。這是在當分明處未分明的例子,但這不是在相粘處,所以為了不以辭害義,做了變通。其餘完全合律。頷聯頸聯的對仗非常工整,所以我說他的這首詩是“格律嚴整,屬對精工”是沒有錯的【注】。 我在這裡只舉了七律的例子。因為七律是在五律的基礎上的擴大,所以懂得了七律,其他的五律五絕和七絕,也就包含其中了。 —————————————————————————— 【注】“聽”字用於第二字仄聲處,清人常有。比如厲鶚撰《樊榭山房集》中《沈椒園侍御寄和移居詩用韻奉答四首》,有“竚聽歸鴻過別館,閒隨芳草繞通渠”。就是如此。而且那裡的聽是個粘字,說明聽字本可讀去聲。 |
|
|
|
實用資訊 | |